DxOMark Scores 上有D7000的資料了

shakermaker1127 wrote:
不同廠牌同樣CMOS的機種,拍的RAW檔就都一樣了,這明顯不合理

data 一樣,但 metadata 不同,包成的檔案格式也不同。

官方解 RAW 軟體當然會在解 RAW 的時候套用上自己的色調,就算是第三方軟體解 RAW 時,也會針對 metadata ,套用上不同的色調。譬如說 Lightroom, DxO Optics Pro 都會如此。

不知道哪兩台不同家的相機用的 Sensor 是相同的? 有機會的話可以做做實驗。各拍一張,用第三方解 RAW 軟體處理,關掉色調套用的功能後,看看顏色一不一樣。

亮哥+ wrote:
RAW檔在N家自己的軟體色彩就很正確,用其它軟體開啟往往就變調.

這跟 RAW 有沒有經過 IC 處理一點相關性都沒有。

學過數位影像處理的都知道,對圖像套用上任何 tone mapping、後製都會使部分資訊遺失。IC 對 RAW data 做任何破壞性處理都是很不合理的,拍 RAW 就是要後製彈性,要盡量保留所有拍攝時的資訊。因此,相機對 RAW data 的處理,通常就是減少 bit, 非破壞性壓縮,或長曝降噪這種而已。

Expeed 2 所說的「This achieves higher-performance noise reduction, improved color reproduction, high-speed image processing and enhanced movie-processing performance」,排除掉跟影像結果無關的 performance部分,只剩下了 improved color reproduction。

improved color reproduction 在這裡是指加強了 D-lighting 的色彩保留。用第三方軟體處理過 Nikon RAW 檔的應該都知道無論 D-lighting 怎麼設,RAW 拍出來看起來都一樣的。因為 D-lighting 一樣不會對 RAW data 做任何變更,只是在 metadata 中做個標記而已。原廠軟體看到那標記就知道怎麼處理,而第三方軟體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就直接忽略。

同樣的狀況也可以套用到小弟的 S5 Pro,拍攝的時候可以設定 dynamic range 是 100% 200% 400%。不過拍出來如果用非官方的軟體解 RAW,就完全無效果,無論設定設什麼看起來都一樣的。


--
根據我在日本某工廠"聽到"的某大家的架構,一般原始data有經過處裡,換算表的計算方式聽到我快睡著,其他架構和處理細節就不方便多講了,但這某大家不代表其他幾大家會完全一樣,反正我也不是做這個行業
DxO應該很公正,但相機也是可以做最佳化的...

umts wrote:
不盡然是如此.半導體...(恕刪)

所以您是說
ADC還是由機身的IC來做
CMOS只輸出類比訊號
是這樣嗎?謝謝

shakermaker1127 wrote:
所以您是說ADC還是...(恕刪)

這樣做有個好處,可以直接改變信號位準

josephyen wrote:
data 一樣,但 ...(恕刪)

所以機身IC不會對原始資料做刪減
頂多是非破壞性壓縮,然後把一些顏色、動態範圍紀錄在額外的metadata中
讓自家解RAW軟體,解出具有各家特色的照片
是這樣子嗎?

那noise reduction又是怎麼回事呢?
降噪也可以透過metadata來達成嗎?

謝謝指教~

shakermaker1127 wrote:
所以您是說ADC還是...(恕刪)


以CMOS sensor 來說,它一顆IC 就作完了!

當然分開也可以,不過一顆比較省成本和省空間

CMOS sensor 會依序丟出 RGRGRGR。。。。。。
GBGBGBG。。。。。。
給CPU . 這時候每個pixel 就是感光強度!
無論是CCD 或是CMOS sensor 都只能感受到光的強度變化,並沒有顏色
所以後面封裝有一項就是加了濾鏡

D3S 的高ISO 也有一部份是改良了濾鏡,讓每個pixel的濾鏡變大,進光量也變大

CPU 會先把 RAW data 放在 buffer 上,通常是SDRAM


shakermaker1127 wrote:
所以機身IC不會對原...(恕刪)

1.最基本會補差點
2.metadata只是一些文字訊息資料而已
3.降噪和補差點一樣同樣有個換算平台,應該都會在ASIC裡面完成
在某些廠牌中很明顯RAW檔被抹過,這樣就算是原始圖檔被破壞了

oyc4388 wrote:
1.最基本會補差點2...(恕刪)


高ISO 一定有做 de noise 的演算

不然 光看原始 RAW data 一定很慘

flymousetw wrote:
高ISO 一定有做 ...(恕刪)

真正的原始RAW根本就不能看,最基本的就是處理漸層
shakermaker1127 wrote:
那noise reduction又是怎麼回事呢?
降噪也可以透過metadata來達成嗎?


降噪一般有兩種方式
1. 長曝降噪
2. 模糊

長曝降噪一定是在相機完成的,多數相機都有此功能。原理是用相同的曝光時間拍兩張照片,第一張正常曝光,第二張蓋上快門。然後把第一張的數值減掉第二張,於是可以有效去除許多雜訊。缺點就是曝光時間變兩倍。

模糊降噪其實有很多種演算法。這裡用這個詞只是就大體效果上的的俗稱而已。這不會對 RAW data 有影響,都是解 RAW 時,或相機轉 JPEG 或 TIFF 時才會做的。所以如果拍 RAW,不管相機上設定降噪強度多少,RAW data 都是一樣的,只是 metadata 資訊差異而已。

以 S5 Pro 為例子。相機上可以設定 Noise Reduction 為 ORG, STD。不過拍 RAW 後拿到 Fujifilm 的 Hyper-Utility 上處理,還可以再次任意選擇 ORG, STD,並即時預覽兩種設定的差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