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及詳細解說,我大致了解了!!也更清楚要的是什麼.




lcsM01 wrote:
好想看D700+200mm 與 D300s+300mm的比較圖哦。...(恕刪)


我會想看 FF + 300mm & APSC + 200mm / 300mm的比較圖.


http://www.flickr.com/photos/elbert78/

Elbert78 wrote:
先感謝jian_z1...(恕刪)


小弟昨晚睡覺時愈想愈不對
感謝後續tracer1000前輩的糾正
小弟所寫的"視覺資訊"應該更正為"視野所得景觀之資訊"
而非像素高低捕捉的精細程度

小弟不才,是學美術的
昨晚一直想一直想
同一空間片幅不同搭配相同光學條件
縮短鏡頭焦距以及退後距離之中的確會有景深與透視變化
但小弟不敢說熟悉其光學運作細節
大家又易於在特殊名詞上拉扯
其實應該還是儘量以美術概論的角度來看,會比較能形容其視野觀感
僅管"空間感"、"透視感"、"通透感"這些名詞在我們看來都像抽象概念
然國外藝術環境,這些概念是被以一系統邏輯來區別
如需縮小討論範疇於攝影一域
小弟自忖,不可小覷「相對」

感謝tracer1000兄寫出「非常多人把DX看成是FX的裁切,是相當不正確的思考」之指正
小弟想像的是四方面的空間關係
誇張而戲劇的講法:
我們,巨人、哈比人以及同一個房間。
巨人與哈比人站在房間裡的位置
巨人戴放大眼鏡看牆面
哈比人戴廣角眼鏡看房間
我們再看他們畫出來眼睛所得的東西
空間感本來就不可能相同
因為空間感受描述的是視覺盡頭到視者距離的觀感
而非數據!
可被指出何者較大何者較小是被比較出的
不然移軸鏡也可拍出"小空間"的錯覺。

Elbert78 wrote:
(恕刪)...但是在這過程中我感覺並不想替D7000添購廣角端的鏡頭,反而在尋找一台FF來完成我廣角端的學習.


Elbert78兄這句話說到小弟的心坎裡呀!
到底是更換鏡頭,換來不同光學視野
還是更換授信元件,換來相對不同的空間本質
中間定有很細膩的差別
去買一本數位單眼相機200問的書從頭看一遍比較快!
這邊很多似是而非的答案!!

好野狼 wrote:
這邊很多似是而非的答案!!

這還真的是如此,講的人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其實是不對的),三不五時就會跳出來用同樣的論調回答這個不斷出現的問題,搞不清楚的人看了之後也跟著說同樣的東西,久而久之,滾雪球效應出現後教科書中很簡單的道理就變成錯的。這恐怕是國內論壇很普遍的現象。下面是兩個經常出現的兩個例子:

景深公式裡並沒有片幅:這是大錯特錯,因為景深公式中的最大模糊圖直徑就是片幅的函數。而且看公式的人似乎沒有仔細了解各個變量和景深的關係,譬如:焦距、光圈和對焦距籬相同時,小片幅的景深比大片幅景深來得淺。請參看拙著冼鏡光,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第E.13章,PDF檔在此

把DX看成是FX的裁切是相當不正確的思考:這個問題是否正確要看立足點。首先,影響透視(perspective)的只有觀看距離、和焦距視角等無關,FX、DX、6x6、4x5、4/3等等都是從全景透視中的裁切;換言之,相同焦距下DX所伯到的是FX在透視中的一部份,所以DX是FX的裁切的一部份並無不當,當然就不構成不正確的思考。請參看:基礎知識:什麼是片幅、視角、與裁切因子?

最後,透視感、壓縮感、空間感、空氣感等等只是感覺,就像酸甜苦辣一樣很難有可以量化而且一致的定義,可能是個人才疏學淺,還沒看到國外過攝影名著中用系統邏輯來區別的,但個別作者說說個人感覺的則不少見。

冼鏡光 wrote:
(恕刪)...最後,透視感、壓縮感、空間感、空氣感等等只是感覺,就像酸甜苦辣一樣很難有可以量化而且一致的定義,可能是個人才疏學淺,還沒看到國外過攝影名著中用系統邏輯來區別的,但個別作者說說個人感覺的則不少見。


感謝洗鏡光前輩指導
小弟對相機原理還不夠理解
要學習的地方實在還太多
然每每討論視覺形容時總看見感官的拉鋸
其實假設攝影最終目的在於一個平面畫面的呈現
與油畫水墨或者水彩素描都是同一個目的只是手段媒材不同採用
那麼每位上過藝術概論課程的拍攝者/作者都應曾經歷
在重覆、漸層、對稱、調和、均衡、對比、比例、律動、統調、單純等條件上的定義摸索
遑論空間感、冷暖色感。
它們一樣發自於具體客觀的事物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條件在攝影版裡較常被排除在光學討論之外
照理來說它們會是目地才對
縱使拍攝一張照片只為了記錄事件。

透視感、壓縮感、空間感(小弟至今還很不贊成空氣感的成立)
之所以不在攝影著作中區別
是因為它應該算在上一層,fine art的範疇。

再次感謝洗鏡光前輩指導
recompress wrote:
透視感、壓縮感、空間感(小弟至今還很不贊成空氣感的成立)
之所以不在攝影著作中區別
是因為它應該算在上一層,fine art的範疇。

嚴格來說,如果您講透視、以及從透視而來的壓縮、空間的話,這些都是可以有科學討論的課題,很多vision、perception、perspective的專書都會解釋,甚至工程製圖、電腦繪圖也會討論,因為這些既不是fine art也不是攝影,而是科學。但是說到XX感,那是藝術家透過他使用的媒介重製科學結果的技術,那就不是可以量化的邏輯關係、而變成表現手法。所以,透視和透視感不應該混為一談。
recompress wrote:
之所以不在攝影著作中區別
是因為它應該算在上一層,fine art的範疇

另外,攝影也不是比fine art低一層的藝術表現方式,這方面的討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早就有過爭論,所以您隱含把fine art算到攝影上一層的說法並不十分貼切。
Elbert78 wrote:
但是在這過程中我感覺並不想替D7000添購廣角端的鏡頭,反而在尋找一台FF來完成我廣角端的學習....(恕刪)

FF真正解放的不是廣角端而是望遠端

大部分用DX的人, 最多買到50-85mm就會嫌退無可退了

但是ff用100-200mm拍人是很過癮的

冼鏡光 wrote:
...(恕刪)...另外,攝影也不是比fine art低一層的藝術表現方式,這方面的討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早就有過爭論,所以您隱含把fine art算到攝影上一層的說法並不十分貼切。


小弟並非有分fine art與photography階級之意
僅只前者有可應用在不同形式表現藝術的條件可論
在此收回該句
謝謝您的指正

冼鏡光 wrote:
...(恕刪)...但是說到XX感,那是藝術家透過他使用的媒介重製科學結果的技術,那就不是可以量化的邏輯關係、而變成表現手法。


更感謝洗鏡光前輩更正為「表現手法」
與鏡頭視角有關吧...
就像幾何三角函數一般
所以透視感是與鏡頭有關.

而FX與DX只是感光片幅大小 DX就像是FX的再裁出中間部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