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878220 wrote:
相同鏡頭時,不同片幅影響景深不同是因為
1.為了獲得相同的最終畫面,使不同片幅因為視角(裁切面積)不同,而影響拍攝距離。
2.因為視角(裁切面積)不同,較小面積而影響光線射入角度不足,影響繞射效果。
第一點完全同意。
第二點不是很瞭解?

光線射入較小片幅所產生的效果,
不是全部被較大片幅所包含嗎?
較小面積上的繞射效果
在較大面積(的中間部位)上不會出現嗎?

煩請釋疑。

atoss888 wrote:
就假設兩顆鏡頭一顆是...(恕刪)

會這樣問,看來前面都白說!


只要跨片幅系統,關鍵根本不在於鏡頭或感光元件解析力!
因為你想一想

根據<Nyquist frequency>,1000/(2X間距尺寸),那畫素密度越高的解析力越高,一般小感光元件的畫素密度都是比較高。
而根據光學設計,鏡頭成像圈越小,解析力越高,也就是小片幅專用設計鏡頭解析力是比較高!




按這樣邏輯推演,手機的感光元件與鏡頭解析力是更高,給你個數字,一顆手機鏡頭的解析力是300-500mm lp/mm。






關鍵問題到底在哪裡?就是前面所說影像大小。
也就是比較差異時,是會放大同樣尺寸,越小的就越放大越大。

以Nyquist frequency>,獲取臨界解析。
P45,49.1 x 36.8mm, 7216 x 5412 ,73.4lp/mm。
NEX7,23.4 × 15.6mm ,6000 x 4000,128.2 lp/mm。
5D2,35.8 x 23.9 mm ,4,368 × 2,912 ,60.8lp/mm。

NEX-7感光元件解析力是快到P45的一倍。

其中一個以NEX7作機背,拍出和P45同樣大小畫面,做為比較。








看到問題差異麻,也就是對於5D2或NEX-7等於要放大到已經超越過原本畫素大小,因為大感光元件的影像大小就是大上許多。

然後看看用NEX-7接圖成P45大小,這個就相當P45的畫素密度這樣高時的狀況。


也就是對於同樣系統,感光元件或著鏡頭解析力提高,在一般狀況都是提高原本影像細節資訊。
但是跨越片幅時,影像大小的影響力遠比這些高。

diffusionless wrote:
會這樣問,看來前面都白說!
只要跨片幅系統,關鍵根本不在於鏡頭或感光元件解析力!
因為你想一想
根據<Nyquist frequency>,1000/(2X間距尺寸),那畫素密度越高的解析力越高,一般小感光元件的畫素密度都是比較高。
而根據光學設計,鏡頭成像圈越小,解析力越高,也就是小片幅專用設計鏡頭解析力是比較高!
按這樣邏輯推演,手機的感光元件與鏡頭解析力是更高,給你個數字,一顆手機鏡頭的解析力是300-500mm lp/mm。
關鍵問題到底在哪裡?就是前面所說影像大小。
也就是比較差異時,是會放大同樣尺寸,越小的就越放大越大。
以Nyquist frequency>,獲取臨界解析。
P45,49.1 x 36.8mm, 7216 x 5412 ,73.4lp/mm。
NEX7,23.4 × 15.6mm ,6000 x 4000,128.2 lp/mm。
5D2,35.8 x 23.9 mm ,4,368 × 2,912 ,60.8lp/mm。
NEX-7感光元件解析力是快到P45的一倍。
其中一個以NEX7作機背,拍出和P45同樣大小畫面,做為比較。
看到問題差異麻,也就是對於5D2或NEX-7等於要放大到已經超越過原本畫素大小,因為大感光元件的影像大小就是大上許多。
然後看看用NEX-7接圖成P45大小,這個就相當P45的畫素密度這樣高時的狀況。
也就是對於同樣系統,感光元件或著鏡頭解析力提高,在一般狀況都是提高原本影像細節資訊。
但是跨越片幅時,影像大小的影響力遠比這些高。



看來前面都白說!
大片幅影像大. 但是你別忘了畫素.
同樣都是2400萬畫素
APSC / 135 / 645 / 6X6 / 6X7 / 5"X4" / 10"x8"
10"x8"影像夠大了吧, 但是同樣只有2400萬畫素, 它的照片就清晰銳利嗎?


你都把式子拿出來了
1/(R照片^n)=1/(R鏡頭^n)+1/(R感光^n)
你何不自己算算看呢? 應該不難吧.


第一個問題
2400萬畫素 6000x4000.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APSC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當它們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第二個問題:
2400萬畫素 6000x4000.APSC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5680萬畫素 9230X6154,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綜合題:
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2400萬畫素 APSC / 2400萬畫素135片幅 / 5680萬畫素135片幅
同物距下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同成像比例下(APSC物距遠)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atoss888 wrote:
看來前面都白說!大片...(恕刪)

為何無法接受呢?


一直說你誤解!
那個式子只有在<同樣格式系統>才能夠計算比較。
為何?
同樣格式才不會有放大或著縮小比較問題,這個問題影響遠比解析力高許多!




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大樓或公車看板上的圖面的解析度是極低,也就他的點大約是公分級。
而一般4X6照片的解析度是很高,通常是洗250DPI,他的解析度是0.1mm。

這個就是所謂解析力數值意思。




那這兩張照片,放在電腦或著輸出同樣尺寸,比較會發生甚麼事?
要麼把4X6放大來看,否則就會比看版的圖縮小來看。






所以即使8x10"只有10mp,你知道35MM要放大多少,才會一樣大小?
光是以4X5就已經是巨大差異,要放大5-6倍。









diffusionless wrote:
為何無法接受呢?
一直說你誤解!
那個式子只有在<同樣格式系統>才能夠計算比較。
為何?
同樣格式才不會有放大或著縮小比較問題,這個問題影響遠比解析力高許多!
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大樓或公車看板上的圖面的解析度是極低,也就他的點大約是公分級。
而一般4X6照片的解析度是很高,通常是洗250DPI,他的解析度是0.1mm。
這個就是所謂解析力數值意思。
那這兩張照片,放在電腦或著輸出同樣尺寸,比較會發生甚麼事?
要麼把4X6放大來看,否則就會比看版的圖縮小來看。
所以即使8x10"只有10mp,你知道35MM要放大多少,才會一樣大小?
光是以4X5就已經是巨大差異,要放大5-6倍。


同樣格式系統
2400萬畫素 6000x4000.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5680萬畫素 9230X6154,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當它們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同樣影像大小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不管35MM要放大多少倍才會和8x10"一樣大小

在舉例中都是 2400萬畫素. 你覺的差很多?

公車看板上的圖面的解析度怎麼會是公分級... 你真的看過公分級的公車看板?

我提醒過你, 大片幅影像大. 但是你別忘了畫素.
看來, 我要再提醒你,比較照片清晰銳利度時別忘了欣賞照片的距離要一致

大樓就算是公分級的又如何?? 你是透過多麼遠的距離去欣賞大樓的圖片?
換句話說, 大樓面績在怎麼大,近距離看解析度是公分級,跟本不堪入目, 你早以將答案說出來了不是嗎..

atoss888 wrote:
同樣格式系統2400...(恕刪)

真的是有點受不了!
既然你這麼喜歡畫素,那反過來問你,手機的鏡頭與感光元件都遠高於一般DSLR或無反相機,那請問和DSLR相比那個比較清晰?











所謂解析度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你知道公車看板進版近,可以看到解析很差的點,這個就是解析低的意思。

那比較這兩張圖,你很近距離去看圖的點大小,就是上面不斷在爭吵解析力是一樣,沒有意義!
也就是你看兩個不同系統圖,你是放在同樣一個尺寸上來比較,有理解嗎?







影像是連續性變化,你放大動作是會讓影像模糊,相反縮小則是會讓影像變清晰,這個是模糊圓問題。
也就是景深積計算所用模糊圓。







diffusionless wrote:
真的是有點受不了!
既然你這麼喜歡畫素,那反過來問你,手機的鏡頭與感光元件都遠高於一般DSLR或無反相機,那請問和DSLR相比那個比較清晰?
所謂解析度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你知道公車看板進版近,可以看到解析很差的點,這個就是解析低的意思。
那比較這兩張圖,你很近距離去看圖的點大小,就是上面不斷在爭吵解析力是一樣,沒有意義!
也就是你看兩個不同系統圖,你是放在同樣一個尺寸上來比較,有理解嗎?
影像是連續性變化,你放大動作是會讓影像模糊,相反縮小則是會讓影像變清晰,這個是模糊圓問題。
也就是景深積計算所用模糊圓。


你既然是要比較照片清晰度. 畫素不用相同?
片幅大畫素又大..那有什麼好比的.
在者..不同畫素
2400萬畫素 6000x4000.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83.3lp/mm
5680萬畫素 9230X6154, 135片幅感光原件極限分辨率就約在128.2lp/mm
當它們使用一個200lp/mm的鏡頭:
在同樣物距;同樣影像大小下, 哪個照片會比較清晰銳利?

手機的鏡頭與感光元件都遠高於一般DSLR或無反相機,那請問和DSLR相比那個比較清晰?
我先反問你哪一款的手機鏡鏡頭可以讓你用DSLR或無反相機來相比較?
套入模糊圓問題..哪一款景深淺? 哪一款會清晰呢?
如果要以相同影相大小來比, 片幅越大景深越淺..那你說. 景深淺與清晰是正比還是反比?

還有..照片re-size 與模糊圓是不太相同的喔.
atoss888 wrote:
照片re-size 與模糊圓是不太相同的喔

我以旁觀者身份插個嘴,
您兩位沒有交集的關鍵點在於:
解析度「是」「不是」用人眼來判斷?
atoss888 wrote:
你既然是要比較照片清...(恕刪)

atoss888 wrote:
你既然是要比較照片清...(恕刪)

相信你是無法解釋,
否則你很清楚,手機隨便拿一個案例,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解析力都遠高於dslr!
就拿nokia做基準,因為zeiss鏡頭解析力的數據容易拿到!

Nokia Lumia 800
感測器為4x3mm
3264x2448
按照nyquist frequency其臨界解析力為408 lp/mm
鏡頭解析力為500lp/mm








re-size?
請釐清一些觀念!



畫素是甚麼?
甚麼叫做解析力,甚麼叫做影像尺寸!
清晰是如何產生?
人眼對於解析分辨狀況是如何?




一個照片的畫素本身並不是實體,並沒有空間上的尺寸。
畫素本身本來就是沒有物理單位,而只是個數量!
這個就和解析力用的lp/mm,lp是線對,他也是沒有物理單位。只是表達<數量>

因此,在同樣尺寸感光元件上,畫素越高,本身臨界解析力是越高,這個取樣,並不是可以用臨界解析力去帶入式子計算!

那個式子,他是透過實驗測試方式,來獲取其中關係。
並不是你給一個以nyquist frequency理論,拿到128 lp/mmm就可以帶入計算,因為這裡面作用比想像還複雜!



因此,前面不是故意要避開不計算數字來解釋,而是無法這樣計算,只能夠訴你鏡頭 照片與感光元件或底片之間關係。
例如說:
這個是拿同樣鏡頭測試,以LEICA 50aa,在M9p測試。
M9是5212x3472,36X24mm,臨界解析都是74 lp/pmm


回顧前面同樣Monochrom 也是同樣18MP,5212x3472,可以看出來解析高上許多!


這裡主要受到bAYER結構上差異影響,Monochrom 沒有這種RGB馬賽克取樣,因此可以獲得較高解析。
但對於同樣結構感光元件來說,基本上獲得解析是一樣,也就是你可以知道關係,但是你無法從臨界解析可以做轉換。









那甚麼叫作影像尺寸?
像M9中 36x 24mm,這個才是真正物理尺寸單位,也是實際上光學投影的尺寸

也就是不管有多少畫素,對於35mm系統感光元件上面,他都是同樣大!
只是在於,畫素越多,在取樣越高,感光元件臨界解析力越高,但這個只是從頻率角度來考量取樣最大值。

因此,在比較時候,從來不需要考慮畫素是一樣!
為何?
想想看,假設同樣影像尺寸,畫素一樣只是代表感光元件解析是相近,那比較只是不同鏡頭之間的差異。
如果是不同尺寸影像,那同樣畫素,只是代表不同感光元件解析狀況。






再來談解析與清晰
下面是ZEISS用來解釋解析與對比,其中解析力3>1=4>2,3解析比其他高上許多,2就是一般高對比低解析,細看應該可以看出差異,但是人眼對於解析敏感度遠不如對比。









也就是高解析可以讓影像細節資訊變多,但是並不是讓整體變更清晰。


而您在景深計算中,有個一個模糊圓的數值,他是根據放大一定尺寸,在一個距離下去定義。
而這個模糊界定是來自人眼分辨力產生,只是因為不同格式有不同放大,這裡和畫素無關,他是真實尺寸。
通常35mm系統採用0.03mm,aps就使用0.02mm ,越大片幅其越大。


其他您先看看一些資料。















小草子 wrote:
因為全幅更專業呀,不...(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