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我是認同這個看法,也(恕刪) 小小愚見是對那種『說不賣就不賣』的看法持保留態度,rumor 中傳聞的規格Z9 除了是堆疊式CMOS外 ,還是可達到16BIT RAW 的影像拍攝,而Nikon 官方也宣稱這個是全新開發的傳感器⋯⋯(大概是自行設計然後給別廠代工)那,到底是那門子不賣⋯⋯而且應該很早就達成溝通在賣吧?還是這次是另有供應商?A1 發佈才多久?Z9 跟著就來了(何況Z9的Rumor上年已經在傳),估計造相機也不是閑來無事,鑄好外殻然後就把核心放進去就了事吧⋯⋯但也認同8K 這個規格搶高點也是不太實用,看這個手把一體的渲染圖,除非這個體積散熱可以當作電影機使用,不然錄影這規格感覺也是硬給下去的技術宣示,穩定器跟手一整個就是痛苦⋯⋯
michealking wrote:到底是大家不知道CMOS...(恕刪) 如果我是Nikon高層,要我選擇保留奇怪客人或做出更吸引普通消費者產品而流失部份奇怪老客,我會選後者其實我覺得Z9要做但真的不急最急的真是長焦鏡頭,而z5這佈局真的很好,非要說可能apsc不夠好
MattAnt wrote:看這個手把一體的渲染圖,除非這個體積散熱可以當作電影機使用,不然錄影這規格感覺也是硬給下去的技術宣示,穩定器跟手一整個就是痛苦⋯⋯ 那是以現今大多數人喜好拍視頻的角度來看(以這個角度,A1的設計絕對正確),但Nikon頂級機要滿足的對象,很多是傳統用重裝備的平面攝影(鳥攝只是版友比較熟知的一部份,體育記者、生態攝影、嚴謹的活動攝影都是)對這些人而言,握持感、實體按鍵、可靠度、續航力才是重點,這也是仍有用家期待Nikon的原因。這些人也會拍視頻,但不會手持穩定器跟焦,大多架在腳架上定點錄、或乾脆純手持趴在石頭縫裡錄(像D5宣傳片拍熊那段),機身大若因此能有好的防手震反而更受用,真有跟焦需求再買一台小機身配輕鏡頭即可。介紹A1那篇Ki-min說的一段其實我不太認同,就是他覺得A1的做法正確、手把要用的人可以自己加;真正有[機身強度]需求的user用那種工程塑膠做的手把會哭不出來,就算D800/810用鎂合金,結合點的強度也不足,晃動導致接點訊號異常當機是很要命的。(可想像用雙鎗俠背帶,機身+手把+大三元+閃燈重量全集中在機身腳架孔、再到外接手把的腳架孔只靠一根螺絲接合倒掛著晃一天)以上也是個人看法啦
jenhoxen wrote:要是所有企業的決策者(恕刪) 反轉了,是這樣才有樂趣就算市場縮減了,每個時代也一樣會有不看鏡頭包袱而入門的用家而已經在自己家的人,不一定有消費力不去更新產品或升級產品的人,不能變成廠家的收入
jenhoxen wrote:那是以現今大多數人喜(恕刪) 更輕自然更好手持,就算使用z9,也不一定只用重炮,在無反時代甚至是輕鏡的情況絕對不少如果都不介意重量,可就直接轉換成無反的意義也沒有了也是一種只吸引到特定人,但卻不太受更多其他消費者偏愛的東西
flody wrote:如果都不介意重量,可就直接轉換成無反的意義也沒有了 事實上無反方塊機會比單反同級輕薄很多,少20%就有感。E-M1X加它的大三元一個側背包斜揹逛一天都不累。沒用過的人會以為E-M1X和D5一樣大,實際上兩個和大概像175cm亞洲運動員 vs 200cm NBA選手的比例,厚度差很多。其實不用差到那麼多就有感,光握D4和D800+手把就知道了。
elfwong wrote:個人認為Z9 的外型(恕刪) 雖然這樣想不錯但是鏡頭的馬達給不給力也要考量大砲雖然都很快,但是還仍可擠出個位數級%差距Nikon E鏡大砲因為已經老鏡了,相比他家在『加了增倍鏡』上,有稍微落後之感或許有人會說都很快了,但是這些是大砲級別不過當Nikon推出Z大砲時,就會有一定程度加速滅亡倒數老用戶已經看清Nikon的強制更換策略時,那老用戶該打包跳家就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