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的高貴24-70mm/F2.8用料品質!

王靦靦 wrote:
BTW,我更在意的是
除了鏡身上的橡膠環,
近幾年的機背蒙皮也很不耐用
D300, D700,D3
都大概一年多就會翻起來了

我是一般用戶,不是職業用家
NIKON的確要注意這類的品質
...(恕刪)


王兄,是不是職業用家不是重點,主要是看使用率吧!就小弟看您在版上分享的圖文,功力不下職業用戶啊,可見器材的使用率不低吧!

再貼一次50樓部份內容:
-----------------------
有大大提到5D2不脫皮,Nikon和Canon用不同的理念設計外表的"皮狀組織",Canon是用硬質的薄層和表面緊緊處理到一起,皮本身沒有緩衝功能、抓起來很硬;而Nikon把表面一部份塑形的功能交給橡皮(若把D3"脫衣服",你會發現握把是階梯狀的平板,那個弧形是橡膠塑出來的)換言之Nikon的高階機身橡皮用很厚,是獨立的一部份,只用雙面膠黏合,本來就是準備要更換的;因為這個差別個人認為Nikon機身握起來更舒服.
-----------------------

從F5走人體工學開始,橡膠貼皮的地位如同汽車輪胎,更換就是必然現象;我從F5/F100開始自己換皮,歷經D1X、D2H/X、D700,各代間看得出Nikon一直在試圖改善脫皮問題.(D700可能不足以代表D3)

F5的膠質最硬、壁面最直、卡榫最少;到D1X的橡膠有變軟一點、雙面膠有更黏一點,右手食指位置(前撥盤下方)橡膠有增加向上插的卡榫;D2系列握把皮反面的更增加了階梯(您從側面看到的弧形內部金屬是分階的),有了這個階梯橡皮的附著力更強,無論撕除、重貼都更費力.

乍見北極光 wrote:
這是NIKON人都很...(恕刪)

小弟的24-70/f2.8最近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變焦環的橡膠也脫落了…
看來Nikon的材料真的有問題,發生問題的時間都很接近…(我是台灣第一批的鏡頭)

Roylee wrote:
小弟的24-70/f2.8最近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變焦環的橡膠也脫落了…
看來Nikon的材料真的有問題,發生問題的時間都很接近…(我是台灣第一批的鏡頭)


R兄大概都沒看回文吧

這和某些3C產品出了問題,要追究[那一個批號有問題]的情況完全不同;橡皮環夠不夠耐用是一回事,可以再討論;但[會鬆、要換]是正常現象,這兩個要分清楚.

diffusionless wrote:
大時代不同,大部分都有偷料嫌疑!...(恕刪)


D大: 小弟從圖中看不出來[一代比一代偷工減料]的痕跡,能解說一下嗎
看來現在的鏡頭真的不再講究耐用性,有人說橡皮用久了鬆脫要換是正常的。但一支數萬元的鏡皇用了一年就這樣也扯了。小的有一支老爸留下來的AF Nikkor 35-105,算一算也超過二十年的歷史了,對焦環上的橡皮跟新的一樣緊。這支不是什麼好鏡,只是當時的kit鏡而已。
jenhoxen wrote:
D大: 小弟從圖中看...(恕刪)

主要是作對比!
這裡面帶有點白色就是金屬部分,可以發現zd 7-14整體金屬架構較為紮實,一些固定鏡片的地方都是用金屬架構,到14-35或12-60時候,就漸漸越來越多多非金屬用料,到E-P1就更失去那種當初打造用心部分。

機身方面,可以看出來在外殼相當厚實堅固,但內部就相對就較弱許多!



nikon則是可以相對來說,從F5+85/1.4=>D2X+12-24/4=>D3+14-24 F2.8

鏡頭部份大多內在建構部份,整個看起來是變化較少,而機身部份也是內外相對較為一致,像是反光鏡室 架子等。

只是有些是材料上變化,有些是架構紮實度變化,NIKON後面比較有先推看看市場評價!

因為消費者是永遠滿足不了,要紮實點嫌重,要高畫質嫌貴,有時候要和現實妥協一些,否則就得退下市場。



補充一下
橡膠主要是用乳膠(橡膠樹液)靠硫作交聯反應,再加上其他一些添加劑。
而其中影響橡膠的彈性就是在於硫添加量,越高其越硬越不易變形!

像保險套或氣球就幾乎是以天然橡膠為主,這種是會自然腐化,因為她們本來就只是天然樹液濃縮出來。

硫加很多就會形成網狀結構,像是輪胎那種熱固性材料,這部份是會有一些環保上問題。

這橡膠環也不過就是個不影響成像的附屬品,換一個也才600塊,這鏡頭五萬多都捨得花了,我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

N2470帶給我在攝影上很大的便利,成像也令我滿意!瑕不掩瑜,還是穩站我心中N家鏡皇的地位!



寶哥自家琴房 D90+N2470
寶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