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後,小弟只有拜服,五體投地向您致敬,這樣專業的文章,一般坊間的攝影參考書都不見得有能力寫出來,已經是論文的等級了!!突然想到樓主不知道是做啥行業的??(搞不好就是nikon的工程師喔)經過樓主這樣一番測試,看來24-70又會漲價啦!!小弟還是留著只買4個月的28-70吧。
satyrid wrote:我有個問題,請問文章內容是版主寫的嗎?還是翻譯日文雜誌的?如果是版主所做的測試與版主所拍的圖片,個人非常佩服,若是翻譯自日文文章,會不會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個人小小的疑問。 satyrid大大您不常來n家逛喔!所以你不認識他也許您對KenKuo大大也不知道他的文章也是雜誌級的您可以看一下うめはら個人曾po過的文章應該就可以看出來了吧!他個人就有D2X、D3和數不完的鏡頭..........應該是他本人測的吧!如果不是那也感謝他的翻譯....此外建議寫這篇文章的主人最好先立一下「版權」免得被別人拿去印刷了嘿!
覺得這次的24-70mm除了周邊解像力的維持外,進步最大的還是在紫邊的抑制方面, 至於另一隻14-24mm,在國外的測試也抑制的不錯, 好奇的是這部分是ED鏡片,還是非球面鏡片的改良, 有辦法達成這樣的效果,此外, 對於高畫素密度機種的適性, 有網友問28-70mm與24-70mm的亮度為什麼有差距,其實這部分應該算是高畫素密度機種, 對鏡頭適性的考驗 , 不管在解像力還是顏色的忠實呈現上的差異,之前在D2X上使用28-70mm時, 覺得理所當然的成像, 換成24-70mm時,發現原來之前28-70mm拍攝的白色物體, 不是完全的白色, 其實都還有細節,以下這張圖為例, 比較圈起來的部位, 兩張圖對照,相機設定一樣,D2X上F5.6, 24-70mm與28-70mm在發色與解像度的差異,同樣的相機D2X, 同樣的部位, 24-70mm棉被仍可看到上面的條紋, 28-70mm呈全白色, 細節就比較難分辨,在24-70mm上, 棉被其實有3種顏色, 28-70mm上, 棉被左邊, 中間兩條幾乎為同樣顏色,在最後方的白牆(圈起來處)其實上面有條紋, 但是在以前可能會認為28-70mm照出來部位,是正常的, 本來就是白牆一面, 這部分可能就直接反應對高畫素機種的差異,但是當初28-70mm設計時本來就沒有針對應高畫素密度的性能,要拿來做本來非當初設計所要做的事, 或許本來就不應該對它如此嚴格.
以測試報告而言,アサヒカメラ(ASAHI CAMERA)雜誌的測試報告--New Face Clinic,對我而言更能了解品質上的差異.這個測試報告純以數據討論結果, 基本上刊出的樣片不多也不怎麼好看但是卻能解釋一些玩家難以回答的問題(以下圖片翻拍自2003年11月號アサヒカメラ雜誌)上圖數據的意義是"鏡頭曝光值對光圈的關係"這隻鏡頭是有名的Tamron 28-75/F2.8(A09), 我剛好有一支, 與手中其他的N家原廠鏡比起來,他拍人像時膚色比較白晰, 反差也較低, 解像力不差.您看的出他的問題在哪裡嗎?比起中央的0.00EV參考基準, 這隻鏡頭在F4~F22之間比正常曝光值多了0.1~0.2EV.講的白一點, 如果使用相機測光, 這隻鏡頭拍起來會過曝(一點點)啦.原廠鏡之間會不會有這種問題? 我認為絕對有! 所以常常見到玩家在比來比去總覺得什麼"3代鏡還是不如2代好"之類的結論, 可能根本就是產品間的設計誤差.對於版主的辛苦我必須致上敬意.數據雖然會說話, 但是看照片感覺比較真實
樓主每次發表的文章實在非常精彩,敘述有條不紊,圖文並茂,且客觀公正每次看您的文章都有驚喜,那篇王道之行也很棒..還有VR300MM F2.8那篇也是等級不夠,無法加分只能給 有考慮來篇D2X對決D30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