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環境--上腳架~以客廳燈源為背景光~以飯桌燈源為主體光~D5000+SB800拉擴散板+標準TTL

背景光分三個Level ~此EV是用ISO100標準推算相機矩陣測光的值~飯桌燈恆關(主體不打光)
1. 0EV--關燈
2. 5EV--開三個燈泡
測試圖如下
1.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開三個燈泡

2.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3.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主體不在中央且對焦

4.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主體不在中央 對焦於中

5.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開三個燈泡 主體不在中央且對焦

6.A.模式 AUTO ISO F5.6 點測光 --->ISO自動變4000

7.A.模式 AUTO ISO F5.6 矩陣測光 --->ISO自動變2500

結論
此次最大的結論在於我認為NIKON於新的機身已經放棄了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閃光燈的測光交由RGB矩陣測光~相對於前幾天我還認為有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理由如下(當然是個人的判斷~若有錯請糾正)
1.規格已經不再提TTL多重感應器(規格都跟我說了~我還是不相信~晚上不睡覺搞這個)
2.由測試圖3.及4.可以清楚發現D5000的標準TTL已經不需要將主體放在中央部位~過去D50那個時代之前我認為為什麼必須放在中央按FV有很大關係就是受限於五分區的關係~而且五分區排列也與對焦點沒有吻合
簡單來說因為只有五個分區~當主體跨越多個分區或無法填滿分區時測光容易失準~反觀過去E-TTL一開始就使用機身上的測光系統~所以可以連動對焦點
--------------------------------------
測試圖6.7在證明~TTL可以使用各種機身測光來幫忙平衡背景~也可以使用AUTO ISO來對機身測光做調整
為什麼不使用P模式而使用A模式~因為他的光圈調整很奇怪~目前還不能知道他為什麼一直想變成較小的F10
另外一點是AUTO ISO模式~只會對你自訂的ISO值最多往上跳2級~這是我測試的結果~所以你自訂為 200~最多他只會跳到800
--------------------------------------
對於測試圖3為什麼主體在旁邊時會比較亮~我認為或許與RGB矩陣測光的排列或比重有關~這方面沒有資料能更進一步幫我自己解釋~如果有人能提供相關資料我會非常感謝你
--------------------------------------
關於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跟FV之間有個疑問在於~若沒有五分區感應器為什麼還要FV鎖~說實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可能或許也跟前一個解釋一樣或許與RGB矩陣測光的排列或比重有關~會讓中央的測光準於四周
也有種可能就是主體之前還有前景的時候~或許對FV還有保留的意義
--------------------------------------
對於測試圖4~我認為可能因為模糊圈關係導致背景光線看起來有差
--------------------------------------
再貼出四個測試~說明主體判斷問題
主體夠大情況


主體在太小及太大之間


主題太小

結論
1.與對焦點關係不大~應可忽略
2.依前景的大小來判斷誰是主體~測試下主體最好約中央重點那個圈的大小
當主體夠大~不理會背景
當主體太小~只做好背景曝光~主體過曝也不管(意思此時忽略主體~將背景視為主體)
當主體大小在這之間~會尋求兩者的加權平衡(兩者皆視為主體)~但只要有其中一個有過曝就會COVER掉
所以就TTL要準第一一定要主體在畫面比例夠~第二若主體不在中間也建議視背景將閃光補償升降1/3~2/3格
--------------------------------------
註:因為D5000沒有FV鎖~所以我是不可能使用FV
下次會加入背景與主體相當接近的測試~還有景深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