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對於以前自己過去回覆過的文章有一些錯誤的認知~更因為我認為現在NIKON已經大幅修改過TTL的原理~因此做一套比較嚴謹的測試來重新了解TTL的原理~此次只做標準TTL而下次再試TTL-BL

測試環境--上腳架~以客廳燈源為背景光~以飯桌燈源為主體光~D5000+SB800拉擴散板+標準TTL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背景光分三個Level ~此EV是用ISO100標準推算相機矩陣測光的值~飯桌燈恆關(主體不打光)
1. 0EV--關燈
2. 5EV--開三個燈泡

測試圖如下
1.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開三個燈泡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2.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3.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主體不在中央且對焦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4.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關燈 主體不在中央 對焦於中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5.m模式點測光 1/60 F5.6 ISO800 開三個燈泡 主體不在中央且對焦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6.A.模式 AUTO ISO F5.6 點測光 --->ISO自動變4000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7.A.模式 AUTO ISO F5.6 矩陣測光 --->ISO自動變2500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結論
此次最大的結論在於我認為NIKON於新的機身已經放棄了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閃光燈的測光交由RGB矩陣測光~相對於前幾天我還認為有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理由如下(當然是個人的判斷~若有錯請糾正)
1.規格已經不再提TTL多重感應器(規格都跟我說了~我還是不相信~晚上不睡覺搞這個)
2.由測試圖3.及4.可以清楚發現D5000的標準TTL已經不需要將主體放在中央部位~過去D50那個時代之前我認為為什麼必須放在中央按FV有很大關係就是受限於五分區的關係~而且五分區排列也與對焦點沒有吻合
簡單來說因為只有五個分區~當主體跨越多個分區或無法填滿分區時測光容易失準~反觀過去E-TTL一開始就使用機身上的測光系統~所以可以連動對焦點

--------------------------------------

測試圖6.7在證明~TTL可以使用各種機身測光來幫忙平衡背景~也可以使用AUTO ISO來對機身測光做調整
為什麼不使用P模式而使用A模式~因為他的光圈調整很奇怪~目前還不能知道他為什麼一直想變成較小的F10
另外一點是AUTO ISO模式~只會對你自訂的ISO值最多往上跳2級~這是我測試的結果~所以你自訂為 200~最多他只會跳到800

--------------------------------------

對於測試圖3為什麼主體在旁邊時會比較亮~我認為或許與RGB矩陣測光的排列或比重有關~這方面沒有資料能更進一步幫我自己解釋~如果有人能提供相關資料我會非常感謝你
--------------------------------------

關於TTL多重感應器(五分區)跟FV之間有個疑問在於~若沒有五分區感應器為什麼還要FV鎖~說實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可能或許也跟前一個解釋一樣或許與RGB矩陣測光的排列或比重有關~會讓中央的測光準於四周
也有種可能就是主體之前還有前景的時候~或許對FV還有保留的意義

--------------------------------------

對於測試圖4~我認為可能因為模糊圈關係導致背景光線看起來有差

--------------------------------------

再貼出四個測試~說明主體判斷問題

主體夠大情況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主體在太小及太大之間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主題太小
重新對TTL做一個新的測試及認識

結論
1.與對焦點關係不大~應可忽略
2.依前景的大小來判斷誰是主體~測試下主體最好約中央重點那個圈的大小
當主體夠大~不理會背景
當主體太小~只做好背景曝光~主體過曝也不管(意思此時忽略主體~將背景視為主體)
當主體大小在這之間~會尋求兩者的加權平衡(兩者皆視為主體)~但只要有其中一個有過曝就會COVER掉

所以就TTL要準第一一定要主體在畫面比例夠~第二若主體不在中間也建議視背景將閃光補償升降1/3~2/3格


--------------------------------------

註:因為D5000沒有FV鎖~所以我是不可能使用FV
下次會加入背景與主體相當接近的測試~還有景深的影響



文章關鍵字
就算D50也是用420區矩陣測光了, 因為它是iTTL啊! 就只有底片機才是使用對著底片測光(OTF TTL)的五分區吧!

這是D50有關flash的官方規格:
1) TTL: TTL flash control by 420-pixel RGB sensor Built-in Speedlight: i-TTL Balanced Fill-Flash or standard i-TTL flash (spot metering) SB-800 or 600: i-TTL Balanced Fill-Flash or standard i-TTL flash (spot metering) 2) Auto aperture: Available with SB-800 with CPU lens 3) Non-TTL Auto: Available with Speedlights such as SB-800, 80DX, 28DX, 28, 27, and 22s 4) Distance-priority manual available with SB-800

這是F100有關flash的官方規格:
Controlled by five-segment TTL Multi Sensor; Automatic Balanced Fill-Flash with TTL Multi Sensor: 3D Multi-Sensor Balanced Fill-Flash compatible with SB-28,27 and D-type AF Nikkor lens; Multi-Sensor Balanced Fill-Flash with a Speedlight such as SB-28, 27, 23, 22s and AF Nikkor other than D-type lens; Centre-Weighted Flash: With Speedlights SB-28, 27, 23, 22s and non-CPU Nikkor lens with Centre-Weighted Metering; Film speed range in TTL auto flash: ISO 25-1000

所以一看就很清楚,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TTL系統. 五分區只存在底片機上.

至於iTTL系統則有420區和1005區的分別, 以及早期跟晚期不太一樣的程式寫法, 所以得到的曝光結果也許有稍微不同, 但大原理則只要是iTTL的相機, 那都是相同的.
很感謝樓主提供的測試,小弟個人測試iTTL後有些結果:
他確實會找應該曝光正確的物體,方式大致上是根據距離,另外,他也盡量不讓畫面上有任何大範圍過曝,您可以用內閃,手來代替那個標籤試試看,只要對焦距離在手的位置,就算手只佔了整個畫面邊緣的1/16(中央點測光/A模式),他還是會把手曝光正確,讓後景過暗,不過對焦點如果是在後面時,他就會讓手過曝....

使用SB800的話結果會不太一樣...雖然他還是會根據距離去做正確的曝光,但是不論對焦點(或測光點)在哪,他可以讓對焦點外的物體盡量不over或者under,我想結論是~如果您想了解ittl的運作原理,用內閃測試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因為閃燈的能力強大很多(賣那麼貴不是假的),所以他輔助後的結果會讓人更無法理解基本運作原理。

以上,有Dirty sample...但是準備出門去玩了,所以不上傳,僅供參考
Monte920 wrote:
就算D50也是用420區矩陣測光了, 因為它是iTTL啊! 就只有底片機才是使用對著底片測光(OTF TTL)的五分區吧!...(恕刪)


早期的DSLR用D-TTL也是有用五分區~SLR是用底片反射到五分區~DSLR是用快門簾反射~所以五分區不是底片機專用

D50的確也有可能沒有五分區多重感應區~因為他是比D-TTL更新的I-TTL~
過去有些資料指出說不旦對RGB矩陣做預閃測光也對五分區做預閃測光
http://www.b-boy.com.ar/?dp-bbsthread-8357.html

但是不管D50有沒有五分區~他已經跟現在新的D5000等機身都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我覺得好奇的地方
fake802 wrote:
很感謝樓主提供的測試...(恕刪)


因為我用內閃會被18-200檔到~所以一直沒考慮到用內閃
您的機身是D90嗎

就我目前測試SB-800時的感想
1.與對焦點關係不大
2.依前景的大小來判斷誰是主體~測試下主體最好約中央重點那個圈的大小
當主體夠大~不理會背景
當主體太小~只做好背景曝光~主體過曝也不管(意思此時忽略主體~將背景視為主體)
當主體大小在這之間~會尋求兩者的平衡~但只要有其中一個有過曝就會COVER掉
dominic2708 wrote:
但是不管D50有沒有五分區~他已經跟現在新的D5000等機身都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我覺得好奇的地方


前面我說過了, iTTL不是420RGB矩陣就是1005RGB矩陣. D50 和 D5000同樣都是使用420RGB矩陣 (原廠資料寫得很清楚, 絕對不是五區), 但是因為年代有所不同, 相機的程式設計就會有所不同. 所以只要改變一下對主體比例的敏感度, 還有改變一下D資訊的所佔比重, 還有改變一下對背景環境光線的平衡程度等等, 都會造成閃燈拍出來的結果稍有不同, 所以這並沒有特別奇怪之處.

我感覺Nikon比較新型的相機對於主體的偵測特別敏感, 即使主體只佔很小的比例, 它都能針對主體加以測光, 所以FV使用的時機就少很多了, 就是這樣.
Monte920 wrote:
前面我說過了, iT...(恕刪)


恩~感謝你的經驗分享~

D50這部份是因為網路上有文章說明(PS虛線內為網路上找尋~不見得為正確資料)
------------------------------------------------------------
i-TTL閃燈:
以標準TTL閃燈為基礎,參考D-TTL得來的經驗,但加入了E-TTL閃燈的特性.
跟以前最大的改變是i-TTL反光鏡上掀前會做預閃,然後利用高解析度的RGB矩陣測光系統來精密的分析畫面明暗組成甚至色溫,利用這些資訊來作為閃燈正式擊發時的出力評估,但與E-TTL不同的是-TTL在反光鏡上掀後正式擊發閃燈曝光時依然保留5分區的閃燈監測測光系統做最終的調整.
-------------------------------------------------------------

而原廠資料卻不提~故很難判斷到底是漏寫還是網路上資訊錯誤
但若以現在新機身都不提五分區了~我想的確過去原廠資料應該是正確的~但是網路上那些資訊怎麼來就不知道了
dominic2708 wrote:
恩~感謝你的經驗分享...(恕刪)


感謝你的用心測試。
i-TTL已經揚棄底片機和D-TTL的五分區,僅使用RGB sensor偵測預閃,沒有即時監控曝光的功能。
那段網路的文字不太正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