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雖然是常見問題,不過多加了個40 micro的考量而有所不同。
2.當手上鏡頭越多,重複焦段越多,在有限的小朋友下,抉擇就更困難了...
而品項佳的二手鏡皇價格,我可以買40mm micro和16-85兩顆。
3.以我日常拍照習慣來說,
出遊為主,人像只拍家人帶景,偶爾拍些小孩活動、表情特寫,最近開始拍微距,
16-85的焦段比較符合需求,17-55則是稍短(使用S17-50時就有這種感覺)
但16-85與目前手上T16-300焦段光圈完全重疊,
可是T16-300則是被老婆大人嫌標準焦段下畫質不夠銳利,
所以才想補充焦段倍數較低,且畫質較佳的標準變焦鏡。
4.未來想上全幅,但...不知是多久以後的未來(至少是D5300掛了後)
現在購入DX鏡就會猶豫萬分(所以最近買的微距鏡是105mm,但焦段有點長)
如果是您,
會怎麼選擇呢?
===============
目前個人手上可用的鏡頭有5顆:
原廠:DX 35mm 1.8、DX 18-55 VR、105mm micro VR
副廠:S17-50 2.8、T16-300
過去6年都是以35 1.8做為D40的機身蓋,
雖然焦段不足,但畫質優秀,所以沒想到換過(購入35mm後,18-55幾乎沒用過),
直到去年2014年中更新了機身為D5300,才補入兩顆S、T的副廠鏡,
但反而陷入選不出日常一機一境使用的窘境...

S17-50 我個人用起來的最大心得是:不知為何很容易迷焦...
明明用對焦尺測試時是準焦的,而拍照時對焦點也對在人臉上,
但相片的人臉卻常像是沒對到焦的微糊,甚至照片找不到清晰的對焦點,畫質一整個軟而不銳利,
這種情況是我在35mm上沒遇過的,
即便是不追求畫質的T16-300,也可以知道怎麼拍出畫質較銳利的照片,
但S17-50這顆我是難以掌握(拍完才發現沒準焦的感覺是挺嘔的)。
現在問題就是,
T16-300在日常想要要求畫質時,稍微使不上力,但日常使用仍相當稱職;
原本的35 1.8則是焦段不便,尤其是吃慣T16-300這顆重口味的焦段後,就難以回頭;
而原本期望做為上述兩者平衡的S17-50,則是謎樣的對焦,難以使用...
看了很多測試與心得,大致可以得知,
N16-85畫質銳利度在很多時候是不輸鏡皇的,
但主要就輸在在天生光圈不大所影響的散景及室內表現。
本來已經打算購入二手的鏡皇N17-55 2.8了,
但不巧昨天看到N16-85的公司貨這個月特價2000,就陷入掙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