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金杏──2016京阪主題式攝影 (200P.)

前言

終於又有機會造訪秋天的京都了
很少有哪個城市像京都一樣
如此充滿魅力卻又相對接近台灣
(直線距離不到2000公里)
每次去
都能感受到京都人刻意維持保護的傳統文化
不僅是有形的古老建築
還有無形的生活情調
有人說京都就像一個超大的攝影棚
裡頭正在搬演一齣名為「古代」的劇目
幼時背過的唐宋詩詞
往往在隨意地行走之間
忽然自某個角落迎面送來
這個妙處
就不是西方人可以領受的了
(除非精通漢字,背過古典詩詞)

每次揹著相機
穿越城市鄉間
路過鐘樓寺廟
回遊池泉庭院
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畫面
甚至重複走一條路
也每有新意可尋、新景可拍
拍得多了
回來整理照片
才發覺照片中有反覆出現的元素
原來是這些主題在吸引我不斷按下快門
所以本篇不採用常見的依時間順序或景點區域的方式貼圖
而是把照片打散後再歸納為20個主題
正是這些主題
構成我對京都(或大阪)的印象
雖然只是短暫停留7天
所見不過是浮光掠影
但一個人旅行
走過的每個地方都可以靜心體會
專注凝視

器材部分是老機Nikon D700
(一直覺得很好用,沒有什麼換機的動力,太不符合01的精神了)
以及Olympus EM-10
此行以D700為主力
所以發在Nikon版
(好久沒發文了,許多功能都有點忘了)

---------------------------------------
---------------------------------------

正文

※主題:窗

「窗」不同於門,它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功用,一間房子可以沒有窗,不能沒有門。但如美學家所說的,有窗可以通風,可以接引自然,審美的趣味於焉誕生。尤其京都的木造建築,木窗彷彿畫框,甚有情趣。不過照片中不全是窗戶,有些只是具備「窗景感」的木造結構,所以也被放在這個主題。

1.嵐山寶嚴院


2.和服外拍體驗,連攝影師也換上了和服


3.東福寺通天橋


4.修學院窮邃亭


5.祇園地區傳統的「町家建築」:19世紀江戶後期產生的「職住一體型」住宅,既是店面,又是住家。木格窗子為其建築特色之一


6.大阪ジャンジャン横丁的將棋社,一老一少專注對弈的神情很有戲


7.永觀堂


8.焦點變了,竟有萬花筒的感覺


※主題:鐘

所謂「暮鼓晨鐘」,很難想像沒有鐘的寺廟,僧人每日早課熄燈,莫不與鐘聲相伴,藉以自我警惕。對我而言,「鐘」是畫面中絕佳的情境線索。

1.醍醐寺鐘亭


2.常寂光寺鐘亭(橫幅)


3.常寂光寺鐘亭(直幅)


4.西本願寺鐘亭


※主題:池

「池」是傳統日式庭園的構成元素之一,其中一種建築形式就叫做「池泉回遊式庭園」(ちせんかいゆうしきていえん),其結構以池塘居中,四周有小徑,路旁有假山,池中有小島,並種植花木以為點綴,讓人行走其中可以不斷變化欣賞角度。屋主若更具權勢(比如天皇),中間的池塘就不僅是觀賞用途,而是真的可以划船行舟,這種稱作「池泉舟遊式庭園」(ちせんしゅうゆうしきていえん)。下方照片兩類皆有,不難看出其異。

1.醍醐寺弁天池


2.弁天池周邊


3.大覺寺大澤池,始建於810年,為嵯峨天皇(786-842)模仿中國洞庭湖形狀而敕令挖掘的池塘,號稱日本最古老的池塘,也是〈刺客聶隱娘〉的場景之一


4.大覺寺放生池


5.後水尾天皇(1596-1680)的修學院離宮,是我讀林文月《京都一年》而意外發現的景點,圖中為上離宮的浴龍池


6.浴龍池


7.浴龍池中小島萬松塢


8.浴龍池中的千歲橋(為了迎合帝王心願取的名字吧)


9.池上有橋


10.浴龍池中的荷葉(夏季來訪想必是另一番光景)


11.右上方為浴龍池的窮邃亭


12.浴龍池一隅


13.永觀堂放生池


14.放生池


※主題:天地

除了抬頭看楓葉銀杏,有時也得留心步履,因為青苔落葉有時也別有情趣。

1.寶嚴院的紅葉與青苔


2.醍醐寺滿地的銀杏


3.南禪寺外,楓葉由黃轉紅了


4.東福寺樹下的青苔


5.東山秋季多變的天空


※主題:石階

很難想像沒有石階的寺廟,東亞古代建築雖以木頭為主,但地上往往得用石材,特別是寺廟參道長長一條,遠方山門鎮尾,拾階而上透視感十足,特別有期待的趣味。

1.清水寺的石階


2.東山靈鑑寺


3.嵐山二尊院馬場參道


4.馬場參道


5.有時遊客不一定是干擾,反而比風景更有戲


6.安樂寺石階


7.真如堂的石階


8.高台寺的台所坂


※主題:門

拜木造建築之賜,日式木門小至居家,大致山門,皆饒富畫框趣味,每每令我賞之不厭,拍之不膩。除木門外,和室內的紙門也很有特色,若其上再加繪畫,則家居生活的享受足矣!

1.永觀堂半開的木門


2.永觀堂的御影堂前


3.南禪寺宏偉的三門,號稱京都三大門之一,建於1628年


4.三門與和服


5.三門的框景感


6.三門與西裝


7.在歌舞伎劇作中,大盜五右衛門登三門而嘆曰:「絶景かな絶景かな!……」(絕景啊絕景!)


8.永觀堂裡的木門


9.大覺寺的木門、和服與夜楓


10.花見小路排隊名店「十二段家」的店門,京都人本來以魚肉為主,不吃獸肉,十二段家創店者曾待過北平,故將中國北方涮牛肉的吃法帶回京都,據說它也是全京都第一家賣涮牛肉的


11.談到門,就不能忘記平安神宮前的巨型鳥居,高24公尺,寬18公尺


12.祇園町家式的木門


13.曼殊院的敕使門


14.真如堂的紅色山門


15.東福寺的木門


16.醍醐寺的木門


17.醍醐寺的仁王門


18.醍醐寺雨月茶屋的店門


19.西本願寺的阿彌陀堂門


20.有時門可提供絕佳的相框(阿彌陀堂門)


21.和室的紙門也很有美感(大覺寺)


22.把紙門關上就是一幅北宗的金碧山水(大覺寺)


23.如果住在這樣的房間裡,會不會捨不得熄燈(大覺寺)


24.清涼寺的仁王門,重建於1783年,高約18公尺


25.二尊院敕使門下的和服女子


26.敕使門門裡門外


27.寶嚴院的木門


28.嵐山一戶人家的木門,我覺得它表情很豐富


29.常寂光寺的仁王門,始建於1345年(好古老的一扇門)


30.大阪串かつ(串炸)名店「八重勝」的布簾


※主題:京都車站

每次造訪京都的第一站,標準的現代主義式建築風格,強烈的幾何式線條,跟木造的千年古都有奇妙的違和感

1.今年的聖誕樹,我第一眼看到它四周的版畫,心想:怎麼那麼像布拉格的黃金巷?仔細去看,才知道京都是布拉格的姊妹城市。不意今年有幸造訪東西洋兩座古城


2.京都車站裡的公共藝術「朱甲舞」


3.幾何線條,背景為京都塔


4.聖誕樹旁的版畫,圖中為布城最有名的景點查理大橋(Karlův most)


※主題:竹

京都不論野外或寺廟,常植脩竹成林。是啊,在古代的背景中,怎能沒有一片竹林呢?

1.嵐山竹林隧道


2.色澤青碧的竹林隧道


3.常極光寺的竹林與楓葉


4.高台寺的竹林


5.打上燈光的竹林別有風致(高台寺)


※主題:看板

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我喜歡觀察當地的看板,因為這些看板中常常隱藏了文化符碼,有很在地的味道

1.京都最寶貴的文化資產之一──老舖


2.好有趣的創意,麻豆秀髮彷彿水墨裡的飛白,線條筆觸彷彿女子的秀髮


3.大阪新世界的誇張看板,總覺得京都跟大阪是一組強烈的對比,雅到極致的枯寂與俗到極致的生猛


※主題:橋

京都不愧是千年古都,到處都是古老的木橋,就連石橋也不少,人在橋上似乎成了橋的點綴,甚至是主題

1.東福寺的賞楓名橋──通天橋


2.東福寺的另一條名橋──臥雲橋


3.通天橋


4.通天橋上每個人都在拍照


5.通天橋的框景感也不錯


6.遠眺臥雲橋,只可惜今年楓葉紅的早,下旬去已經掉了好多。順便講一下禁止拍照的事,或許是當時人不多,或許是有買票,在通天橋上拍照工作人員不太會制止。但臥雲橋是真的不行,光拿相機出來都有可能會被制止


7.有時光是欣賞,也樂趣無窮(臥雲橋)


8.南禪寺裡很突兀的羅馬式水路閣(引水道)


9.橫越白川的一本橋,狹仄的橋面走起來有滋有味,讓我傻傻地走了好幾回


10.浴龍池上的千歲橋,仔細看右側屋頂,竟然有一隻金鳥


11.陰天的千歲橋


12.浴龍池的土橋


13.長鏡頭下的土橋,模擬划船舟遊的視角


※主題:水

人的生活固然離不開水,自然似乎也待流水點綴,即便滿山紅楓黃葉,若缺了溪流、河水或瀑布,好像畫面中少了什麼。

1.嵐山桂川


2.大阪箕面山的溪魚


3.箕面山落葉溪澗


4.人潮滿滿的箕面瀑布,落差33公尺,寬約5公尺


5.瀑布前的朱紅拱橋


6.秋意瀑布


7.黑帶嵌紅


8.雨月茶屋的雨水


9.高野川畔的野鳥,頗有水濱隱者的氣概


10.白川野鴨(不知道在水底吃什麼)


11.「糺の森」小溪裡的大魚


※主題:山

京都是盆地,四望皆可見山,而京都的寺廟庭院,也往往假借群山為遠景。每年8月16日,京都獨特的習俗「五山送火」,以大文字山為舞台;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延曆寺,即位於守護京都的比叡山;四季遊人如織的嵯峨野,它的背景就是嵐山。在照片中,群山有時賓主易位,奪去我的目光與鏡頭。

1.燦若西陣織錦的嵐山


2.嵐山下、桂川旁的步道


3.走起來甚感愜意的步道


4.修學院離宮的山景


5.山景特寫


6.大河內山莊的月香亭


7.大文字燒山──「法」字


※主題:屋簷

每次昂首仰拍楓葉,如果只有楓葉,總覺得少了什麼,此時若有古色古香的屋瓦屋簷一起入鏡,故事好像才完整

1.寶嚴院的無畏庵


2.大河內山莊的持佛堂,陽光自屋簷灑落(莊主大河內傳次郎打坐的木屋)


3.清涼寺的屋簷


4.河合神社落滿銀杏的屋簷


5.東福寺通天橋屋簷外的楓樹


6.雨月茶屋外牆屋瓦上的楓葉


7.屋簷上成堆的銀杏



8.銀杏背後有隱然有西本願寺的屋瓦


※主題:林蔭隧道

當樹聚成林,左右交織如蓋,一粒小人走在其中,彷彿有走進隧道的錯覺。雖是錯覺,然空氣奇鮮,意境亦美。

1.醍醐寺仁王門參道


2.下鴨神社的絕佳氣場「糺の森」
]

3.夜景打燈的楓葉隧道是另一種氛圍


4.氧氣豐沛的「糺の森」


5.「糺の森」青綠小溪


※主題:塔

在寺廟以平面兩側展開的山堂中,往往會看到一個突兀竄起的建物──「塔」。本來在印度,「塔」是供奉舍利的墳塚,傳入中國後跟既有的樓閣建築合流,成為寺廟建築的特徵之一。「塔」約在7世紀時從中國與朝鮮傳入日本,其建築樣式繼承唐塔的設計風格,塔身以正方形為主,多半木造,塔頂有金屬柱狀體「相輪」。由於直立的塔在平面展開的寺廟建築群中視覺效果特別高聳,時常令我望塔頂而興嘆。除了古典的木塔,日本亦不乏現代建築中的鋼骨鐵塔,可見人喜歡高聳的視覺效果,古今皆然。

1.清水寺夜楓,遠方為子安塔


2.號稱京都最古老的木造建築──醍醐寺的五重塔,是朱雀天皇替父親醍醐天皇求冥福而建的,塔成於951年,1585年因地震倒塌(逃過戰火,卻逃不過地震),隨即重建。佇立其下,真覺巍峨,塔頂的相輪拍不進去,也只能作罷。因為印象深刻,所以旅行回來後查了一下高度,塔身約38公尺,相輪約13公尺,加起來超過50公尺!


3.雨珠中的五重塔


4.大阪的通天閣,塔高100公尺,這是1956年重建的二代目,一代目在二戰時被大阪市政府以「獻納」為名,拆去當軍火原料


5.真如堂的三重塔,是一片楓紅的絕佳背景


※主題:寺廟

來京都怎麼能不參觀寺廟呢?大小寺廟神社加起來,怕不有上千家吧!這些木造建築往往因年深月久,自然散發的滄桑氣息,總令旅人趨之若鶩。它們有時是紅葉的背景,有時是主題。

1.西本願寺「尾獸級」的銀杏


2.西本願寺御影堂前的銀杏,樹齡已逾400年,它跟一般銀杏生長的方向相反,竟往橫向延展


3.東福寺的楓葉


4.高台寺的夜楓


5.清水寺三重塔前的池塘


6.清水舞台,由139根高12公尺的櫸木柱支撐,接榫處完全沒用釘子,地板則由410多塊柏木板拼成


7.取多一些楓葉的角度


8.醍醐寺金堂前披掛雨珠的楓葉


9.醍醐寺的清瀧宮本殿


10.醍醐寺中綁上稻草外衣(防蟲害)的樹,一旁的奉納木牌提供情境線索


11.醍醐寺奉納木牌旁的楓樹


12.大雨中的醍醐寺不動堂


13.醍醐寺的桃色楓葉


14.箕面山瀧安寺本堂前的石燈籠


15.箕面山瀧安寺


16.瀧安寺鳳凰閣


※主題:樹

有時只是簡單的一棵樹,也是頂天立地,架撐起整個畫面的力量

1.箕面山谷


2.箕面山谷又一樹


3.逆光的色彩太迷人,箕面山谷再一張


4.樹都已經沒了,但還有虬蟠猛勁的根幹(寶嚴院)


5.誰在樹上點了火(寶嚴院)


6.有「身分證」的樹


7.永觀堂楓樹


8.大河內山莊楓樹


9.好像是日本黑松(不確定),逆光下猶如孔雀開屏


※主題:枯山水

京都寺廟裡常見的「枯山水」庭園,從字面上看就知道這種庭園沒有水,而是透過石塊與砂礫的布局,以石為山,以砂為水,構成象徵性的山水畫面。據說「枯山水」是受到由中國傳入的佛教禪宗與北宗畫派的影響,而在14至16世紀的室町時代流行於京都佛寺。日本傳統庭園本以「池泉」庭園為主流,「枯山水」庭園的出現可謂一大革新。

1.寶嚴院獅子吼庭院的「苦海」(以大小相近的圓石象徵海水)

2.獅子吼庭院的「獅子岩」(要看出哪裡像獅子真的需要想像力)


3.東福寺砂上的紋路


4.高台寺方丈前庭


5.方丈前庭的3D光影秀的視覺效果真棒(錄影更佳)


6.曼殊院的庭園


7.曼殊院庭園的「鶴島」為樹齡約400年的五葉松

8.曼殊院庭園的「龜島」


※主題:牆

有人說在京都散步不易感到寂寞,因為有各式土牆、磚牆、木牆、竹牆在旁與你相伴。行走其中,往往被山川秋色所吸引,不小心就錯過了這些牆的美感。

1.寶嚴院的外牆


2.寶嚴院外牆一瞥


3.寶嚴院裡的竹籬茅舍


4.哲學之道附近一戶人家的木牆


5.祇園附近民家的「犬矢來」


6.河合神社牆邊的繪馬


※主題:人

旅行中遇到的人,不知道何時會走進你的畫面,也不知道何時會離開。有時或許是干擾,有時則是主題。

1.畫面本來很虛,有人進來就完整了(京都御所)


2.分享美照的快樂(永觀堂)


3.只為了取更好的角度(大河內山莊)


4.佳美的庭園背後花了很大的心血(寶嚴院)


5.人力車夫真有種特殊的風情


6.超可愛的一家人(瀧安寺本堂)


7.雖然沒看到人,但他(她)留下了願望(永觀堂)


8.有時前方的遊人,一下子就消失在小徑的彼端(醍醐寺)


9.遊人多的好處是不怕找不到人拍照(永觀堂)


10.著和服的女子總是能夠契合場景(浴龍池)


11.美景吸引按快門的手(曼殊院)


12.默契(東福寺)


文章關鍵字
短短七天但也到好多地方!
大哥有到我那棟樓留言有注意到有些也是我賞楓時有去的點,不過就如您說的20號那週後,還真的有點...
但是不管如何京都的楓情還是會讓人想一直回味的!

TANG_Mobile01 wrote:
短短七天但也到好多...(恕刪)

其實我行程排的很鬆
只是圖多
看起來好像去了很多地方
回來之後
我也時常想起那裡的美景
大大真是太強大了,下次去京都也想走你的路線,再次細細品味楓葉之美
看到題目是京都,心想又是那些千篇一律的畫面,還好點進來看了。好棒的作品,好棒的文字,讓人忍不住來回看了好幾遍…

yiyijiun wrote:
大大真是太強大了,...(恕刪)

不敢當
如果對小弟走過的景點有興趣
大家可以交換心得

飛輪豆 wrote:
看到題目是京都,心...(恕刪)

非常高興你喜歡這些照片
願意多看幾次
就是對拍攝者最好的鼓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