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相機版上這話題很少
相對的這話題最多看到的都在手機板上
會想發文是因為
我周邊很多攝影朋友都會跟我遇上一樣的問題
就是自己沒在攝影的朋友,常會搞不懂畫素跟照片細膩度的關係點等等
要解釋半天對方也是搞不懂
(結果這篇搞了我八個小時多...)

相機拍照後
照片是否細膩漂亮
其實主要取決三個因素
1. 相機照出來的照片
2. 呈現照片的載體
3. 人眼


大多數相機版上
會注意的在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
手機板上
注意的是手機螢幕所能呈現的相片

其實這兩個都對 只是都不完整
接下來 簡單的分析這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 人眼

人的眼睛分辨率,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並且還有一個叫做" 觀看距離 "
同時也包含了 對光的感受性 以及灰階的辨識程度等等(可以簡化成對比高低)
最重要的是
根據觀看距離的程度 人眼的辨識力也會大幅的改變

---------------------------
第二部分 呈現照片的載體

這個必須要講的就是所謂的PPI 也就是實體上的像素密度
PPI 定義為 每英吋內所含的像素數量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所以可以看到左邊這就是PPI 比較低 (像素密度比較低)

那這可以做什麼呢?

這張照片中
可以看到每英吋含的像素越多
顯示出的照片字體就越清楚明顯 且細膩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注意
這些不是理論值
而是直接眼睛看到的部分
也就是說
使用來看照片的顯示載體
1. 用手機看
2. 用平板看
3. 用電腦螢幕看
4. 用電視看
5. 用投影機看
6. 相機的液晶螢幕看
等等等
(PS:印出來看 ,屬於DPI -列印每英吋可以打出多少個點,這邊不討論)


實際例子來看一下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除了顯示的螢幕有PPI 以外
也要對照上人眼的PPI 辨識度
人眼的PPI辨識度 是會跟著觀看距離來增減的

(這圖是比較多例子的版本 有需要的人再看)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所以顯示螢幕解析度為什麼需要超過1920*1080
比如4K 與 2K 解析度
主要就是要大幅提升PPI
當然
電視螢幕要是尺寸不到達50 吋以上 (因為觀看距離的關係)
就不會看出太大的差異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 很多婚禮攝影師
常常會發現用平板給客人看樣品或是成品的效果
滿意程度比用電腦螢幕給客人看的好很多)

實際上 人眼辨識解析度遠超過300PPI,
就算是五吋手機,也看得出2K與4K的差別
相對的,這也是看人,我認識的女生裡面
幾乎都分辨不出來5 吋手機螢幕
720P 與 4K的差異性

所以這個地方
我們可以知道除了顯示器的PPI 會直接影響到照片的細膩度以外
觀看距離也是關鍵

觀看效果最好的是相機的液晶螢幕或是手機的螢幕??
這是以純粹畫質細膩度的觀點來看的確是如此
但是人眼來說
大一點的畫面會更舒服且感受更好 (這邊不討論這範圍)

---------------------------

第三部分 相機照出來的照片
我不會講全部 我也沒辦法講
而且比我專業的人很多
所以我就簡單提幾個大重點
(並且這邊提的前提別忘了上面兩點
必須要先把上面兩點的條件固定住才能講這個相機部分)


相機本身的物理因素
會影響相片畫質細膩度的因素
1. 畫素多寡 (或是畫素大小)
2. 感光元件尺寸大小
3. 感光元件本身的設計
(包含相片銳利、顏色飽和、對比、細節等等
比如SIGMA 的感光元件設計就可以讓一樣的畫素下,畫質高三倍)
4. 低通濾鏡
5. 鏡頭
6. 色彩 BIT 數
等等 (有想到再補充)
環境因素就不提了 這不是在討論範圍內

最多時候提的就是
1.畫素多寡

2.感光元件尺寸大小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附帶一提
我發現有些人以為APS-C 的C 指的是CANON
APS 是底片時代後期的底片規格
意思是APS 系統的 C TYPE
APS-C 是最常使用的格式
高階的則是APS-H
C 可以直接翻成CANON
那H 要翻成什麼?

感光元件尺寸資料 簡單如下
<分析討論>《相機、螢幕、人眼》照片細膩度三要素

所以在實際上
不同感光元件大小的狀況下
一樣畫素
基本上就是感光元件大的畫質比較好
感光元件大小差距越大 畫質就差越大
(這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測試文章
攝影書籍也相當多評測)

重複一次
相同畫素下
感光元件越大 畫質就會越好
同時指的也是ISO 100 的狀況下
並非只有高ISO 才是這樣

所以一樣2400萬畫素
手機與全片幅單眼拍攝出來的
差距就會很明顯
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用電腦螢幕放大到100%
裁切出相同的地方來比較即可


---------------------------------------

結論

當然
一樣2400萬畫素 這麼高的解析度
手機與APSC單眼相機所拍的照片
兩者都使用手機觀看的話
(手機解析度主流是1920*1080 ,換算一下也才207萬畫素)
畫素早就超過手機所能顯示的PPI

因此理論上
無論300還是3000萬畫素,
手機都只能顯示207萬畫素的東西
照理說看出來都會是一樣
實際上呢?

人眼的確能夠看得出有差異性
特別是常在攝影
並且對於細節很要求的人
------------------------

放到電腦螢幕上 或是使用手機螢幕放大局部
降低PPI 到人眼可以辨識範圍的時候
這時候大多數人就看得出畫質上的差異性囉

所以對於攝影人
長期練習來建立出的攝影眼來說
27吋 電腦螢幕顯示出的2000萬 畫素相片
全片幅與手機拍攝的有辦法辨識出來
無論是晚上或是白天 低ISO或是高ISO
(至少八九成以上)

以及使用27吋 電腦螢幕
觀看全螢幕的 使用全幅所拍攝2000萬畫素 與 4000萬畫素的相片
可以分辨出差異性
(這應該是進階的攝影人就做得到的)
4000萬畫素的會更加細膩一些

相對的 要是使用4K 27吋螢幕的話
2000萬與4000萬畫素的相片都會更加細膩且更多細節





打字中....

(打了一堆又刪掉避免太多資訊讓人混亂
結果花太多時間
先出門工作 晚上十二點回家再來補充)



Kyle凱爾 wrote:
相機版上這話題很少相...(恕刪)
好文,👍👍👍五分奉上!
螢幕的Color space與Color Depth也請提一下,很多晨昏照在不好的銀幕會有斷階現象。
好文. 整個人眼分辨力與解像力是建基於COC circle of confusion. 單是COC 已經可討論與爭拗10版.

而較少人提到的是 color space, 較完整理論來自CIE 1931, 不住演變至現在. 更少人提及, 更難掌握
感光元件那裡有點問題,1/2.3",1",4/3"這些規格都不是"實際尺寸",算一下就知道了,這些尺寸都會比感光元件實際對角線要長,這種格式的由來是來自一種非常老舊的影像擷取元件camera tube,尺寸指的是這種tube的尺寸,而不是內部擷取元件的尺寸,雖然現在camera tube已經沒有使用了,但CCD CMOS感光元件的尺寸仍然沿用camera tube的舊習慣(這我也很納悶,為什麼要堅持follow一個那麼過時的東西),因此標示的尺寸會比實際尺寸要大,一個簡單的換算可以視為,感光元件大小所指的一吋=16mm。
Kyle凱爾 wrote:
相機版上這話題很少相...(恕刪)

好文,增長見識了,感謝無私的分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