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我的 YouTube 頻道影片幾乎都是用這台相機拍的,這是一台無論拍照還是錄影,都強大到我還無法駕馭的機器!

以下內容由開箱影片重新排版而成,裡面也包含各規格的錄影測試,如果喜歡直接看影片也歡迎。



不知不覺,手上這台 Nikon Z8 已經陪伴了我超過一年。對我而言,Nikon 不只是一個相機品牌,它乘載著我剛接觸攝影的感動,還有無數世界到處跑的回憶。









因為我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就是 Nikon D90,那時候的我,19 歲。



還有一點特別的,就是 D90 也是世界第一台可以錄影的單眼相機,而當時的我當然沒想過,十幾年後的今天,我會有一個 YouTube 頻道,而且依然拿著 Nikon 的相機記錄人生。

中間其實用 Z6 的時候,曾經因為錄影性能有點卡住,一度動過離開 Nikon 的念頭。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但幸好,幾年前 Z9 出現了,讓 Nikon 在動態錄影的領域,也重新站回世界頂尖三大相機品牌的地位,而隨之而來的,就是性能毫不妥協,卻輕巧了 30% 的 Nikon Z8,這台相機首次在台灣出現的時候,我很榮幸有被國祥邀請去現場體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那時候我一摸到它的握把,就知道,就是它了,這就是我和無數 Nikon 忠實使用者一直在等的機器-Nikon Z8。

我真的想了很久,到底要怎麼呈現這台性能強大到我根本無法觸及它極限的機器,但後來轉了一個念,台灣用 Nikon 來拍影片的創作者似乎還不是很常見,那既然我在這個頻道也用 Z8 拍了超過一萬個片段(clips),也有用它拍過了不少商業廣告的案例。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不如就用這兩個角度來說說這台我覺得我根本還駕馭不了的怪獸,而我也用 Z8 拍了超過一萬張照片了,當然拍照性能我也會帶到啦,畢竟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那接下來就先從外觀開始說起。

Nikon Z8 外觀


前面我說我一摸到這個握把就決定要入手,這是真的,也感謝國祥對我的支持,讓我用非常划算的價錢入手了 Z8。

在 Z9 發表之前,我是先接手了我弟用了一陣子的 Z6。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喔對,我弟,對我而言 Z6 就是「相對」輕飄飄很多,無論是物理上,還是拍照性能上,因為我的上一台用了很久的機器,其實是 D810。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在 YouTube 頻道比較有點起色,也就表示我更著重在拍影片之後,Z6 就算是比 D810 更適合一點,所以後來我也把躺在防潮箱很久的 D810 給賣了,但我總是很懷念 D810 的手感和拍照性能,所以如果你拿習慣 D810、D850 這種傳統單眼相機,那一定會和我有相同的感覺,只要你摸到了 Z8,那一瞬間,你就會變成小智,會大聲叫出:「就決定是你了!」。

Z8 的整體外觀給我的感覺就是⋯⋯很 Nikon,作工方面也一如 Nikon 過去超過百年的一貫水準,紮實、精緻,有溫度,一種有點硬漢的感覺,而且還是鐵漢柔情的那種,握在手上你就知道它是一台非常可靠的相機。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同時又有濃厚的歷史的脈絡在上面,這個紅色線條的設計可以一路追溯到 1980 年的 Nikon F3。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順便提一下,當初操刀這個 Nikon 相機標誌性的紅色點綴設計的,是相當知名的義大利汽車設計師 Giorgetto Giugiaro。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圖片來自 thetruthaboutcars.com)

福斯 Golf 第一代、愛快羅密歐 Giulia Sprint GT、BMW M1、Maserati Ghibli 還有超級有名的 DeLorean DMC-12,也就是《回到未來》的時光機都是他的作品。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圖片來自 Wikipedia)

這種能往回追溯 50 年甚至更久的設計,也是我非常喜歡 Nikon 這個品牌的原因。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不過外觀上有一點我覺得小可惜的,就是「Z8」這個字只是印刷在機身。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我還是更喜歡像是以前 D90 這種立體小銘牌的設計。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Z6」也是類似這樣。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不知道為什麼 Z8 改掉了,不過幸好 Z8 機身上的「Z」也是類似的做法啦。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Z8 的按鈕配置我想應該不必和 Z fc 或 Zf 一樣這麼鉅細靡遺介紹吧?會考慮到這個等級的相機的人應該都很清楚自己在幹嘛了。

而我用起來的心得就是,這真的是一台為了準專業使用者,甚至專業使用者打造的機器,大部分的操作都能夠單手完成,基本的前後轉盤切換光圈、快門,食指可以很方便摸到 ISO、曝光補償、錄影按鈕⋯⋯等等。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有在 Zf 上我覺得少了一顆的 Fn 鈕,也就是握持相機時右手中指、無名指這邊的按扭,如同其他高階機器,Z8 是有兩顆的,多一顆真的能做很多事情!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有雙手握持的時候,左下角這個對焦模式鈕。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可以搭配前後轉盤切換對焦模式和對焦框的形狀。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左上的轉盤也變成了四顆不同功能來搭配前後轉盤的設計,和 Z6 比起來,就是非常明顯一切都是為了更專業、更快速的使用情境打造的設計,也可以說是讓我終於回到了 D810 的熟悉感。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有一個日常看不太出來的很棒的一點,就是按鈕都有背光,搭配螢幕可以切換為「暖色調顯示色彩」,在黑暗環境中拍照的時候眼睛會舒服很多,旁邊有人同行的話,也等於對其他人的干擾降到最低。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個翻轉螢幕的設計也很不錯,無論要拍橫的還是直的,是要舉高相機俯拍,還是從低角度往上拍都很順手。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結構動起來也很紮實。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對我個人來說,唯一小抱怨的就是不能像 Zf 這樣完全翻轉過來而已。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或許 Nikon 當初設計這台相機的時候,就設定了這是一台由攝影師掌鏡拿來拍別人的機器,所以我是多噴了一萬多,買了一塊監看螢幕,對於拍攝對著鏡頭講話的畫面會方便超級多。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而且可以直接套 LUT,對於拍 log 格式也會變得很「具體」。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個如果有興趣想看更多介紹,歡迎再留言跟我說。

觀景窗的話,說真的我用到的機會並沒有很多,畢竟現在我拿來拍影片的頻率是超過拍平面照片的。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而且 Z8 上面這塊螢幕顯示品質算很不錯,亮度也有 900 尼特,很少遇到看不清楚的情況,而且我這樣裸體用了一年多,居然沒有什麼刮痕,非常細的是有,但就是角度剛好的光線下才看得到,不影響正常使用。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然後電子觀景窗的亮度更厲害了,高達 3000 尼特,所以在顯示這方面,Z8 沒有讓我感到任何不足的。

機身上的孔,耳機和麥克風是分開的,也就表示外接麥克風的同時可以監聽。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旁邊是完整尺寸的 HDMI,這對於外接監看螢幕方便太多了。

往下是兩個 USB-C,一個用於資料傳輸、一個用於充電,而且這個充電是有 PD 快充規格的。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一開始我想說為什麼不像 Zf 一樣設計成一個孔就好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後來想想這樣能一邊傳輸資料或連線拍攝,又同時快速充電,或是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確實是更適合專業用途的設計。

而且這個 PD 快充曾經救我一命,我有一次拍攝一個活動。





到了現場才發現沒帶到第二、第三顆電池,拍完上半場的時候已經剩下最後一格,亮紅燈了,幸好中場休息我就衝去便利商店,買了個有 PD 快充的充電器和充電線請店員借我插座,用了 15 分鐘就快速回血到能撐完下半場,真的是⋯⋯呼。




Nikon Z8 續航力


續航力的話,Z8 用的電池是 EN-EL15c。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也可以裝上 D810、Z6 的 EN-EL15,不過續航會明顯有感變差,而且也就會失去用 Type-C 幫電池充電的功能。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所以我原本想說手邊舊電池很多,先擋著用應該沒問題,但續航實在差太多了,後來還是買了額外的 EN-EL15c。

Nikon Z8 平面攝影


拍照方面,撇除前面提到那種活動需要大量瘋狂連拍以外,我自己的使用經驗,大部分時候一顆電池都幾乎能撐完一天的拍攝,很少用到第二顆電池。

(不過補充一下,我真正會從一早拍到晚的機會也不多,嚴格說起來應該說是半天的拍攝。)















拍影片的話,我幾乎兩顆電池就能撐完大約半天的拍攝,通常我包包加上相機總共是會有三顆,但是用到第三顆的機會非常少。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只有一次比較頻繁錄 4K 120 fps 有用上第三顆電池,但如果會有那種早上六點,一路拍到半夜十一、二點之類的情況,那或許三顆甚至四顆才能拍得更安心,當然,這點還是得視拍攝的詳細規格會有不同情況啦。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我剛擁有 Z8 的時候,最不習慣的一點就是沒有機械快門,意思就是完全沒有快門聲,機身也不會有絲毫震動,當然我知道可以在選單開啟「快門聲」這個功能啦。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但一開始真的會覺得超級不踏實,所以後來摸到 Zf 感受到快門的震動,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以前用 D810 偶爾會遇到機身自己震動太大導致畫面晃動的問題。



放大 100%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換成了 Z8 就是不可能再發生這件事了。

這個電子快門最高可以到 1/32000。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所以即使在大太陽下也可以光圈開爆,非常令人滿意。



電子快門的好處還有就等於是沒有耗損,完全可以忽略快門數這件事情。

撇除為了錄影而短暫使用的 Z6 的話,我等於是從 D810 換到 Z8 的,在拍照方面其實因為 D810 真的很強,即使在現在也還是很兇猛的存在。





所以單純論照片品質的話,我個人比較沒這麼有感的大升級的感覺,但也不得不提一下,和 Z6 相比是真的差距頗大,不過定價和定位本來就是不同等級的機器啦。

先說兩個無論是在拍照還是錄影方面,Z8 都讓我印象深刻的點,第一是防手震,雖然規格的數字上略輸給了後來更新的 Z6III 和 Zf,不過用在拍照的時候,加上了電子快門這件事,手持曝光一秒甚至更久也是沒問題的。



而用在錄影的時候也可以完全手持,再加上進去 Final Cut Pro 軟體的運算來加強,得到和放上三腳架幾乎無異的畫面。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第二是對焦,在拍照方面 Nikon 的對焦本來就非常強,但在 Z9、Z8 放上了 EXPEED 7 後,就連錄影方面也是完全可以值得信任的可用程度了,特別是畫面中有人臉、動物或是任何相機會偵測的主體的時候,而且即使人物是側臉甚至背對,自動對焦也依舊可靠。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尤其我常常要拍對著鏡頭講話的畫面,成功率是 100%,從來沒有搞砸過,就連人臉是一下出現在畫面中、一下又消失的情況,自動對焦也很聰明,很快就能識別出人臉對焦上去。

拍照方面我比較有感的,第一就是高達 4,570 萬像素,對於裁切有了非常多彈性。





第二是 14 bit 的 RAW 提供了很大的動態範圍。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雖然 D810、Z6 也都有,但或許是因為新的感光元件,加上新的 EXPEED 7 處理器的關係,高 ISO 的照片品質一整個有很大進步,ISO 開到 6400 我覺得都算是可接受,依然銳利。



極端一點的情況我曾經開到 32000 過。



雖然放大是塗抹感已經很明顯,但只要用 Lightroom 的 AI 去除噪點,也就能把很多細節補回來,回到幾前的我是沒想過 ISO 32000 居然是真的可以拿來用啦。



其他進步的方面我個人比較少用到,但還是在這邊幫你整理一輪,首先是連拍速度。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連拍的進步又搭配有自動捕捉,還有預先釋放捕捉拍這這兩個功能,對於經常拍攝野生動物的人來說,應該會是非常方便的功能,因為代表相機架好,Z8 就會在畫面有變動的時候自動按下快門,而且是可以捕捉到按第一下快門前一秒的影像,更不會錯過任何精彩畫面。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有星光顯示,讓你在低光下拍攝星空時,可以不用像傳統那樣拉高 ISO、調慢快門然後拍好幾張測試調整構圖,這功能開下去就能方便預覽和調整構圖。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能搭配前面提到的按鈕背光和暖色顯示,讓整個拍攝體驗舒服、方便,又不干擾其他人。

還有去年的韌體更新,增加了像素位移拍攝,可以多次曝光後合成高達 1.8 億像素的超高解析度照片。



放大後連大圖輸出的材質紋理都看得到。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不過這功能就是比較適合拍攝靜態的東西。



無法用在移動的物體上。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好,終於到了我最想講的部分了,錄影!

Nikon Z8 動態錄影


Z8 的錄影規格實在是太兇猛、太暴力了,幾乎就是所有你想得到的格式,只要 Z8 跑得動的,就全部給你,完全沒在用軟體鎖死某些規格來做出產品線區隔的,H.264、H.265、Apple ProRes 422 HQ、ProRes RAW HQ、N-RAW 都可以!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我簡單說一下各種規格的優缺點還有我自己的常用選擇。

H.264


拜託,都用 Z8 這個等級的機器了,別選這個。

H.265


這個其實點開還有三個選項,SDR、HLG 和 N-Log。

SDR


也就是標準的動態範圍,Standard Dynamic Range。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優點是所見即所得,在任何播放設備之間最通用,不過動態範圍低、調色空間非常有限,在我剛入手 Z8 的幾支影片,譬如古靈閣和復仇者大樓的樂高或 iPhone 15 Pro 的開箱就是用這個規格拍攝的,如果只是一般拍個簡單的 Vlog 或發發社群媒體其實也不是不行,畢竟就最簡單,拍的當下長怎樣就是怎樣,但後製空間無論對於曝光還是色彩的調整範圍都很小,還是那句,如果都買了 Z8,很建議玩玩看更高規格啦。

HLG


Hybrid Log-Gamma,是其中一種 HDR 格式,HDR 也就是高動態範圍,是相對於剛剛的標準動態範圍更高的動態範圍格式,白話來說就是可以最終把畫面中亮的地方看起來會更亮、暗的地方會更暗,相對接近肉眼一點。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還有可以方便向下相容到 SDR 的顯示裝置這兩大優點,但缺點就是調色空間仍然沒有我下一個要講的 N-Log 來得高,我個人是覺得這個格式的存在不上不下的,稍微尷尬了點。

N-Log


這是我個人最常使用,也最推薦的格式了,以前面提到的這些規格來說,擁有最高的動態範圍,無論是曝光還是色彩方面都是,如果你還沒接觸過,那大致可以理解為 SDR 就是 JPG,Log 就是 RAW 檔,但注意一下,這只是方便理解的比喻而已,實際上錄影有真正的 RAW 格式,待會會再提到。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左為套上 LUT 後。)

剛開始拍 Log 很可能遇到跟我一樣的問題,就是會有點迷惘,因為 Log 直接拍出來的畫面是長這樣灰撲撲的,連有沒有對到焦、曝光到底有沒有正常都很不直覺,這也就是為什麼 Log 的原始檔會被稱為「灰片」的原因。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需要套上一個叫做 LUT 的檔案,告訴剪輯軟體如何呈現色彩,才能把色彩還原回來進行後製。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當然這就是也可以手動一步一步自己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上面是同一個片段套上三個不同的 LUT 所呈現出來的樣貌,LUT 也就是「Look-Up Table」色彩查找表,像是告訴剪輯或調色軟體每一個像素的顏色要怎麼呈現。

這個要展開講的話有點龐大,總之初期可以大致理解為 Log 有點像是壓縮,而你需要透過解壓縮後才能得到正常的影像。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然後!!!其實可以在選單的 g14 開啟顯示輔助,就會幫你在螢幕上還原色彩,對新手來說會習慣很多。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順便提一下,這點我是用 Z8 用了一年多之後,在寫這個文案的時候才發現的,因為前面遇過幾次檔案丟到電腦上才發現沒對到焦的情況後,我就直接買了剛提到的監看螢幕,所以⋯⋯Nikon 的選單真的是該大改了。

同時也非常推薦在相機上開啟 WFM,也就是 Waveform Monitor 波形監視器來查看曝光分布。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才是真正得到最精確控制曝光的方法。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Log 的動態範圍在我使用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拍升降桌開箱的時候。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因為我人要爬上桌子,就請了室友幫忙確認一下我的頭在畫面中沒有被切掉,接著就請他幫我按下錄影了,所以我並沒發現我離天花板,也就是光源太近了,曝光整個爆掉,但幸好後來在 Final Cut Pro 裡面是拉得回來的,不用冒著把螢幕全部踢爆的風險再爬一次。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另外,拍攝 N-Log 時,最高可以拍到 8K 30 fps 的規格,就代表不但能保留色彩和曝光的動態範圍,如果以最終輸出 4K 或 1080p 來說的話,還保有了非常大的裁切空間。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那以我主要錄製的 4K 規格來說的話,最高能拍到 120 fps,我有許多網住廣告或是形象影片性質的東西就都是以 4K 120 fps 來拍攝的,最終輸出 30 fps 的話等於是放慢四倍,雖然不能跟真正的高速攝影機比,不過已經可以增加不少戲劇效果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Apple ProRes 422 HQ


Z8 其實也有支援 10 bit 的 Apple ProRes 422 HQ。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但是考量檔案大小之後,我是完全沒有打算使用的,因為差不多會是 H.265 的 15 倍,畫質卻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差距。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12 bit RAW


至於 12 bit 的 ProRes RAW HQ 和 N-RAW,老實說目前我還沒有應用在實際的工作流程當中。

ProRes RAW HQ


這對我而言最大的問題也是檔案大小實在太驚人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RAW


N-RAW 相對 ProRes RAW HQ 來說可用非常多,檔案大小其實跟 N-Log 差不多,但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還無法直接餵給我的主力剪輯軟體 Final Cut Pro,這也是一個我後來開始學 DaVinci Resolve 的原因,不過這個 N-RAW 其實才是真正能摸到 Z8 極限的規格,這就是真正的 RAW 的影片,和 RAW 照片一樣,你可以在後製的時候手動調整白平衡,甚至是 ISO 也可以到這個階段再來調整。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並且有高於 N-Log 的 14 級動態範圍,而且能錄到 8.3K 60 fps,當然也同樣可以 4K 120 fps。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順便提一下,Z8 的記憶卡是雙卡槽,一張是 CFexpress,另一張則是常見的 SD 卡。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其實撇除錄製 N-RAW 以外,幾乎所有規格都能用 SD 卡就做到,包含 H.265 N-Log 的 8K 30 fps,但考慮到日常丟進電腦的速度,我還是有入手一張 CFexpress,畢竟長時間累積下來也是不少時間。

錄影方面還有幾點很值得提的,首先非常有感的就是感光元件的 4,570 萬像素量,遠比 4K 規格(約 830 萬像素)來得大很多,所以還有兩個額外優點,第一是拍攝 4K 時可以啟用過採樣 Oversampling,來得到同樣是 4K,但是更精緻的、更多細節的畫面。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第二是同時也能開啟數位變焦的選項。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來得到幾乎沒有降低畫質的數位變焦,提供了方便的構圖額外空間。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然後還有個 Nikon 自己好像完全沒提到的一點,就是隨著 ISO 慢慢拉高,噪點越來越多的時候。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一到了 4000 會突然啪一個,畫面就變清晰了!(我很抱歉,截成圖片上傳壓縮後實在看不太出差異 😅)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沒錯,Z8 和 Z9 都有雙原生 ISO!所以通常 ISO 拉到 2000 如果還不夠的時候,我就會直接跳到 4000 來得到更乾淨的畫面,這種完全應該拿來當作主打的賣點,Nikon 卻好像覺得理所當然一樣,默默就是塞給你了,真的很妙。

另外一個 Z8 在錄影方面的優點,是幾乎沒有果凍效應,由於堆疊式感光元件、超高速讀取速度、沒有機械快門和新的 EXPEED 7 影像處理器,這幾點綜合起來,讓 Z8 可以得到非常接近全域快門的效果。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補充一下:古靈閣的柱子本來就是歪的,那不是果凍效應 🤣)

還有一點值得讚賞、一定要提的就是散熱,Z8 在我使用這一年多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過熱問題,以我常用的規格,無論是 4K 30 fps 到 120 fps 的 N-Log,都從來沒有因為過熱而導致斷掉過,只有曾經連續錄製一整天,大約 10 小時(棚內開冷氣約 22℃),中間跳出過幾次警告過,但一直到拍完收工都沒中斷,這點也是我覺得 Z8 實在非常可靠,令人很安心的原因之一。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補充一下,我個人是不太會有長時間連續錄製的需求,通常一個片段不會超過 20、30 秒,拍攝後也會移動燈具或調整鏡位,等於相機會有短暫休息時間,這點如果會有長時間完全不不間斷的紀錄性質的需求等於是不一樣的使用情境。

Nikon Z8 vs Z9


其實最早看到 Z9 發表的時候,特別是看完很多提早拿到測試機的攝影師們所拍攝的樣片還有體驗心得,我整個心情就超級激動,覺得 Nikon 終於回來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但當時沒有衝 Z9 的原因就是考慮了這種有垂直手把的機身,相對來說對於拍攝影片反而比較多時候是一種缺點,畢竟體積更大、重量更重,不只是手持的問題,滑軌或是穩定器也會因為重量和重心都更不順手,比起來 Z8 是更適合拍影片的機器。

不過 Z9 多了 RJ45 網路孔,還有內建 GPS。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前者我目前其實好像用不太到,後者則可以透過 Nikon 的 SnapBridge app 去吃到 iPhone 的 GPS,直接寫入到照片裡去。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由於我也沒有需要到非常非常精細紀錄 GPS,這種用法我覺得是夠用的。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如果你在 Z8 和 Z9 之間選擇,還有兩點可以納入考慮,第一是 Z9 的雙卡槽兩張卡都是 CFexpress。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對於沒有拍影片需求,或是大量超高速連拍 RAW 的人來說,就勢必得多噴一筆錢,無法用 SD 卡這種比較常見又便宜的解決方案。

不過 Z9 相對 Z8 最猛的優點,就是續航力大家都說是妖怪一般的存在,雖然我沒有長時間擁有過 Z9,只有借來玩過幾天而已,但真的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Nikon Z 轉接


Nikon 的 Z 系列機器還有個非常有趣的,就是轉接,你可以把手邊單眼相機時代的 Nikon 所有鏡頭都轉接到 Z8 上使用。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包含 1960、70 年代的手動鏡頭。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也可以轉接 Sony 或其他家的鏡頭,根據長時間有轉接使用的朋友表示,拍照起來的體驗和沒有轉接差異不大。

我自己其實也還有一台 Leica M9 和兩顆 M 系列的鏡頭,也都可以轉上來玩。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連轉接環也都買了兩個,天工環還有銘匠的我都有入手。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如果你興趣的話,歡迎留言告訴我,之後我再來額外拍一集。

但是


優點和功能講差不多了,再來要講「但是」了,Z8 的性能在我手上雖然肯定是遠遠沒發揮出 100%,但依然有幾個我覺得可以更好的點。

防手震上滑軌的抖動


錄影方面第一是我在 Zf 的影片提過的,如果防手震沒關掉就把相機放上滑軌,會得到一個瘋狂抖動的畫面,這個問題目前還是存在,不過好像有觀眾留言說其實每一家都是這樣⋯⋯嗎?

N-Log 高光藍色與動態範圍


第二是 N-Log 拍到藍色高光的畫面的時候會看起來特別激烈,幸好這種情況在我自己實際拍攝中,本來也就沒有很常遇到。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目前的解決方法就是拍攝 N-RAW 然後進去 DaVinci 繞開。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也就帶出了第三點,N-Log 目前的 12 級動態範圍,其實有那麼一點小低,很希望 Nikon 盡快推出 N-Log 2 之類的,趕快修正上面兩個問題。

高效率壓縮 RAW 預覽問題


然後這點我實在不知道是蘋果還是 Nikon 的問題,Nikon 的高效率壓縮 RAW 無法在 macOS 的 Finder 按下空白鍵預覽。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我在 Zf 的影片也提過,但同樣還是沒有修正,雖然不是大問題,但是我想大部分 Mac 使用者都很習慣用空白鍵來快速預覽各種檔案,沒辦法做到這件事偶爾還是會覺得很不順手。

選單混亂


接著就是選單了,Nikon 這選單混亂和不直覺到⋯⋯你看我前面提到的輔助顯示,我居然用了一年多都沒發現有這功能,然後也沒有方便一點的方法去開關星光顯示、暖色調顯示或是更改構圖框之類的。

除非去設定 Fn 快捷鍵。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但畢竟這按鈕有限,有些使用頻率不算最高的選項至少應該塞回拍攝選單這個層級,而不是「用戶設定選單」的深處,會順手很多。

(補充:有觀眾私訊我說可以在設定新增項目,可以緩解掉一部分這個問題。)

爛翻譯


接著這點我也靠北過好幾次了-翻譯,或是說用詞。

這是一台準專業,甚至專業定位的相機,卻把「Video」翻譯成了「視頻」。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個詞對應的英文是「video frequency」,是「視訊的頻率」,也就是電視影像使用的傳輸頻率。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這已經不是支語不支語的問題了,連翻到牆內去查這個詞,也會得到 video frequency 這個解釋。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把「video」翻譯成「視頻」,一般人傻傻跟著亂講、胡說八道就算了(雖然我個人其實是覺得不能就這樣算了),但對一台專業相機而言,這是不專業,非常、非常不專業。

然後剛提到的「用戶」也是,台灣的習慣用語其實是「使用者」,我知道或許是跟香港共用同一個「中文」選項的關係,但就⋯⋯能不能認真一點?而且英文明明是「Custom Settings Menu」。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為什麼中文不翻「自訂選單」?

當然,翻譯爛這問題不是只存在 Nikon 而已,我玩過的富士 Fuji、徠卡 Leica 都一樣爛。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拜託各家廠商,認真一點,或是乾脆外包給我好嗎?這麼有趣而且又是能把世界往好的地方推動一點的事情,免費我都願意幹。

許願時間


最後提兩個我覺得如果有會更好的選項或功能。

5K or 6K


第一是 6K,我想有在用 Z9、Z8 拍影片的人,應該使用比例最高的格式就是 4K N-Log 吧?但少了 5K 或是 6K 的選項,4K 再來就直接跳到 8K 了。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如果有 5K 或 6K 可以選的話,對於定點對著鏡頭講話的畫面,就等於多了很多裁切範圍,可以做出假的不同機位的切換而不損失任何畫面品質,像我日常其實就是用 4K 硬切的,如果用 4K 顯示器仔細看的話,其實看得出來像素不夠。

9:16 的構圖框


雖然我覺得直式影片就是個反人類的存在,除非有一天人類的眼睛變成垂直並且轉 90 度排列。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不然我都無法發自內心接受直式影片,但實在需求太高了,唉。

如果能有 9:16 的構圖框,就表示正常握法這樣拍攝 4K 的同時,中間可以切出直式影片的 1080×1920,很多時候就可以拍攝一次素材,就輸出成兩種格式產出,會省掉非常多時間以外,也對於構圖會更精準,不然我現在的做法就是開啟這樣 3×3 的格子。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然後要不斷提醒自己,實際切出來的範圍會比中間這條直的更窄一點。

這個毫無技術門檻、簡單到不行的功能如果做出來的話,真的會直接打到很多創作者的需求,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廠商有做這件事呢?

Nikon Z8 心得總結


總結一下,Z8 即使是在我上影片的 2025 年,我覺得依舊是一台對於大部分像我這樣非專業攝影師的自媒體或影像創作者來說,性能或是規格都很可能是過剩的機器,雖然沒有真正長期把 N-RAW 納入工作流程,是有一點浪費,不過這也是我最喜歡 Z8 的原因,它讓我知道如果拍不好、拍不出自己腦袋裡想像的畫面,那是自己的問題,不是機器的問題。

它讓我持續進步,光是一年半前我根本連 Log 都沒玩過,現在雖然也不敢說很厲害,但至少可以更精準呈現出自己想像中的畫面,還有觀眾看了應該更舒服的調色,如果你看我的頻道有好一段時間,可能也有發現,自從換了 Z8 之後,我的畫面品質在各方面都不斷進步⋯⋯吧?就像影視颶風說的,無限進步嘛!

那如果你看到這覺得 Z8 無論是價錢還是性能都太遙不可及,我會非常推薦你可以看看我拍過開箱的 Nikon Zf。

這台機器不但拍出來的畫面好看。









本身也長得有夠漂亮,是一台摸起來很有溫度,但性能毫不妥協,某些小地方甚至超過 Z8、Z9 的機器。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點這裡看完整開箱影片。)

我真的是很佩服 Nikon 能把一台可以錄製 8.3K 60 fps RAW 的機器做到這麼小一台,而且對焦變得非常可用、非常可以信任,而且幾乎沒有過熱問題,再加上 Nikon 又收購了 RED,我很期待 Nikon 未來在動態影像上還能怎樣發光發熱。

如果希望找一台拍照和錄影都性能強大,甚至是強大到自己還無法駕馭,可以在使用的同時還學到一堆新東西,或是在極端環境你也只要擔心你自己,不用先去顧相機的可靠夥伴,那 Nikon Z8、Z9 都會是你的好選擇。

Nikon Z8 用了一年半的開箱,平面攝影 + N-RAW / N-Log 錄影各規格使用心得

特別是如果你像三、四年前的我一樣,覺得對 Nikon 錄影性能是否追上現代機器該有的表現有點懷疑,那我可以跟你說,在 Z8、Z9 之後,Nikon 回來了!

或是到我的頻道往前翻翻我的其他影片,其實我都有寫出我是用什麼機器拍攝的。

如果你對前面提到的哪些部分特別有興趣,譬如 N-Log 的實際實際工作流程之類的,那也很歡迎你留言告訴我,或許我可以單獨做一集講細一點,或是我也開了一個 Nikon 台灣使用者的 Discord 群組,歡迎你到這邊問問題,或是貼貼作品、各種交流都好。

文章中出現的樣片我有上傳到 flickr 相簿,有興趣看原圖或是想看看 exif 的話可以點這邊

再次感謝國祥的支持,希望這台機器隨著韌體更新進步的同時,自己也能學到更多來把 Z8 好好發揮啦!

最後一句總結,Z8 真的很強,歡迎你一起加入使用 Nikon 紀錄世界的行列,買!

本文內容同步發表在我的部落格以及 YouTube 頻道
大家安安,我是安森
感謝分享, 因為重量, 我最後還是選了ZF而不是Z8
(另一原因是顏值)
magicanson
自從有了 Zf 後,我的 Z8 也幾乎被軟禁在攝影棚了 🤣
mahoro1046
[偷笑]
預算不夠,只能買ZF,不過還是拍得很開心
mahoro1046
我預算夠, 但是願意負的重量不夠...還有帶ZF出去更有玩的感覺, 特別是接上手動鏡時
magicanson
Zf 也超棒的啦,其實出了攝影棚我也是幾乎帶 Zf 出門 😅
尼康有您真好
magicanson
今天去借了一台 Z5II,接下來也會分享 [爽]
謝謝分享滿滿的愛!
個人Z50到現在可能只會30%的功能,放棄研究了!
3C苦手,看選單會先睡了!
magicanson
選單真的是很讓新手吐血,要不是我至少從以前用到現在比較有概念,不然大概也差不多崩潰。感謝留言啦 [爽]
magicanson wrote:
Nikon Z8-我...(恕刪)


寫得好專業啊~

感謝分享~
ROXSOUL
再讓我觀望下,畢竟...聽說銀黑版本要出現了~
mahoro1046
ROXSOUL我已經換了綠皮
很棒的相機~拍得真好...
magicanson
感謝 [爽]
寫得真好~五分奉上
Z8真的是一台可靠的機器
magicanson
可靠真的超級重要!![笑]
很精采的分享~

我人生第一台數位單反相機也是19歲大一時的D90
接著經歷了D750、D780 再到現在同樣的 Z8 + Zf 雙機

之前看著其他品牌在無反相機領域大幅領先
回頭看Z6與Z7 會覺得非常掙扎
也猶豫過是否趁單反轉無反時
乾脆跳到滿滿黑科技的S家
但基於學生時起就使用Nikon那份不捨的情懷
決定繼續等候著

後來終於等到Z9發表時 心裡甚至會覺得感動
接著當Z8推出時 我的感受真的就是「就是你了!我等你等好久了!」
而當顏值爆表的Zf推出後 我更是請假衝去南港展覽館搶首賣

長久使用Nikon相機 已成為不折不扣的鐵粉
學生時期窮 只有D90+1685
現在雖然買不起Noct 但仍然存錢買了Plena
此外 還特別飛去日本買 Nikon Arcrest II Gold Edition
只為了讓每顆Z鏡都擁有過往F鏡的金圈
mahoro1046
習慣了NIKON的操作和手感, 會有拍照理應如此的感覺。(雖說我現在是三修)
Z8真的是夢幻機種的一台神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