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哈囉大家好,我是伊森。不曉得各位對於後製的「顆粒感」有什麼看法呢?在比較早期的觀念中,顆粒感常常被聯想到高 ISO 所產生的電子雜訊,彷彿是一種必須盡力去避免的攝影失誤。

但隨著現代無反相機的畫質越來越清晰,在後製中刻意加入顆粒感的影像風格似乎也有增加的趨勢。我想人們除了厭倦過份銳利的數位感,應該也有被近年來重新回暖的底片氛圍所影響。這幾年以底片色調為賣點、成功突破同溫層的相機品牌,例如富士與理光都有一項共通點,那就是能直接在機身內添加顆粒效果。

Nikon Zf 這台相機,我過去已經做過不少使用它拍攝的主題,我非常喜歡它的黑白模式,灰階過渡滑順、色澤濃郁;但比較可惜的是它一直缺乏傳統黑白底片的顆粒感,如果想要呈現那種效果,就必須另外進修圖軟體中額外添加。

而近期 Nikon 發佈了 3.0 版本的韌體更新,我們終於有了內建顆粒的調整選項。我自己作為顆粒的愛好者,也是第一時間就上手更新。接下來我會說明這陣子的心得與感受。


【顆粒感參數】
Nikon 這次在 Zf 的韌體更新中,新增了「顆粒效果(Film Grain Options)」這個選項,能夠直接在機身內選擇不同的顆粒強度與大小。具體分為 1 到 6 檔的強度,以及 S、M、L 三種顆粒尺寸。數字越大、顆粒感越明顯;而尺寸越大,則越接近底片放大後那種粗糙但溫潤的風格。

在實際使用上,低檔位(例如 1 或 2)適合只打算稍微柔化細節、壓低數位感的使用者;中段(3 或 4)則能營造經典底片的氛圍;而高檔位(5 或 6)會讓整體顆粒變得相當明顯,甚至在陰影處能看到類似柯達 Tri-X 或 Double-X 黑白底片那種逐漸凝結成像的銀鹽質地。

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強度 3 搭配 M 尺寸的顆粒度。這樣的組合既不會過於突兀,也能明顯增加畫面的質感。尤其是在膚色與灰階過渡的區域,細膩的顆粒讓層次更柔順,少了數位畫質那種生硬的界線。

其他推薦的搭配如同畫面上所示意的,基本上的思路就是顆粒尺寸越大、強度就越高。原因是小顆粒強度太高的話,很容易看起來過於尖銳;而大顆粒如果強度不夠,效果又會出不來。最後各位可以看一下,每種顆粒尺寸在最高強度之下所呈現的不同型態。


【為什麼要添加顆粒?】
我想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要在俐落乾淨的照片中加上顆粒?」對我來說,顆粒並不是害畫質變差的雜訊,而是一種強化情緒的介質。首先,它能讓影像多了一絲溫潤的印象;彷彿連拍攝當下的空氣都被捕捉到一樣。就像黑膠唱片裡的雜音、水彩畫上的紙張紋理;雖然不完美、卻充滿真實感。

其次,顆粒能夠帶來更多想像的空間。當影像的細節被輕輕模糊後,觀看者的注意力就不會再被拉向技術層面,而是轉向關注影像想傳達的情感與故事。就像小時候的像素風電玩,明明只是一堆小方塊,卻比現代 3A 大作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

最後,顆粒感還能在某些情境下讓膚質表現更自然。我們知道現代鏡頭的解析力極高,任何毛孔、瑕疵都會被無情捕捉到。但加上一層顆粒後,膚質會變得更加柔和、更接近人眼所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像攝影師、電影攝影指導會刻意加入顆粒層的原因。


【機身顆粒 vs 後製顆粒】
原本我以為這項更新只是省去後製的環節,能夠更快的出圖而已。但我自己在 Lightroom 中對比後發現,其中有關鍵性的差異。我們在後製軟體裡加入的顆粒,通常只是在影像上方覆蓋一層遮罩,它並沒有真正地與畫面內的明暗階調互動。就像在照片上灑上一層均勻的噪點,它確實能讓畫面變得不那麼銳利,但放大看就會發現,那些顆粒並沒有真正地「融進去」,而是浮於影像表面。

相反地,雖然 Nikon 並沒有公開演算法細節,但從實際觀察來看,它的顆粒型態更貼近底片的結構;像是在影像生成階段就被寫入的。在畫面的亮部、暗部與中間調中,都呈現出不同密度與深淺的分佈模式。這種感受相當接近傳統銀鹽乳劑曝光而自然形成的狀態。亮部的顆粒比較細、暗部的顆粒比較粗,整體看起來就像真實的化學反應,而不是單純的後期濾鏡。

這樣的顆粒感不是浮在畫面上,而是和明暗的階調一起構成了最終的影像。尤其是在黑白模式下,這種顆粒的紋理更加明顯。如果要比喻的話,傳統後製的顆粒比較像是「模仿」底片,而 Zf 機身內建的顆粒則是「重現」底片。這種差異雖然在縮圖或社群平台上可能不容易察覺,但對細節有極致要求、甚至會用全尺寸藝術微噴來輸出作品的人來說,這是相當大的區別。


【總結】
對我而言,顆粒不只是模擬底片的手段,更像是讓數位影像重新擁有生命力的方式。攝影不該只是像素與解析力的軍備競賽,它同時也是抽象感受的載體、是傳遞情感的媒介。在這個畫質已經趨近於完美的時代,顆粒感帶來的不是退步,而是一種真實質感的回歸。

Zf 顆粒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LR 顆粒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Nikon Zf 3.0 韌體更新分享|顆粒模擬
Easonzhadous wrote:
哈囉大家好,我是伊森...(恕刪)


感謝分享
我還蠻好奇跟LR的顆粒有什麼差別
可以說是
一個是無差別都有顆粒
一個是隨明暗生成的概念吧?

看樓主街拍真的蠻大膽的
我不敢這樣拍哈哈
Easonzhadous
不清楚 Nikon 的算法是怎麼做到的,但對比起 LR 確實有很都多變化,不呆板
連生產底片的富士,都沒有用「重現」,廣告會不會打太大了?
Easonzhadous
富士我個人買過 X100T、X-T20、X-T3、X100V,富士的顆粒我完全不會想用,謝謝
感謝分享心得
第一天更新3.0我已經安裝了, 不過昨天才找到開關
感覺要拍人才可以體現差異, 這個真的要找機會, 不是常常都有陌生人可以拍
Easonzhadous wrote:
相反地,雖然 Nikon 並沒有公開演算法細節,但從實際觀察來看,它的顆粒型態更貼近底片的結構;像是在影像生成階段就被寫入的。在畫面的亮部、暗部與中間調中,都呈現出不同密度與深淺的分佈模式。這種感受相當接近傳統銀鹽乳劑曝光而自然形成的狀態。亮部的顆粒比較細、暗部的顆粒比較粗,整體看起來就像真實的化學反應,而不是單純的後期濾鏡。


以前用XT20底片顆粒
只是一個顆粒圖層, 顆粒模式呆板重複一致性極高
感覺超假
用一兩次後就完全不再用
就不知後來富士單眼的底片顆粒進步多少?

乍看之下
Nikon 這個底片顆粒感好太多了
極為自然多變
看不出其顆粒感的簡單模式
進步程度極大

這底片顆粒演算法
個人認為是Nikon的殺手級營業秘密, 就不知其他廠商有無破解之道
大概有自信無法破解, 就不必為了申請專利而公布演算法了
只是看買單的人多不多了

要是這個獨步領先的演算法成績
能夠轉到長焦鏡頭AF演算法革新該有多好
哇哇哇,這真的太厲害了,這感覺實在是非常非常的讚
說真的這個顆粒效果還是很假,
黑白底片的顆粒會是在亮部細膩、暗部粗糙,
並不是全部都一樣

這些是 135 底片(全片幅),顆粒會明顯一點,
但還是取決於底片品牌與沖洗方式




這兩張是 120 底片(中片幅),因為成像面積較大,因此顆粒會比較細緻

一個是直接加上顆粒,一個是加上顆粒但是有做其他處理,其他兩個軟體模擬,不是LR做的,照片先做過降躁處理避免高ISO雜訊干擾,參考看看吧
直接使用RAW處理,不是使用相機黑白模式的JPG再做一次處理





小朱沒放高解析度的圖片其他人大概看不出來,400TMY,我自己掃描所以明暗層次我不敢說很正確,這張明暗過度部份很多應該比較容易看出來



DELTA 400


這個純黑有顆粒,所以純黑有沒顆粒不是決定模擬的像不像的因素

再用不同的演算方式處理生出另一張照片的差異



相機內建的是方便快速多了,現在一堆人沒拍過底片,自己掃描底片的更是少之又少,NIKON做這樣也是方便大家,畢竟黑白模式有加上顆粒的機身不多
我認為NIKON機內的GRAIN在速度與擬真度取得不錯的平衡,是可以真正拿來
用的。有論文在討論合成FILM GRAIN,興趣使然試著利用AI協助完成一些程式
模擬結論就是很有趣,效果不錯,但速度超慢。因為程式是逐點產生,所以用
300萬畫素試驗,居然單色照片就要四小時,這還是GPU加速的環境下。而依照
銀鹽顆粒0.2-2um的大小分布,原圖至少也該要有個幾千萬畫素,也許要達到高
階掃描器的水準吧,那麼一張黑白圖要算多久?彩色還要乘以三呢。

以前我用底掃都是用5000DPI,低ISO的負片若縮圖到螢幕用途的大小,是幾乎
看不到什麼明顯顆粒的,若是正片就更不用說。

所以這張300萬畫素試驗可以看做是1:1的顆粒狀況,因為實在沒時間去跑一張
更大的圖,而這張圖在實際螢幕觀賞用途,可能是縮小到1/2到1/4,顆粒就更
不明顯,這個試驗就只是種模擬,程式中可以設定GRAIN平均尺寸,半徑標準
差,和一些高斯模糊與蒙地卡羅樣本數調整,就不詳述了

處理後


原圖
EPICVIS wrote:
以前我用底掃都是用5000DPI


有錢喔,NIKON COOLSCAN 5000E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