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顧名思義,除了影像比例是4:3之外,4/3系統鏡頭的成像圈直徑也是4/3英吋,約莫是33.87mm
如果要填滿整個成像圈,感光元件可以做到多大?
用簡單的三角函數,可知直徑33.87mm的內接4:3的長方形,尺寸會是27.1X20.3mm,面積是549mm2
這樣的感光元件Sensor有多大?跟Canon APS-H一樣大!就是和Canon 1D Mark IV一樣大!比APS-C大的多
(APS-H: 28.7X19mm, 548mm2; APS-C: 22.2X14.8, 329mm2)
Olympus在追求直射光的同時,犧牲的就是鏡頭和感光元件的大小比例
用較大的鏡頭配上較小的感光元件,希望獲取更好的中央畫質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Olympus那一堆HG和SHG鏡頭這麼的沈重
最近版上很多人討論Olympus有沒有可能砍掉整個鏡頭系統,重新推出更大片幅的DSLR
我在想,如果真的要追求高ISO大畫素,而放棄直射光的理念
還是可以在不改變鏡頭接環的情況下增大感光元件的Size...增加到APS-H左右的大小
不過個人不認為Olympus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我覺得Olympus脾氣蠻大的,行事素來和其他廠商不太一樣
本業又有很賺錢的endoscope,在數位相機這方面或多或少可以容忍比較多的虧損?
他們應該會等待Sensor科技更加進步,或是換成3CCD/Foveon的方式來維持直射光的堅持
要是Olympus真的砍了現有的ZD鏡系統,那我只好跳槽啦!
Effective pixels 12.1 million
Sensor photo detectors 14.0 million
Sensor size 4/3 " (18.00 x 13.50 mm, 2.43 cm²)
E-PL1的感光元件。
Sensor • 4/3" Hi-Speed Live MOS sensor
• 17.3 x 13.0 mm active area
• 13.1 million total pixels
• 12.3 million effective pixels
請問4/3或M4/3感光元件做到跟APS-H或FF一樣大有什麼意義嗎?失去4/3的特色以及ZD鏡頭群.....很簡單啊,現在換系統到APS-H或FF就好了,選擇那麼多,何必要等Olympus改變呢?

如果覺得沒辦法忍受Olympus ISO雜訊及景深不夠淺,對焦速度不夠快,不夠準,畫素不夠高,小眾市場,常常被嘲諷或冷落,沒有便宜的大光圈定焦鏡,Olympus超龜毛.....balabala.....早早換系統才是正途。
RhomboidX wrote:
因為最近很多人說要砍掉改成FF,改成135mm下的FF鏡頭全部都要砍掉...(恕刪)
哪裡來的消息?很瞎....

至於使用4/3片幅的理由和感光元件尺寸的制定,請看Olympus歐洲官網。
RhomboidX wrote:
我只是在想有沒有可以不用砍系統而又增加片幅的替代方案罷了~
之前有聽過一個想法,就是4/3改用對角線為4/3 inch的正方型感光元件,讓4/3鏡的成像圈完全落入感光範圍內,這樣一來,接上4/3鏡頭可以不用改變機身方向,就可以拍攝橫幅/直幅的4:3、16:9、21:9等寬景影像,或1:1的影像,卻不會因為裁切而犧牲掉成像區域(如果是4:3比例的片幅去裁16:9寬幅,等於上下部份就沒有了)。
當然,如果不作成正方形而是標準3:2的話,那確實就接近Canon 1D的APS-H片幅大小,不過純就4/3而言這樣作並沒有好處。
另外,Olympus就算定出一個新的Macro 4/3的規格,甚至用上比135全幅更大的片幅,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就現實面來看,除了Olympus以外,從Canon、Nikon、Sony到Pentax通通都有兩種以上的片幅系統(Pentax是645),而Nikon D3雖然是全幅機,但一樣能接上DX鏡,Olympus這樣搞也只是「向大家看齊」罷了。
OK,就假設Olympus真的在新機上加大片幅變成「Macro 4/3系統」,也不一定就砍掉重練,事實上兩個鏡群的規劃可以朝向下面的方向:
1. 原4/3鏡群:輕量化高畫質變焦鏡群,畫素低但具有超高速連拍能力,同時可以自由應用各種比例拍攝4:3、3:2、16:9或21:9寬景影片及照片,主打野外、新聞狗仔或運動攝影等專業領域,訴求和Canon 1D與Nikon D3接DX鏡相同。
2. 新.Macro 4/3鏡群:考量到體積,和中片幅系統一樣,以超高畫質的定焦鏡群為主體,高畫素,淺景深,主打人像婚紗、靜物商攝、風景攝影及建築攝影,簡單的說可能就是窮人的Leica S2…(如果售價不要太離譜的話)
這樣基本上沒什麼衝突,也算是個比較兩全的方法。
(啊,剛突然想到,O家除了微距跟餅乾以外,一管大光圈標準定焦和移軸鏡都沒有,難道說…?)

當初OLYMPUS跟KODAK共同制訂Four-Third就是定義為全新的數位影像系統,
就像是135系統,120系統一樣,大家彼此的"標準片幅"都是互異的,沒有誰學誰也沒有畫質優劣之分,
正因為它是一個影像系統的新標準,
所以當初才需要眾多業者一起加入聯盟,一起推廣新的標準,
因不是植基於傳統135系統的改良式數位系統,
所以除了OLYMPUS以外的NIKON,CANON,PENTAX,早期的KONICA MINOLTA到最近的SONY,
可以說每一家剛出DSLR的時後,都只是把底片換成CCD而已,其它鏡頭都沿用舊的傳統系統,
連感光元件的比例也都是3:2
唯有OLYMPUS當初設定的是全新的數位系統,
當初剛推出前甚至考慮要將鏡頭焦段標定為實際焦段,例如14-54就直接標為28-108,
早期第一批未量產前的工程版鏡頭就是標成28-108,
因為它的數位鏡頭也不會去接其它傳統機身,所以沒有其它系統焦段倍率換算的問題,
但最後考量到實際光圈孔徑換算的問題以及一般使用者的習慣還是無法輕易改正,就還是標成14-54,
而CCD也是採用新的標準尺寸,比例也採用電腦螢幕慣用的3:4,
所以OLYMPUS自己就是自己系統中的FF了...
他沒必要把自己硬套上別人植基於舊135舊系統舊思維的帽子...
OLYMPUS就是要這樣特立獨行有自己的想法才酷!
PS.感光元件大沒用,要比大的話135全片幅有比機背大嗎?重點是影像光學品質以及體積價格這鐵三角要何取得最佳平衡!別落入大就是好的迷思了!
RhomboidX wrote:
只是因為最近很多人說要砍掉改成FF,改成135mm下的FF鏡頭全部都要砍掉...(恕刪)
RhomboidX兄是因為最近43 Rumor上那兩則匿名傳聞而來的想法嗎?
您提到的「理論上可以在不改變鏡頭系統的前提下增加Sensor的大小到APS-H的地步」這想法其實也滿有意思
或許有可能是Olympus的選擇方案之一
也有可能不是
Olympus這兩年來在43系統上實在太沈默
而43系統本身又有很多奇異的特質令人充滿想像
才會有這麼多流言蜚語傳出來
alphones wrote:
啊,剛突然想到,O家除了微距跟餅乾以外,一管大光圈標準定焦和移軸鏡都沒有,難道說…?...(恕刪)
難道說???
alphones兄就別賣關子了
可以透露一下您的猜測嗎?
我的個人網站 goo.gl/bbs37a & 我的 www.flickr.com/photos/elf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