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了一堆, 結果送出時系統告訴我沒權限...原來Cookie時間到, 自動登出了......Orz然後內文也沒被copy 到剪貼簿.......回到主題, 簡單的說,就是49全區測光不是不準, 而是大家用錯了地方,他是用來保留全區最適當的曝光, 而不是提供主體最準確的曝光,這有什麼不同?不同就是在提供 RAW "後置" 出圖的彈性。---把工具放在正確的地方會很好用。趕快送出, 以免又被踢出來了...
jason206 wrote:49全區測光不是不準他是用來保留全區最適當的曝光,而不是提供主體最準確的曝光,提供 RAW "後置" 出圖的彈性。...(恕刪) Jason206兄一出手果然不同保留全區最適當的曝光也就意味著畫面裏每個點的曝光值偏離所謂準確曝光值的標準差最小因此後製軟體可以加減的EV範圍內所能涵蓋的曝光偏差便可以最大化不過平時個人習慣都是jpg直出所以習慣用點測光或中央重點測光了以後若要拍RAW檔倒可以試試再次多謝Jason兄提點
49全區測光只是太適合直出Jpeg而已.49全區測光拍攝出來的ORF,拿去Olympus Master或studio上面用一下'自動色調補正'功能就能得到一張不錯的照片.尤其是反差大的場景更有妙不可言的功效...XD
我已經不太只拍 jpg, 主要原因有兩個,1.平常拍沒太多時間測光、設定等, 連構圖都要講求迅速, 乾脆什麼都不作,只求曝光不要差太多, 機身的所有設定, 進 OS2 都能設, 那就得拍 RAW "洗" 照片。2.專程拍有很多時間可以測光設定構圖等, 但既然是專程的, 那更要保留 RAW。RAW 是底片, jpg 就像是拍立得。過去大家都只拍 jpg, 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 是電子性能不夠,存檔速度太慢, 記憶卡昂貴, 備份媒體昂貴, 於是大家養成 jpg 的好習慣,這些早已不再是問題。RAW+JPG 就好像過去底片沖洗+36張洗成小格的那種 (熊熊忘了那叫啥)只拍 JPG 是 E1 老母雞在用的, 回歸保留 RAW 檔的本質吧。 是否能直出成品才是厲害, 不用後置、後調整才是厲害, RAW 檔的功用早已不在這邊。個人作法, 僅供參考, jpg 也是王道, 大家自己拍的高興就好。
Wolf-X wrote:但是用RAW 檔.....(恕刪) 1.前幾天燦坤會招 500G $2888 應該是相對很便宜, 以前一顆 3G 硬碟要一萬多塊2.拍不好的照片檢討完要捨得殺, 同景張留一、二張最好的就好4.一張 4G CF 可拍兩百多張RAW, 把底片的觀念拿出來控制一下。5.真的要一直按一直按, 切換成 jpg 不就得了。
說的真好,小弟我發現每次出門玩三天頂多也才拍3~500張照片,整理玩留下的大概只有兩百五十張,其實我還頗省的嘛!連一張4G的記憶卡都很難滿;JASON大這篇文章讓我以後也會想用RAW檔拍攝了,反正剛好最近買了新硬碟 有時候回家,都會覺得拍的東西存成JPG檔,若想裁圖一下,放桌面時就解析度怪怪的了...我都習慣把"戰利品"設定在電腦桌面一直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