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出讓感光元件達到飽和的焦平面曝光量(受光量乘上曝光時間),再用78除以這個數字,
得到ISO Sensitivity....
第二種方法: 比較不同的曝光量達到不同的訊噪比
第一種方法跟鏡頭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鏡頭透光率與漸暈參數等等會變,不是固定的,
再來,廠商為了避免碰到感光元件接近飽和的區段,會故意作所謂"ISO灌水"的手腳,...
第二種方法的問題在於,A/D轉換中,位元數一旦決定了,訊噪比的理論值也決定了,...(舉個例子,不同相機ISO 3200下的訊噪比會一樣嗎? 不會)"
小弟不知digital 感光元件是如何 在不同的ISO 下做設定, 但知道絶對和底片感光元件定義的ISO 不同.
只知 底片ISO100 所得的曝光量(一定的亮度、曝光時間、鏡頭光圈), 在固定其他因素下 (鏡頭透光率,漸暈參數, 目標影像, 光軸之間的角度...), 用在digital 感光元件上應該不是很難的事吧.
如底片ISO100 在EV=0 用1/100秒, F2.8 的話; 相同的環境和配備的狀況下, digital 相機 用1/100秒, F2.8, 使EV=0 的感光元件設定 應該就是 ISO100 吧!?!? 至於受光多少lux導致
感光元件要產生多少mA的光電流則應是廠商的事. 光電流愈多/少,則雜訊愈多/少. 12 MP 的全幅感光元件單元受光多於12 MP 的4/3感光元件單元, 在相同的ISO 下自然雜訊會少.
至於 第二種方法的訊噪比, 小弟不知如何認同.
如大大所舉的例子,"不同相機ISO 3200下的訊噪比會一樣嗎? 不會"
EP3 的NOISE 在ISO 3200下 和D3S 是完全不能比的.
既然不一樣, NOISE 應不可拿來定義ISO.
這一次, 也有些離題了!
畫質也很優
實在是很想敗一台
但是真的好貴啊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