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kspp511327 wrote:我個人還是覺得E-m...(恕刪) 所以經過兩晚爬文與沉思我的目光似乎又慢慢轉回m43~~~機身: O家E-M1 + P家GM1(這個配新12-32鏡頭沒比RX100II大多少)變焦鏡頭: O家12-40 F2.8定焦: O記17/F1.8或快要出的Leica DG SUMMILUX 15/F1.7 + Leica 25/F1.4 + o家75/1.8堪稱完美~~~
Mzukio wrote:了解~因為不是很懂鏡頭成像的細節的東西,所以提出來問問只是想表達兩顆鏡頭可以拍出來的細節應該差不多吧? 基本上還是差粉多啊~我也不是很懂光學,但是一般鏡頭來說,中央成像一定好過邊緣,所以同樣的鏡頭表現(MTF),一支要顧到135規格(中心到邊緣20mm),一支只要顧到一半10mm,那設計跟製造成本一定差很多啊~簡單說,拿135規格的鏡頭轉接在43系統,表現當然無庸置疑,但拿43鏡轉接到135規格/APSC系統,就算沒有成像圈的問題,我相信邊緣畫質應該也是掉的粉快...就想我們常拿CCTV鏡頭(1吋ccd規格)35mm/1.4, 17mm/1.4 來接M43系統,那種一支幾百塊的鏡頭,也就只有中央部位能看了,不然25/1.4跟17/1.8不也算是賣辛酸的了...
Mzukio wrote:http://www...(恕刪) 首先, 不同焦段的鏡頭基本上是沒辦法一同比較 (每個焦段設計方式多少會不同)45mm 焦段換算過去等同是90mm, 應該是跟85mm左右焦段作比較較好(不過SONY E接環目前沒有~哈哈)然後MTF 的看法一般是要看整體曲線, 還有掉落最低的曲線 (我也不是很懂,有錯請指正)簡單的說~如果55F1.8可接到M4/3,(請看到最下面劃線到10mm的位置即可)最低掉落應該都還維持在70%上下, 這顆如果用在M4/3應該也可被稱為銘鏡系列之一45mm F1.8這顆則在邊緣端已掉落到20%以下 (20% 已經可分辨出畫質鬆散感覺)如果用到全幅上, 應該會慘不忍睹 (畫質只會越來越鬆散)不過它本來就不是專為全幅設計, 這樣比也是怪怪的M4/3的優點是可以利用中間點較好的畫質(鏡片中間本來就會較平整)利用x2的優勢, 只取鏡頭好的地方,作出好的鏡頭跟輕便體積, 這是無庸置疑的而全幅所提供的則是高寬容度,高ISO,及高畫質的品質 (M4/3在塞高密度畫素於Cmos上會處於劣勢)兩者取像不太一樣啦...^O^另外再提一點, 如果相同1.8的景深,M4/3要x2才能有相同景深往另一個方向想, M4/3的全開光圈畫質好,但景深不夠,也就是全幅鏡頭只要縮光圈到F3.5上下,才會等同景深, 這時候全幅鏡縮光圈的高畫質也會展示出來(縮光圈無濫鏡阿....呵呵)純討論~~有錯請指正 ^_^55F1.845mm F1.8
Bobby1986 wrote:看過這兩張應該會改觀...(恕刪) 題材的關係. 還記得有名的"阿富汗少女"吧!柯達、Nikon、國家地理頻道一堆這種範例;深膚色人種側位光肖相要表現"銳利"感並不困難,但能在"曖昧光線"(那種柔柔暈暈的環境)中纖毫畢現,就是真工夫了.
趕謝吉姆大用心編寫的測試文, 看完後對下訂E-M1+12-40mm完全沒有後悔! 讚啦~全幅A7+變焦鏡對我來說還是太大台了, E-M1+12-40已經是我願意天天帶出門相機的極限,現在反而很期待O家可以推出體積小, 內建五軸, 有上翻自拍螢幕+Wifi的E-PL7當備機,當然, 如果能順勢推出像12-32這種更小顆的Kit鏡, 外型做得像E-P5一樣有質感更好!
jenhoxen wrote:M4/3的全開光圈畫質好,但景深不夠,也就是全幅鏡頭只要縮光圈到F3.5上下,才會等同景深, 這時候全幅鏡縮光圈的高畫質也會展示出來(縮光圈無濫鏡阿....呵呵)...(恕刪) 光圈縮小,相對快門速度也會降低,必須補償(ISO,EV)才能有快一些的快門速度。M4/3鏡光圈全開就是可用光圈,稍微縮一點光圈銳度及紫邊就可改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