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ein3358 wrote:
其實我剛開始說的重點是 "同片幅大小下的進步幅度", 我並沒有要跟其他片幅比較...
我不知道要證明甚麼...證明其他片幅進步較大而反過來說這個機種進步不大, 還是...? 我不清楚...
我手上也沒那麼多機種可以測試...


這樣的講法還是很容易引來爭議, 因為如果您的論點是對的, 所有的數位相機在不改變片幅下進步幅度都是很有限. 也就是說新出的機器都是靠些花俏的功能取勝? 畫質根本沒辦法大幅度提升.

怎樣叫很大幅度? 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 這種沒有標準的東西, 還是保守點形容好些.

其實我在想klein3358兄你原本的想法應該只是覺得E-M5的畫質進步未達精艷的程度(但你的描述真的很容易讓人誤解, 且偏離主題), 如果就這部份來說, 我個人其實是同意的, 相較於我個人手上的GX1, 如果只考慮這部份, 確實不會讓人有想換機的衝動.

但是他那些新增的花俏功能, 像五軸防手震, 如果有錄影需求的人, 我會覺得這是很棒的部分. 錄影時不用再上穩定架了, 多好啊!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klein3358 wrote:
其實我剛開始說的重點是 "同片幅大小下的進步幅度", 我並沒有要跟其他片幅比較...


其實就簡單說,你覺得M43片幅的高ISO進步幅度還是不夠,不像其他片幅可以進步很大(如我前面所提的SONY當年APSC與如今APSC),這樣不就簡單明瞭。

不曉得GH2你認為800不錯,EM5是1600不錯,那號稱高ISO畫質最好的5N甚至其他APSC機如NEX7或A77之類的是否都是網友常說的3200或6400或更高都可用?如果這樣,代表M43做了這麼多年,P家始終只有800能用(從G1到GH2),O家到了現在才只有1600,而APSC機種則是隨便都聽到是3200或6400都不錯,我看這表現可以媲美全幅了,果然片幅大一點實力就超強,全幅應該是隨便都12800可用吧,不然還輸給APSC的6400就好笑了。

haroldwu wrote:
我認為片幅大小與ISO進步幅度沒有絕對關係。電路佈線的設計關係可能比較大,從A77與NEX-7即可看出端倪。但我不是相關背景出生,無法解釋或提出支持此論點的解釋。


基本上目前針對不同片幅之間的比較都是相當不準確的.
原因在於每一家用的感光元件都有各自的更新週期,
並不是說同一時間所有廠商的感光元件技術水平都是相同的.
所以就算同樣用APSC的不同廠家,在同一世代的相機上也會有不同的ISO表現.

在過去不同片幅的感光度表現明顯有落差,是因為片幅越小,像素密度就越高.
而感光元件的每個畫素之間都又一定寬度的導線.
所以小感光元件造成的就是感光面積較小,而線路密集.
造成的結果就是比較少的入光和比較多的雜訊.

但新的感光元件都配置了微透鏡在感光元件表面,甚至有多層的微透鏡設計.
可以讓原本會打在導線上的光導引到感光區上.
加上製程與佈線技術進步讓感光元件本身的雜訊降低,片幅大小所造成的感光能力差異已經越來越小.

在今天真的要討論ISO的表現,
我想 降躁演算法,感光元件的結構設計,甚至是色彩的處理都是大於片幅的變因.
我變邪惡了喔~

kanako0605 wrote:
其實就簡單說,你覺得M43片幅的高ISO進步幅度還是不夠,不像其他片幅可以進步很大(如我前面所提的SONY當年APSC與如今APSC),這樣不就簡單明瞭。

不曉得GH2你認為800不錯,EM5是1600不錯,那號稱高ISO畫質最好的5N甚至其他APSC機如NEX7或A77之類的是否都是3200或6400或更高都不錯?如果這樣,代表M43做了這麼多年,P家始終只有800能用(從G1到GH2),O家到了現在才只有1600,而APSC則是隨便都3200或6400都不錯,我看可以媲美全幅了,果然片幅大一點實力就超強。


實在是不需要反應過度
片幅大確實也是有這方面的優勢
全幅的純淨度更是讓大部份的人嚮往
看了一段時間大樓中所拍攝的照片
真的比較令人在意的是鏡頭
機身在進步著,但鏡頭能力卻不及之前43鏡
謝謝邪惡貓大的解釋,小弟受益良多。

Evilcat! wrote:
基本上目前針對不同片幅之間的比較都是相當不準確的.
原因在於每一家用的感光元件都有各自的更新週期,
並不是說同一時間所有廠商的感光元件技術水平都是相同的.
所以就算同樣用APSC的不同廠家,在同一世代的相機上也會有不同的ISO表現.

在過去不同片幅的感光度表現明顯有落差,是因為片幅越小,像素密度就越高.
而感光元件的每個畫素之間都又一定寬度的導線.
所以小感光元件造成的就是感光面積較小,而線路密集.
造成的結果就是比較少的入光和比較多的雜訊.

但新的感光元件都配置了微透鏡在感光元件表面,甚至有多層的微透鏡設計.
可以讓原本會打在導線上的光導引到感光區上.
加上製程與佈線技術進步讓感光元件本身的雜訊降低,片幅大小所造成的感光能力差異已經越來越小.

在今天真的要討論ISO的表現,
我想 降躁演算法,感光元件的結構設計,甚至是色彩的處理都是大於片幅的變因....(恕刪)
A大所言甚是。目前差在M4/3鏡頭的支援,機身性能已經趕上,但鏡頭解像力還未達4/3水準,這將是廠商急需努力的目標。

arclen wrote:
實在是不需要反應過度
片幅大確實也是有這方面的優勢
全幅的純淨度更是讓大部份的人嚮往
看了一段時間大樓中所拍攝的照片
真的比較令人在意的是鏡頭
機身在進步著,但鏡頭能力卻不及之前43鏡...(恕刪)
arclen wrote:
實在是不需要反應過度
片幅大確實也是有這方面的優勢
全幅的純淨度更是讓大部份的人嚮往
看了一段時間大樓中所拍攝的照片
真的比較令人在意的是鏡頭
機身在進步著,但鏡頭能力卻不及之前43鏡


其實這種話看很多年了拉,哪會反應過度,呵~只是就論壇上的眾多結論提出來說明而已。
4/3(M43)片幅小高ISO差,普遍是800可用/堪用,少數1600堪用,APSC片幅大,多數3200能用與6400堪用。
大家不都說M43高ISO不行,APSC最行了嗎。

片幅大當然有優勢,但是優勢多大,或者是真有優勢還是假有優勢只看片幅也不一定能否判斷吧。
估計再過幾年,討論變成M43終於進步到3200可用,那時APSC應該已經進步到ISO12800可用了吧。
APSC片幅大一些,所以實力強很多。

EM5的感光元件也有人猜測是SONY做的,如果為真,代表SONY的技術也...

辛苦眾施主了

O機的ISO本來就是出世給人家看笑話的

老衲神功護體,專用嘴巴拍照
片幅跟iso有什麼好吵的
當初4/3訂下這片幅就已經決定先天較別人不良了
不論景深等其他光學
片幅較小本來在於雜訊上的處理就會比APSC甚至全幅還難
況且創立這片幅的品牌居然對電子還比較不在行....

但回頭想想 版主開板的時候的"好驚人"的意思是什麼?
對我來說~從前4/3系統在雜訊..哪台敢大膽的跟APSC甚至全幅來比較..
我的想法是~好驚人~居然4/3開始能跟APSC的較大片幅比較了
終於有能用的iso 1600了

從前在4/3發表時 雜訊及畫素問題就一直處於劣勢
但我相信大家慢慢的會接受這塊只有全幅1/4大小的片幅
電子技術進步很快..我用數位相機不過10出頭年..但他的進步對我來說是突飛猛進
但光學技術的進步可是慢多了..
Olympus當初在4/3鏡頭的設計時..先把光學的部分建立起來..每顆都可圈可點..
到了現在開始慢慢追高ISO的部分

但你能想像在10年後感光元件會進步到什麼程度嗎?
進步到各廠ISO 25600可用的時候??? 再去吵128000的時候4/3片幅的雜訊還是比較多嗎?
回頭想想 到底ISO要進步到什麼程度才夠...低ISO的畫質是不是也很重要....
或許有人覺得ISO是一台相機最重要的...但請看看EM5的其他特點

今天EM5預購這麼多不是因為高ISO真的比別人好.也不是外型長的復古.它賣的也不便宜
它結合了很多實用的功能
非常有效用的防手震..能有信賴感的防水防塵..表現不錯的EVF
請綜觀這些再來評論他的好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