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
您說的這些都是小弟當...(恕刪)
j大,
那您對OM ZUIKO真的就是停留在初期的印象分數啦

OM ZUIKO的F2大軍,舉21mm F2來說,現在拿來轉接到5D II/III上都還非常好用,網路上搜一下應該不難找到.其他的如50mm F2 MACRO及90mm F2 MACRO等,也不光只是光圈規格大一些,而是實實在在的好頭.
至於180mm F2,250mm F2,350mm F2.8這三管白的,臺灣罕見但並不是沒有.拿350mm F2.8來說,在下已經拿4/3片幅一千六百萬畫素的相機去


過,那解相力可是很令人滿意的.基本上,OLYMPUS的特色並不是"小",而是在於常走極端.
比如OM時代,前期那些小小便攜的鏡頭,以及連電源開關都沒有的機身設計,就是要讓人可以瞬間反應以拍到為最高優先的設計思維.到了後期,一條龍的F2鏡,那追求的又是非常極端的另一境界.
就拿OM ZUIKO SHIFT 35mm F2.8來說,小弟覺得拍出來的解析度不會輸給TS-E 24 II及17,發色還更漂亮耶.
is1128 wrote:
這是一台 Evil 機的外型設計加上 DSLR 的把手,混血的情況底下大家反而沒辦法接受
因為前代 OMD 的設計其實還不錯,但是下一代反而變醜是不被允許的
綜合回應幾樓關於外型的討論.(之前其實我大概都寫過了,只是沒人看到吧
)E-M1不是無中生有的"醜八怪"或"拼裝体",它的每一部分其實都有淵源的.
先看圖:這是E520,一台數位時代大多數O家user還有印象的機子



看到了嗎:半尖頂、握把形狀(特別是上面大家質疑最厲害那個高出body頂部的設計),以及上方/背面鈕掣的分佈、感覺,乃至机身的size,不都有跡可循嗎?E-M1只是帶進更多OM及E-1的元素、更加點出它是一台頂級機、希望喚起O迷更多對歷史榮光的懷念而巳.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