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這種移動式對焦
前後移動距離要多大
才能足敷使用阿?

這會影響到機身厚度....因為感光元件只能往後拉


我感覺一公分不夠用
3CCD看來是不大可能了

看看換CCD有沒有希望.....
小弟我到現在還死守E-1啊

等待E-5新規格除了重返CCD或相等畫質的感光元件外

最希望的真的是能有前後移動式感光機構

以前就用過Contax AX,那把手動鏡實現自動對焦的構想真的很好用

1公分的移動距離絕對夠用(AX 就是1公分)

以4/3的規格機身應該可以不用像AX機身那麼厚吧!

不然真的看不出4/3相對於M4/3的優勢何在啊
VICCHEN2006 wrote:
目前的消息謠言網站也是from a good source,也只敢以FT-4來發佈,真實性為何不得而知。Voigtländer 25mm f/0.95 for M4/3要推出的消息也是12個小時之前才放出來,詳細的訊息等公佈才知道.....所以大家稍安勿躁,等九月下旬答案就會揭曉,越接近發佈的時間或許才有比較可信的消息吧?


要賣了! 讚! 數位相機這麼久了, 好像還沒看到數位專用的 F1 鏡頭! 期待!
http://www.cosina.co.jp/seihin/voigt/v-lens/micro-ft/

但是 43 真是可憐啊, 規格實在差很大...Orz
唯一覺得還可以的是, 用起來有底片機的 Fu....
--
juchi wrote:
1公分的移動距離絕對夠用(AX 就是1公分)


夠不夠要看焦長,短焦鏡頭可能夠,長焦不可能,大多數長焦鏡頭的對焦鏡組移動距離都遠超過一公分,移動感光元件去對焦並不會因此讓這個距離縮短,所以就算是AX,也要先MF手動對到一個範圍,再由AF接手。

所以可移動式感光元件用在對焦上作用其實不太大,因為,如果是短焦(廣角)鏡頭,因為景深比較深,一般情況下拍攝,就算手動對焦也不會特別難,真正考驗眼力跟對焦功力的,是用大光圈長焦(望遠)鏡頭追拍,但你得先用手動對到一個距離再由機身移動Sensor作最後對焦,其實等於沒用…:)

其實手動對焦熟練後,效率通常反而比自動對焦好,問題是過去光學觀景窗亮度和大小總有個限制,特別是4/3的觀景窗,不但更暗,而且更小,所以手動對焦根本是要命。

但,如果機背的LCD面積足夠大,精細度夠高(比方用上像iPhones 4等級的Retina Display視網膜螢幕),再加上適當的輔助功能,比方說:

1. 由機身計算出合焦物方向及距離,顯示在液晶屏上,有經驗的拍攝者就可以瞬間判斷出對焦轉動的方向與轉動的程度,比方像在LCD顯示類似下列的圖表出現:

||||||||||||||||||||||||||||||||||主體位置||||||||||||||||||||||||||||||||
|||||||||||||||||當前焦點|||||||||||||||||||||||||||||||||||||||||||||||||Distance : -1.96M

只要轉動對焦環讓上(主體位置)跟下(焦點位置)重合就行了,跟手動曝光的玩法一樣。

2. 轉動對焦環時,在LCD中間分割一個四分之一大的小視窗,小視窗裡是焦點放大十倍(X10)的影像,其他區域則顯示正常比例(X1)像下面這樣:

┌──┐
│┌┐│
│└┘│
└──┘

其實手動對焦樂趣多多的說…:)
ACON99 wrote:
如果是CMOS移動對...(恕刪)

若是 CMOS 可前後移動,那是不是就可以做到 4/3 m4/3 雙用機了!
只是不知當時定 m4/3 規格時,有沒有考量到兩者兼容?
網路發言嘛... 多是隨便說說!別太認真..
alphones wrote:
夠不夠要看焦長,短焦...(恕刪)


alphones兄你好

想必銀鹽時代你也用過AX嘍,小弟我也是手動對焦的愛好者耶

你說的沒錯1公分的感光元件移動只能涵蓋標準到廣角的焦段

但也別忘了1公分的感光元件移動能讓標準到廣角的焦段都有附加的小微距功能

再說(其實手動對焦熟練後,效率通常反而比自動對焦好)的說法以前小弟也贊同

但以時今各家普遍的超音波馬達鏡頭我想應該要改觀吧

感光元件移動雖然不可能跟超音波馬達鏡頭一樣快,但以今日技術應該也可以做的不差

還有(大多數長焦鏡頭的對焦鏡組移動距離都遠超過一公分),沒錯

依小弟手上的資料(Contax AX)接300mm定焦鏡時,鏡頭設定在無限遠時,可在10m~無限遠自動對焦

重點來了通常長焦定焦鏡從最近對焦轉到無限遠都要3/4圈左右,而且長焦鏡對焦環阻尼又比較大

實際用過就會體現他的好處了,而且4/3系統的焦段x2不也是有利於長焦段攝影嗎
juchi wrote:
想必銀鹽時代你也用過AX嘍


其實沒有啦……這台神器問世時我還是只是個連相機都沒有的小鬼頭,只是對它劃時代的大膽技術創新一直很好奇也很有興趣而已…

juchi wrote:
再說(其實手動對焦熟練後,效率通常反而比自動對焦好)的說法以前小弟也贊同
但以時今各家普遍的超音波馬達鏡頭我想應該要改觀吧


其實只要是機身馬達,對焦速度都可以作到不錯,但是我所指的「手動對焦的效率」,主要是

1. 暗部對焦,特別是當焦點處於暗部,而對比也不明顯的時候,很多AF系統在這時不是嚴重誤判,就是對焦遲緩,但人眼對這部份的適應力好一些。

2. 自動對焦的「焦點」是一個固定的範圍,好一點的機身會提供調整對焦範圍大小的功能,但怎麼調,也比不上人的「心眼」,手動對焦時不會有「選擇焦點」「調整對焦範圍大小」這種問題的。

當然,自動對焦是方便的,我想說只是,手動對焦其實不見得輸很多,在某些常見的特殊狀況下,表現通常還更好,當然,前提是練過。


juchi wrote:
重點來了通常長焦定焦鏡從最近對焦轉到無限遠都要3/4圈左右,而且長焦鏡對焦環阻尼又比較大
實際用過就會體現他的好處了,而且4/3系統的焦段x2不也是有利於長焦段攝影嗎


所以ZD 50-200 加了SWD後確實很好用啊…:)…對這種鏡頭來說確實有很明顯的效能提升。

回到正題,AX的機背對焦,說穿了,還是起於蔡司對手動鏡的奇怪偏執,但以現代的製造技術,當年蔡司的考量其實在今天的意義不大,何況4/3是一個根本沒有手動鏡的系統,唯一的需求是老鏡的轉接,但為了少數老鏡的轉接對焦方便,在一個沒有手動鏡的系統機身上,搞一個複雜又很容易掛點的裝置,對廠商而言實在誘因不足,而對一台專業機身來說,這樣搞,其實不利於機身的可靠度。

但可靠度對專業機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區別一般機和專業機的重要特性,所以我不認為這樣的功能會出現在任何一台準專業機以上等級的機身。

不過可移動式感應器還是有搞頭的,與其用來對焦,不如讓鏡後距可變,去配合鏡頭的設計,我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向,目前單眼的鏡頭設計,在廣角端為了讓出反光鏡室的空間,都得採用逆望遠設計,如果鏡後距可變,短焦時,感光元件前移縮短鏡後距,長焦時,感光元件復位到正常位置,那麼,廣角鏡頭會好作很多,性能可以更強,用料可以節省,鏡頭可以小很多,錢可以多賺一些…這些就很實在了…

而且,對焦的動作很頻繁,作在感光元件上的損耗太大,但如果只是針對不同鏡頭焦長去機動調整鏡後距,損耗就小得多,對於機身的可靠度影響較低,所以我認為這個方案對廠商來說比較有吸引力,而且「可變鏡後距」如果實現,那麼Olympus就可以用一台機身同時支援4/3及M4/3兩個系統,只要將接環模組化,這個我想以Olympus的技術而言完全不成問題。

至於要怎麼應用,再說下去又是長篇大論了…這也不是我的專業,讓Olympus或Panasonic去煩惱好了…

另外,至於固定式反光鏡…在沒看到Fuji的F300前,我原本認為短時間內,這是單眼自動對焦錄影的最佳過渡方案,不過看了F300以外,說真的,我覺得只要技術取得沒有問題,「固定式反光鏡」這個實作根本是可以直接跳過了…

總結:目前E-5只有一種可能會吸引我第一時間入手,就是他用上與Fujifilm F300 EXR同款的那片Super CCD EXR,畫素控制在1200萬的水準,動態範圍與階調表現超越S5 Pro,採「對比/相位混合對焦」,一句話,我絕對上市第一天就去抱一台回來,就算他開價跟當年E-1與E-3新機價相同。
juchi wrote:
1公分的感光元件移動能讓標準到廣角的焦段都有附加的小微距功能

真的耶!
不過,望遠鏡不行嗎?

另外想到,為什麼不做成「前後移動鏡頭(接環)」?
只動感光元件,OVF 沒跟著做些什麼的.. 就看不到對焦結果啊!
網路發言嘛... 多是隨便說說!別太認真..
inben2 wrote:
真的耶!不過,望遠鏡...(恕刪)

Conatx AX設計上是整個反光鏡室,底片室,五稜鏡都跟著前後移動的.
當然看的到對焦的結果.


此外以之前用D2H + TC-16A半自動MF的經驗來說也不算難用.
而且反而有許多特色性的用法.
例如AF-C+合焦優先,按住快門鈕用MF鏡頭追蹤時只要粗調對焦
AF系統會自動完成最後一步微調對焦與啓動快門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