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情報分享暨心得交流樓

目前手上的 EM5III 也跟著我好幾年了。前陣子在整理去西班牙玩的照片,才發現這台相機其實還挺能打的,有時候 RAW 檔丟進 AI 降噪之後真的超神,畫面乾淨又細緻,讓我覺得好像也沒什麼理由急著換新機。

不過看到 OM-3 又覺得它好像也不錯(笑),只是那個「精美」的台灣售價,看起來都快追上 Sony 同級機了,還是讓人有點退火。想想還是繼續用 EM5III 吧,畢竟高 ISO 的限制也不是今天才知道的事。

雖然之後要去日本,心裡還是有點癢,猶豫要不要順手扛一台水貨回來,不過目前還是傾向,先不要啦~

底下幾張只是隨手拍的照片,真的就是簡單記錄一下而已,沒特別取景或構圖。


























fd6863
好美喔
pipi678
西班牙真的蠻棒的 出乎意料的更喜歡
pipi678 wrote:
目前手上的 EM5III 也跟著我好幾年了。前陣子在整理去西班牙玩的照片,才發現這台相機其實還挺能打的,有時候 RAW 檔丟進 AI 降噪之後真的超神,畫面乾淨又細緻,讓我覺得好像也沒什麼理由急著換新機。

不過看到 OM-3 又覺得它好像也不錯(笑),只是那個「精美」的台灣售價,看起來都快追上 Sony 同級機了,還是讓人有點退火。想想還是繼續用 EM5III 吧,畢竟高 ISO 的限制也不是今天才知道的事。



我都是E-M5III, 如果本身沒有機身, 應該已經立刻去買了OM3。我也有DXO PHOTOLAB和PURERAW, 所以要提升畫質也很容易, 低ISO時讓畫面更純淨, 高ISO時拯救一下, 勉強堪用, 這個導致我一是用FF, 一是用M4/3, 而APS-C的鏡頭應該不會超過一支了。
有時會帶FF出外, 然後再用E-M5III就會覺得沒重量似的, 有時用一會富士(2018年的機), 也會覺得E-M5III(2019的機)的對焦沒有平常的爛
重看從前D7000, E-M10ii等的照片, 都會覺得為甚麼不早點買E-M5III。

圖例一張
本身是ISO6400, 在光照差的地方, 有處理(下半)和沒處理(上半)真的差很遠,因為我不喜歡加細節, 所以增加細節是0
fd6863
crane對,一定要搭配一套照片處理的軟體,他就是把om的raw降噪轉成dng格式的raw
mahoro1046
crane 對於價錢, 我是這樣考慮的, 手上E-M5III價錢是A6700的一半, 加了軟件後, 畫質可以在部份領域超越沒有修圖的APS-C, ISO6400由不敢用到隨便用, 當作是新鏡頭投資吧
pipi678 wrote:
目前手上的 EM5III...(恕刪)


感謝分享
EM5III我也是為了冰島旅遊意外入手
就預算上跟紀錄上都算是很夠用了
OM3我也有在考慮就是為了最新的對焦跟LIVE ND的計算攝影功能
但剛用完GR...突然覺得EM5III的對焦好像很夠哈哈哈

我是會建議買台灣公司貨啦
雖然機身本身不容易有問題
但像是電池蓋還是側蓋的零件
蒙皮翻起
雖然是小問題不影響拍攝
你要修就是要找原廠

OM3的價格確實很尷尬
全片幅都低於這個價格還給你鏡頭
上市價59990
同時ZF+40mm就是59000
Z5II KIT是57900
S9+14-80是56600
現在OM3降到56900
殊不知S9來個學專直接KIT降到42900...



雖然可以理解OM3為什麼這麼貴
畢竟用上堆疊式元件
緊湊機身要塞更大的電池來符合CPU
又要能散熱,快門手震又不能影響機身
要防塵防潑水...
相近的功能比OM-1縮小25%
你OM設計有心歸有心
但身為消費者
看到M43比全幅還貴實在是很難不動搖
加上台灣就是比較貴
保固跟贈品又沒國外多...

我結論就是等降價了
fd6863
中國有名的跳水松
RogerF200
OM3在中國也跳得很有感,Nikon也是,松下要看機型,S5 II都出這麼久了還是跳不多,GH7比較意外,以前GH都是很保值,這次台松的專案就跳很大
ROXSOUL wrote:
雖然可以理解OM3為什麼這麼貴
畢竟用上堆疊式元件
緊湊機身要塞更大的電池來符合CPU
又要能散熱,快門手震又不能影響機身
要防塵防潑水...
相近的功能比OM-1縮小25%
你OM設計有心歸有心
但身為消費者
看到M43比全幅還貴實在是很難不動搖
加上台灣就是比較貴
保固跟贈品又沒國外多...

用堆疊感光元件
OM-1
OM-1 Mark II
OM-3
貴嗎?

RX10 IV賣了8年了,Sony Cyber-shot™ RX10 IV 2017/10,建議售價 NT$52,980
RX10 IV - Cyber-shot 數位相機 - Sony 台灣官方購物網站 - Sony Store, Online (Taiwan)優惠價$49,980 原價 $49,980
感光元件:1 吋堆疊式 CMOS,20.1MP
特色:24–600mm 超級變焦、24fps 連拍
發售日期:2017 年 9 月

以下AI產生的,售價可能和市售有點差異
📸 Sony 堆疊感光元件相機
Sony A1 (2021) – 50MP,全片幅旗艦,高速連拍 30fps 💰 售價:約 US$6,500 / NT$200,000
Sony A1 II (2024) – 50MP,更新版,速度更快 💰 售價:約 US$6,800 / NT$210,000
Sony A9 III (2023) – 全球首款全片幅 全球快門 相機,專為運動與野生動物拍攝 💰 售價:約 US$6,000 / NT$185,000

Canon 堆疊感光元件相機
Canon EOS R3 (2021) – 24MP,高速旗艦,新聞與運動攝影定位 💰 售價:約 US$6,000 / NT$185,000
Canon EOS R5 II (2024) – 45MP,導入堆疊感光元件,兼顧高畫質與速度 💰 售價:約 US$4,000 / NT$125,000
Canon EOS R1 (2024) – 24MP,全片幅旗艦,Canon 無反最高階 💰 售價:約 US$6,500 / NT$200,000

Nikon 堆疊感光元件相機
Nikon Z9 (2021) – 46MP,全片幅旗艦,支援 120fps 預拍功能 💰 售價:約 US$5,500 / NT$170,000
Nikon Z8 (2023) – 46MP,Z9 的小型化版本,保留堆疊性能 💰 售價:約 US$4,000 / NT$125,000
andrea5
mahoro1046 不要染上壞習慣,我還有D800E+大三元+垂直手把,ZF當紅時溢價買不爽,不然買了ZF又會繁殖鏡頭。
mahoro1046
andrea5 [笑] 有時間其實不怕有壞習慣
andrea5 wrote:
用堆疊感光元件OM-1OM...(恕刪)


我也知道啦
但就...像我不打鳥只要拍人準的人而言
想要在M43買到最強對焦
偏偏OM就是綁定堆疊式機種
而FF或APSC就捨得下放對焦性能
應該說
堆疊式跟對焦性能的要求是兩件事情
如果非堆疊的OM5II也有OM3一樣的AI對焦性能
那我就會選OM5II了

剛剛看到一個IP17對比S1RII跟OM3



以24mm主鏡頭而言
手機確實追相機追得很緊啊~
crane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其實就是值不值得的問題。
craneROXSOUL

像這樣的對焦時會lag一下
麻煩的參數要先調整好
我開啟NGD後沒辦法調整參數
當然有可能我還在摸索不知道怎麼調整XD
crane
蠻輕微的,影響不大
mahoro1046
感謝測試
ROXSOUL wrote:
我也知道啦
但就...像我不打鳥只要拍人準的人而言
想要在M43買到最強對焦
偏偏OM就是綁定堆疊式機種
而FF或APSC就捨得下放對焦性能
應該說
堆疊式跟對焦性能的要求是兩件事情
如果非堆疊的OM5II也有OM3一樣的AI對焦性能
那我就會選OM5II了

我還有
Olympus E-M1 MarkIII Auto ISO 最高6400
Olympus OM-D E-M1X Auto ISO 最高6400
SONY α7 III Auto ISO 最高12800
OM-1 Auto ISO 最高25600
所以我買了兩台OM-1 就為了堆疊感光元件
我還有RX10M4 Auto ISO 最高12800
我還有RX10M2 Auto ISO 最高12800
都是堆疊感光元件
堆疊感光元件拍起來顏色亮麗
andrea5
RogerF200 OM-1對我來說25600是可用ISO,OM-1最高ISO值是102400。G9 II最高ISO值是25600是可用ISO值嗎?
RogerF200
ISO值可不可用看個人,G9 II的Auto ISO是可以設到25600,最低ISO值是50
Wahaha214
很難說,搞不好是為了代工事業,幫OLYMPUS做醫療器材的鏡頭等等
ROXSOUL
就也只能樂見其成啦
回 pipi678

DXO PURERAW的作業流程你看能不能接受,LR調用ACR讀RAW出來全部在電腦記憶體作業,DXO必須存成DNG或是TIF再轉入LR或是PS,必須占用硬碟空間,你轉JPG出來也可以但是沒意義,因為JPG只有8BIT,只有DNG與TIF才能存16 BIT,如果你檔案很多就要另存很多新檔再從LR一次叫出來批次修顏色處理等等的,或是一個一個檔進LR處理,這樣不如直接進PS處理算了,因為LR的強項是批次處理,但是缺點是無法做精細控制處理等等

目前DXO PURERAW沒有PLUG-IN,是獨立軟體所以無法整合進入LR或PS直接在電腦記憶體作業,我個人覺得這拖慢我的處理速度另外增加儲存空間,其他的降躁軟體都是用PLUN-IN或是兩種並存的方式作業,但是有的只限於在PS中使用

有一點不變,就是雜訊越高喪失的細節越多,細節越少就越不好還原,所以現在的降躁軟體會使用AI生成技術,不要懷疑,就是有些攝影人砲轟的AI 生成,AI難免會出錯,加上如果軟體沒更新模型那就到那樣為止,你給的細節越多還原的就越正確

R版友有提出DXO PURERAW可以關掉AI生成,我再來試試看關掉後與別家降躁的差異有多大

這就是我後來轉移主力到FF的原因(除非高畫素機種,不然FF ISO 25600還是比M43的同ISO好救),雖然大又重,有些時候只有拍一次的機會,寧可畫素多一點雜訊少一點避免未來覺得遺憾

目前會持續更新模型的是TOPAZ,但是要整合進入PS的訂閱版才有,非訂閱版不更新AI模型

取捨去捨,要知道差異在哪才能做取捨
ROXSOUL
太專業了~感謝分享
ROXSOUL wrote:
算是好消息吧OM Digital...(恕刪)


看到其他網友回覆
同地址上面其實有株式会社永田製作所
也是光學公司

https://www.nagata-ss.co.jp/outline-nagata/

或許OM就是要跟他們合作吧
t30314
OM內部整理應該差不多了,光學研發能力回來,加上永田要搬廠,可能是JIP的牽線下,收購了設備來發展光學業務,這時代沒將光學用在專業設備領域,靠賣相機很難生存。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