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文-人生第一台相機 olympus E-620

popcornking777 wrote:
會很重嘛?應該滿輕!...(恕刪)


呵呵 我也是這顆頭 這顆真的很優!
不過我的機身是E-3... 更重
常常背到背痛

123nelson wrote:
機背有一個"IS"按...(恕刪)


請問為什麼要用標準灰階呢?
我爬了好多文但是還是不明白,自動不是會自己調整暗部跟亮部的細節呈現嗎?那標準有什麼優勢?
Olympus E-P3, Leica 25mm F1.4, Leica 45mm Macro, M.ZD 17mm F1.8
話說E-620 不是有個觀景鏡的蓋子
那個要怎麼蓋阿
我怎麼用都蓋不上去

剛剛還完了一下藝術濾鏡 蠻有趣的
不知道充滿的電池可以拍多少張
昨天用副廠的電池好像拍個300張就沒電了
那個蓋子很少用,記得是要長曝時用的,因為那時眼睛沒有遮住觀景窗,

所以會有外面的光線透過觀景窗進入,進而影響曝光,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解答

還請知道的大大幫忙解說一下,如果要裝的話,可能要先把觀景窗遮罩拿掉再裝上去

620用的電池是BLS-1蓄電量比BLM-1少,所以拍個300多張就差不多沒電了(副廠電池)

另外跟使用習慣也有差別,盡量少用LV的話會比較省電(至於用藝術濾鏡會不會比較耗電,就沒研究了)

另外的解決辦法就是裝電池手把HLD-5,這樣就可以裝2顆電池

大概可以拍個700多張吧!!
- 靜寂の影 - wrote:
請問為什麼要用標準灰...(恕刪)


因為用自動灰階將暗部亮度提升後,容易產生雜訊,還不如用標準自己再後製調整。

LDS D.r wrote:
那個蓋子很少用,記得...(恕刪)
HLD-5裝起來很雄壯威武敗巴敗巴可以拍很多張!<雖然以前用e500 用BLM-1電池真的容量大可以拍很多張>!基本上大部分用景觀窗,先用自己感覺先在心中構圖一次,然後再下去拍基本上也滿省電!

Victor0907 wrote:
因為用自動灰階將暗部亮度提升後,容易產生雜訊,還不如用標準自己再後製調整。


自動灰階其實會作兩件事,一是暗部提亮,二是壓制高光,這個動作原理類似我們在後製時把曝光曲線拉成S型,只是自動灰階剛好反過來操作。

自動灰階會讓直出JPEG的對比降低,所以我只在高對比的時候使用這個功能,先將機身的對比度調到最低,然後開啟自動灰階,回到電腦上直接看需求調整對比。

簡單的說,這個功能可以產生一個相對比較適合後製的JPEG檔,通常這樣的圖片,只要作簡單的對比強化,效果可能就會比機身預設直出要理想,好處則是處理起來比RAW檔要省事些。

至於雜訊,問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因為事後調整時,如果你把對比調整回來,雜訊其實也會淡化 (其實雜訊一直都在,只是提亮後變得明顯,壓暗後其實就又消失了),然後縮圖時,又會消去不少。

如果只是直出JPEG,然後調對比縮圖放上網路的話,這個功能其實還不錯用,暗部雜訊不一定感覺得到,但是高光的細節只要測光正確,通常都會改善不少。

而人通常都是比較注意亮的部份…


popcornking777 wrote:
HLD-5裝起來很雄...(恕刪)


主要加了手把可以增加620的握感,因為620的握把太淺了

不太好握,但建議買二手的就好

如果覺的太重不方便的話,出清也不會虧太多
alphones wrote:
如果只是直出JPEG,然後調對比縮圖放上網路的話,這個功能其實還不錯用,暗部雜訊不一定感覺得到,但是高光的細節只要測光正確,通常都會改善不少。.(恕刪)


所以簡單來說如果時常使用JPG直出而不後製的話
自動灰階會比標準灰階有優勢嗎?
還是相反?
Olympus E-P3, Leica 25mm F1.4, Leica 45mm Macro, M.ZD 17mm F1.8
alphones 大,
常在此及世界初拜讀您的文章, 也學到不少新知, 感謝您的分享

在此也借樓主的題再發問一下

alphones wrote:
如果只是直出JPEG,然後調對比縮圖放上網路的話,這個功能其實還不錯用,暗部雜訊不一定感覺得到,但是高光的細節只要測光正確,通常都會改善不少。(恕刪)


就多數人的經驗, 因為用自動會階時, 提升暗部會造成躁點變明顯,
尤其在放到100%檢視時可能讓大家無法接受, 故通常攝友們會建議新手將此設定設為標準

因為小弟平常的使用以網路上傳為主, 也不特別在意暗部躁點 (縮圖無爛圖), 加上懶得後製
故通常是在高反差的場景, 我會同時降對比度及使用自動灰階來獲取一些寬容度

而Olympus在近期的4/3機身上有強調另一個技術SAT(陰影補償),
是在選單內的一個設定, 就官方brochure看來就是加亮暗部,
一直以來很好奇這個功能與自動灰階是否是同一件事情,
不知alphones兄是否有研究呢?

好奇自動灰階在實做上是否就是拉曲線後製?
在實務上有可能不同的pixel給予不同的曝光條件
但光圈快門應該是不可能, 因此不同pixel有無可能給予不同的ISO設定,
例如一般亮度ISO 200, 暗部可能用ISO 250,
那麼同樣的進光量, 暗部便可以有多約+1/3的曝光,
(當然所謂亮暗的界定有一套慎密的演算法)
而亮部亦可如法砲製...
如此應可一定程度的提高寬容度

不知道以上的想法是否太異想天開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