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vi wrote:
沒記錯的話,panasonic...(恕刪)


這支是外變焦的啦...#_#",鏡頭會伸出去...
Final Fantasy Cloud
內變焦的設計會讓鏡頭尺寸小不下來...看1250那支就知道了,體積跟畫質、焦段、光圈皆不成比例
如果不是長焦段的鏡頭(如P35-100/2.8或是傳統大廠的70-200),鮮少會用上內變焦的設計
而且那個焦段的鏡頭感覺也是刻意作成內變焦,光說70-300跟100-400就又是外變焦了
為何要堅持內變焦呢?覺得防水防塵效果會比較好嗎?
內變焦設計少了變焦過程的呼吸效應的確防塵跟耐候性跟操作性比之外變焦來說好的多,
例如:DV攝像機的高倍數變焦幾乎都是內變焦,

SONY的電影鏡18-105/f4,18-110/f4,28-135/f4也都為內變焦設計,

但是內變焦設計也有些問題在,例如:最近對焦距離會隨焦距變動而改變,變焦過程鏡組運作相對複雜,
例如Panasonic AG-UX180的24-480(相當35mm)20倍光學變焦過程就同時要運作4組鏡片移動..


這隻要價超過100K的APSC片幅18-110光圈也才F4..
嗯,覺得內變焦防水防塵效果比較好,不過好像就會做的比較大隻
featheringer wrote:
內變焦的設計會讓鏡頭...(恕刪)
neocavort wrote:
內變焦設計少了變焦...(恕刪)

內變焦不是就是等於一個大套筒整個套住
會改變什麼嗎?
重點還是鏡頭設計
要不要內變焦
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成本及體積吧...

還有 呼吸效應 應該是在對焦方面
和變焦較無關連...
各家的24-70 2.8 都是外變焦 但差異很大
01有測試過
(選項17)
c230 wrote:
內變焦不是就是等於...呼吸效應?(恕刪)

此呼吸效應正確說法應該是呼吸作用,也就是鏡頭伸縮時,因鏡內容積改變造成空氣壓力改變,
為平衡鏡頭內外大氣壓力(鏡頭非真空),鏡頭內空氣會跟外部空氣進行排出吸入的呼吸交換動作,
唯有保持內外氣壓一致,鏡頭才能輕鬆伸縮自如..
外變焦鏡頭是避免不掉這種呼吸作用的.
這種呼吸作用又以隨身型DC最為嚴重,入塵幾乎難以避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