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_wen wrote:
當你仍用數據指出20MM好的時候, 那怎樣解釋在MTF神餅高於小奶的時候, 有用家表示小奶的畫質較好?

"我只要能舉出一個"M43和APSC仍有一段距離(特別是顏色)"的反例, 這題就算我贏了"

但這不符合當前的語境, 因為你把我的句子解讀成"所有APSC和所有M43"
打一個比喻吧. 我去年去過台灣, 也遇到很多好客的台灣人, 每當別人去台灣的時候, 我也會跟他們說台灣人很好客. 但根據你的邏輯, 我這樣說是錯的, 因為有人遇過不好客的台灣人.(我相信世界各地總有不好客的人). 所以我不可以說台灣人很好客. 或者我只能說: 台灣有好客的人. 但這樣乎合我們說話的語境嗎?

如果真的是這樣, 恐怕大部份文章都需要砍掉重練吧
而且, 這樣也可以引申出"全片幅畫質好於M43"的話是錯, 因為你可以舉出E-M5在DXO上和CANON 5D分數一樣
但我會想問, 這樣的論據會是充份嗎?

你針對用字也沒有錯, 而且我也應該作出一個好一點的推論, 例如
在無反的APSC中, M43好過CANON, 但富士和sony好過m43,
在總數4, M43排第3的時候, 我指出APSC與M43仍有距離亦有合理之處

"但M43要勝, 往往恐怕要用最高階的鏡對比別家中低階的鏡" <--這句話您應先舉例證明您是對的
如果我不考慮語境
1. 前文我指出小奶好於50.8(高VS低), 2. 小蔡對17.8 DXO上22VS19. 所以我這句沒錯
但我這樣說恐怕沒有人會接受吧
其實我也忽略了高階的定義, 是指價錢上還是廠商的自行分級呢(例:OLY明顯將17 2.8當成是次一等的吧?)
普遍來說, 因為M43的價格實在高一些, 所以在這命題中需要再加說明

其實大家討論而已, 也不是在單挑辯論, 大家做做朋友, 何必要分出勝負呢?

另外, 拜託了, 不要再PM問我有沒有M43的機身和鏡了, 我在第一篇回應中早已說了我有e-pl5和神餅
另外我也有sigma 60 2.8. 這組合我也用得很開心.OLY的JPG直出,60 2.8的價錢和神餅的畫質我也很欣賞
我只是想指出, M43優勢已經開始被其他廠商追上, 正如前文提及, 在定焦的組合上, M43在價錢, 畫質和體積在其他無反中討不了便宜(不是指全部)例: e-pl5+小奶和NEX-5R+35.8
當然, 在變焦上, M43仍保變體積優勢, 但價錢也偏高了些
作為現有M43的用家, 只是說出對M43的反思和疑問而已
在這個時候, 可能就會有人叫我: 不喜歡就走吧, 還說什麼?
但是, 說說難道會有問題嗎?


1) 我不解釋"MTF神餅高於小奶的時候, 有用家表示小奶的畫質較好", 因為個人不這麼認為
我不解釋20mm在DPReview附圖的變形, 因為圖不是我照的

2) 您只要同意微單中, 感光元件表現F,S > E-PL5 > EOS M, 我們就達成共識了
個人認為基本上, "目前"M43機的感光元件表現已在Canon APS-C之上
另外請教一個問題, 您認為顏色=色深或動態範圍嗎?

3) 個人不做"全片幅畫質好於M43"的過度引申, 因為E-M5與5D不是同時期的產品
而X-E1, NEX6, E-M5, EOS M則是同時期的產品

4)是的. 除您之外, 沒有廠商特別在定義高低階鏡頭(現在有一個:O 16-40mm "PRO")
如果萊卡或蔡司是M43與Sony鏡的高階指標, 那麼我也可以說低階的20mm F1.7不輸高階的24蔡司
這兩者價格天差地遠, 體積亦差距頗大
證據如下:
(E 24mm F1.8蔡司, P 20mm F1.7;
P 25mm F1.4萊卡, O 17mm F1.8)
光圈全開時:


縮光圈至F2.8時:


5) 討論大家各抒己見, 無可厚非
但您最早的文章中提到Canon 50mm F1.8勝過P 20mm F1.7(無論是您使用經驗或DxOMark)
又提到"M43鏡畫質對比APSC和FULL FRAME不能算好"
"M43只有鏡的體積比較小, 畫質及價錢對比SONY和富士實在不討好"
則不必然全對, 必須澄清

6) S 35mm F1.8 vs P 25mm F1.4( from ephotozine, on NEX6 & G3)
最大光圈不同個人不比較, 其他除F16外, 個人看來仍覺得P 25mm勝.
至於CP值, 各自表述不討論


7) 變焦鏡上的體積重量畫質均衡性(尤其是望遠焦段, 不論變焦或定焦), 正是個人認為M43在微單中最能表現"均衡"的部分

8) 您前文已認知"CP值是主觀的", 因用家不同而有不同定義
也充分提出並表達個人對CP值的看法
個人雖不完全同意, 但尊重並了解您的想法

arclen wrote:
所以差一級光圈,那a...(恕刪)


arclen大大, 片幅限制還是可以透過某些技巧突破, 例如這棟樓
敝人一直相信這類的技術 遲早會被引用到自動鏡頭內的(有網友表示, 14-35 f2 內有類似的設計).

其實現在D600水貨價格已經掉在五萬以內, 選不選FF 真的已經不是價格的問題了, 而真的是帶出門累, 拿出來又嚇人的考量了.
ssword wrote:
"M43只有鏡的體積比較小, 畫質及價錢對比SONY和富士實在不討好"
則不必然全對, 必須澄清


片幅跟畫素密度不同 這樣比鏡頭的測試的結果說誰比較利根本不具代表性
這樣的話 那要不要看看Nikon 1 18.5mm f1.8的結果?

Nikon 1 18.5mm f1.8


這f1.8光圈全開的表現 不就是神鏡了?
片幅小畫素密度高 本來測起來就會比較利 而且還要考慮成像圈的範圍大小的問題
aps-c的鏡頭邊緣當然測起來遠輸m43鏡阿

jessel wrote:
片幅跟畫素密度不同 這樣比鏡頭的測試的結果說誰比較利根本不具代表性
這樣的話 那要不要看看Nikon 1 18.5mm f1.8的結果?

Nikon 1 18.5mm f1.8


這f1.8光圈全開的表現 不就是神鏡了?
片幅小畫素密度高 本來測起來就會比較利 而且還要考慮成像圈的範圍大小的問題
aps-c的鏡頭邊緣當然測起來遠輸m43鏡阿


1) 鏡頭測試要做到能在不同系統比較, 的確有其難度
因為"成像"包含了鏡頭/機身/與其設定, 難以把鏡頭獨立出來比較

為此, slrgear不使用絕對的測試值
(photozone即是明列測試的絕對數值, 常導致跨系統直接的量化錯誤比較)
並藉由觀察同一鏡頭在不同相機平台間的最佳表現, 設定scaling factor使此鏡表現在不同相機間大致相同
這表示兩平台間的BxU("Blur Experience Unit)單位的數值可視為接近相等
以此作為跨平台比較的基礎

亦即, slrgear有針對跨系統的表現做正規化(normalized)的動作
因此個人認為, 此網站的相對圖形比起其他網站的測試, 更適合, 也更有代表性做跨平台比較

2) 說Nikon 1 18.5mm f1.8是神鏡會對小弟個人造成任何困擾嗎?
不, 完全不會

3) 片幅小, 可視為取大系統鏡的中心優質部分,
只要鏡頭解析能力尚在小系統畫素之上, 的確比較有機會達到中央到邊角畫質的一致性
這是小系統的相對優勢. 不過由於感光元件變小, 也要付出同製程下畫質落後較大系統的代價
這是trade off. 使用者須明白自己的平衡點在哪, 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系統

ssword wrote:
1) 我不解釋"MT...(恕刪)


1. 如果把論句當作成全部(ALL)的話, 那是大家語境不同所帶來的誤會, 只能表示無奈

2. 但那張圖應該是神餅在修正的情況下吧? (但也可以這樣說, 反正M43都要修正, 對用家而言沒有分別)

3. 另外想提出一點, 和您討論的時侯, 大家都把機身和鏡分開討論. 所以即使小奶好於35.8, 但由於NEX 5R畫質優勝, 所以仍有討論空間. 而我相信轉會的人感覺到畫質提升也可能如此.
spa_wen wrote:
1. 如果把論句當作成全部(ALL)的話, 那是大家語境不同所帶來的誤會, 只能表示無奈

2. 但那張圖應該是神餅在修正的情況下吧? (但也可以這樣說, 反正M43都要修正, 對用家而言沒有分別)

3. 另外想提出一點, 和您討論的時侯, 大家都把機身和鏡分開討論. 所以即使小奶好於35.8, 但由於NEX 5R畫質優勝, 所以仍有討論空間. 而我相信轉會的人感覺到畫質提升也可能如此.


1) 有誤會沒關係, 能藉由事實異中求同, 是好事

2) 是的. M43除某些本來就表現不錯的鏡頭外, 基本上都有開數位修正(連25mm萊卡都有)
看過E16-50未修正前的表現, 個人認為Sony也在走同一條路(以數位修正換取輕巧的鏡身)

3) 是的. 鏡頭最後總是要和機身結合才能拍照, 把系統做小有好有壞
最後綜合得到的畫質有討論空間, 不過這恐怕要同場shoot out來比對
但, 即使做了shoot out比較, 仍會有不同的聲音:
"怎麼用A設定不用B設定??"
"怎麼不把A機的xx功能打開?"
"怎麼不固定光圈來比較?" "怎麼不以相同的景深來比較?" "怎麼不固定光圈快門ISO來比較?"
"A鏡在xx光圈表現不佳, 應縮光圈才是"
"A機的xx功能拍人像不行, 應該關閉"....等等不一而足, 根本比不完

因此個人認為, 選定一個自己認定的平衡系統, 欣賞並學習自家高手的拍攝手法
將一個系統摸熟, 才是一個使用者應該做的
若用久之後仍覺得此系統有不足之處, 則尋求其他系統的協助
spa_wen wrote:
大家都把機身和鏡分開討論. 所以即使小奶好於35.8, 但由於NEX 5R畫質優勝, 所以仍有討論空間. 而我相信轉會的人感覺到畫質提升也可能如此


NEX6 v.s. E-PL5

E-M5(E-PL5) v.s. NEX567

好像沒有討論空間了耶,你確定還要為那位轉會的朋友背書嗎?

Bobby1986 wrote:
E-M5(E-PL5) v.s. NEX567


點進去看了 E-M5(E-PL5) v.s. NEX567 再把比較圖選為RAW


哇~ SONY真有誠意耶 賣給Olympus的元件比自家表現還棒

richard_huangtw wrote:
點進去看了 E-M5...(恕刪)


一樣500匹馬力,會調教的廠商就是比不會調的快很多XDD

看看Olympus以前用那麼爛的CCD/CMOS還能有這樣表現就知道了

richard_huangtw wrote:
點進去看了 E-M5...(恕刪)


老阿婆跟那個雕像照差真多
我用5D3來比跟em5差不多耶~好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