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以及kit鏡正面照來了!!

ASRAAM wrote:
有沒有人可以跟我解釋...(恕刪)

第一點,PANA的GH1已經可以做到無延遲了
當然在暗光源下,EVF的雜訊還是無法克服
第二點,相位對焦贏對比對焦倒底是贏在運算速度還是LCD顯示的問題?
我的意思是,照前面大大所說的
反光鏡是將一部份光線傳到機底的自動對焦系統
那小弟以為這個系統是不是依然是個小小的感光元件?
如果是,那麼問題顯然是出在LCD更新的頻率上面
也就是像前面大大說的
系統已經對到焦了,但LCD沒辦法跟上腳步顯示合焦
那問題反而是出在LCD上面,而不能說是對焦系統的問題
話說回來,小弟試用過G1,那個對比對焦系統真是快
快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個人以為,完全不輸給其他家的DSLR一般機(專業級的不算)
不知EP-1正式上市的版本能不能有這麼快…
對比對焦不是最近DC流行才發展出來的, 而是當初攝影機在八十年代流行時就有的了, 跟相位對焦歷史是差不多的, 現在的DC只是把當初攝影機的對比對焦方法移植過來用而已.

就像樓上講的, 對比對焦一定要有機器產生的影像(數位或類比皆可)之後才能夠對焦, 所以一定要有電子的轉換, 跟相位對焦是直接受光就能對的比起來, 永遠是比較慢一點的.

G-1 和 GH-1的對焦速度的確很快, 比以前對比對焦的能力強了很多. 但是, 比起傳統的DSLR, 它的弱點有兩點:
1. 連拍追焦能力還是不行, 它這方面的能力最多只是跟Canon/Nikon/Sony的最低階DSLR差不多. 要它像Nikon D90以上機種的追焦能力,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2. 暗處仍是大罩門: 只要一暗, 對比就差, 類似像DC那種半按快門按了老半天就是永遠對不到的現象依然存在G-1身上, 即使有對焦輔助燈仍然會有對不到的情況. 這點就連低階的DSLR 它都還比不上了!

不過, Panasonic能夠把對比對焦進步到這種程度, 已經是不簡單了! (畢竟它是製造Camcorder起家的). 至於O家, 就等上市的時候再來看吧!
Monte920 wrote:
對比對焦不是最近DC...(恕刪)

既然大大說相位對焦是只有受光
那麼,用感光元件一樣可以受光就對焦不是嗎?
有沒有可能在這一類可交換鏡頭DC上面
一樣採用相位對焦
理論上就像前面說的
直接用感光元件受光就對焦
光線更好不是嗎?
alecto39 wrote:
有沒有可能在這一類可交換鏡頭DC上面
一樣採用相位對焦



目前是沒有啦! 至於以後會不會有? 你要去問相機開發工程師囉!
alecto39 wrote:
G1那個對比對焦系統真是快......(恕刪)

那個對焦速度是靠雙Venus CPU的運算能力 + Kit 鏡頭內的高速步進馬達而達成的
可以說是P家技術力的表現

至於大大說的將相位對焦用在主感光元件上
目前是做不到啦
原因請參考相位對焦的原理 (跟LCD更新率無關哦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tofocus#Phase_detection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Alvin T S Leung wrote:
那個對焦速度是靠雙V...(恕刪)

感謝連結
不過,我的疑問是
顯然相位差也是個小型的RF系統
那以前的RF自動相機為什麼對焦都比不上SLR?
另外的問題是
我的理想中是選擇對焦點的同時
主感光元件就只偵測所選擇對焦點的影像
然後判定對比或是光線的相差
這樣應該會很快吧?
當然題外話就是
如果在感光元件的每個pixel上都有一組微型稜鏡來做RF
這樣每個pixel都可以做RF
那麼…嗯,不知道那天做得出來
成本一定很可觀
leica那片CCD的前面就號稱有一堆的小型鏡片在校正...
alecto39 wrote:
既然大大說相位對焦是...(恕刪)


但是要一面有專用的感光元件負責對焦(不管是電子還是光學的),一面又要有感光元件接收光線轉換成電子訊號顯示在畫面上方便攝影者追焦、構圖,請問該如何做到?答案就是反光鏡(或是Olympus使用的半透射/半反射反光鏡),所以我們又繞回原來的問題上:為何高階單眼相機一定要有反光鏡?到底它是落伍的設計還是放棄不了的必要零件?
alecto39 wrote:
顯然相位差也是個小型的RF系統
那以前的RF自動相機為什麼對焦都比不上SLR?

我的理想中是選擇對焦點的同時
主感光元件就只偵測所選擇對焦點的影像
然後判定對比或是光線的相差)

在我的認知中,RF相機對焦好像都是手動的(後按:此處有誤,請參考樓下的解說 )
好像Leica M6/M8,福輪達那些系列
所以談不上"比不上SLR"啦,手動對焦熟練的話不會比自動慢

至於第二個問題...那是因為沒有分成兩個影像作相位差的對比,只能比較像素之間的光暗對比差
也因此像素越多,需要的運算能力越高
K-7, DA21, FA35, Tamron A16
alecto39 wrote:
感謝連結不過,我的疑...(恕刪)

第一點,PANA的GH1已經可以做到無延遲了
就憑LCD那ms級的延遲就要跟光速等級的OVF比?
恕我一說,人眼敏感的很.

那以前的RF自動相機為什麼對焦都比不上SLR?
因為沒有一台自動對焦RF的對焦系統是TTL的,反應是可以一樣快(快到沒開鏡頭蓋都能AF啦).
但外置AF感應器的視角問題這對精度很有影響.
此外外置的RF對焦感應器會遇到精度問題,基線長度,倍率,但又偏偏無法隨著更換鏡頭協同運作到最適合的狀態..

我的理想中是選擇對焦點的同時
主感光元件就只偵測所選擇對焦點的影像

現階段嚴格來說廠商就是這樣作,但成效如您所見.
換種說法,相檢對焦系統把獨立的AF CPU運算資源只用來應對AF感應器上數百個像素.
跟小DC上的GPU得包山包海的包辦任何機身上發生的事情,就只能抽一點點空閒來處理對焦點處的資料流.
這就是現在速度上差異的基礎.

如果在感光元件的每個pixel上都有一組微型稜鏡來做RF
那您的微型稜鏡應該會影響到畫質吧.

Alvin T S Leung wrote:
在我的認知中,RF相...(恕刪)

廣義的RF機包含紅外線雙測距的機種,您無視Monte920大的頭像喔.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第一點,PANA的G...(恕刪)


對比對焦跟相位對焦的方法不一樣
對比對焦的時候,sensor會不斷的擷取影像,然後移動鏡頭的AF群,等到整個AF行程都走完以後,才決定要把AF群移到哪一的地方類比值才是最高的,然後才拍照
有些對比對焦的韌體寫法會先去猜物體離目前鏡頭的對焦點是"遠"還是"近",然後試著不跑完全部的對焦行程來得到比較快的對焦速度,但很遺憾的,目前好像都是猜錯的機會比較大
相位對焦的話,因為對焦模組前面有透鏡,一開始就大概知道物理離現在的對焦點是"遠"還是"近",因此直接命令鏡頭的AF群往正確的方向去移動,然後直接到位,拍照,不必像對比對焦一樣,需要全程掃描,這也是為什麼相位對焦比較快的緣故

至於感應器前方的micro lens很早就有了,每台小DC的sensor的每個cell前方都有micro lens, 用來增進每個cell的收光效率,並不是什麼很新的科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