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型:千萬不要買黑色!掉漆很嚴重!熱靴突出一小塊,造型小扣分,不過看久了也就習慣了,機身造型很耐看.
2.對焦:對焦框大,對不到焦時很無言,拍久了也就試著放慢腳步,謹慎構圖.
3.功能:轉盤+滾輪很好用,少了幾個有趣的濾鏡,但嚐鮮幾次之後...使用的機率?
4.螢幕:強光下超爛,近乎全盲,幾乎無法構圖,但是在微光下,色彩的表現精準與漂亮,與在電腦上看幾無二致,在瀏覽相片時,我喜歡這塊LCD更甚於其他高階機種.
如果不計較上述缺點,當作備機與隨拍使用,E-P2勉強可以勝任,用US$250買到這樣的影像品質,個人認為是值得,當初我買二手kit組還花了NT$25,000大洋...(淚奔)
如果E-P2和E-P3選一台的話,2者感光元件一樣,即然骨子裡一樣,當然選較便宜的E-P2。
目前是用E-P2,E-P3曾有借來把玩一下,對焦速度的確是比較快,但只是快一點,
還不符合我的標準,所以當初就沒心動了。至於其他進化的部份我沒留意,
因為E-P2在我的使用習慣上,僅對焦速度讓我不滿。
ISO方面,感光元件一樣,差別只在於抹的好不好而已,所以這部份我也沒去留意。
螢幕的話,看樓主對好螢幕的定義在哪。
我覺得不色偏才是好螢幕,因為在自定K數的時候才不會誤判,
而E-P2螢幕使用的心得上,我是覺得發色還滿準的。
如果預算夠的話,還是直上OM-D吧,雖然價位差很多,
但跟E-P系列比起來是一大步的進化。
另外,amazon上的東西是樓主拖友人帶回吧,記得以前amazon僅部份商品可寄國外。
O家那種下打上的詭異策略,我想也是間接影響中古行情不佳的原因之一
記得去年出當時我買E-P1時,比E-PL2貴個超過5000元,但是E-P1除了外觀以外底子全輸
真的讓我有些傻眼,尤其是對焦速度、對焦框大小上,都有不小的差異
當時E-PL2紅極一時的無恥濾鏡我導覺得還好,後來我在Viewer2上用E-P1的RAW套用過無恥濾鏡
玩個兩三回就膩了,對我來說,濾鏡真的不是太重要就是
但是E-PL2的濾鏡居然比E-P1還要多,又有更先進的增艷模式,這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上位”機根本是喊假的,後輩一出來韌體就停止升級
好歹把韌體更新一下,下打上實在太難看了
偏偏O家不是這樣想的,仍然把售價高高掛,像個姜太公釣魚似的在賣相機
更別忘了,當時E-P1推出不到幾個月,立刻就發表了E-P2
所以O-MD我還在觀察中,看看一兩個月內會不會有啥驚人的消息出現
好比黑機搭載荔枝皮,或是如同12mm的香檳金屬色上身(目前的銀漆質感...)
甚至是其他陣營拋出了全幅EVIL的震撼彈...
等待的時刻好危險,錢都存好等著了,但是又怕按耐不住手一滑跑去買別的東西去了
好比添幾顆老鏡,或是MZD45mm、DG25mm、甚至MZD12mm.....
按理說本來就該以投資鏡頭先,機身機本上用個兩三年不是問題(我才用一年就癢了想換機)
不過這樣一來,我對E-P1又愛又恨的糾葛情緒,恐怕又會繼續邊拍邊吐苦水下去吧.....
老是因為成功駕馭拍到本來很難成功的照片而欣喜
確又時常抱怨於怎麼那麼難搞、難道就不能有可靠一點的電子性能嗎?
要繼續用下去的話,我可能會進行一些適化的改裝
好比LCD加裝遮陽罩,或是LCD放大器,不然戶外常常當瞎子盲拍
所以我才會說解析度、LCD畫質啥的都是沒用的
戶外環境下,唯一可用的參考就只有螢幕下方的曝光值與曲線表
陽光下色彩自定不準?也只能先拍RAW回去再修正了
解析度低對焦無法辨識?無論是哪家廠牌的EVIL,拍完後立刻放大檢視我想是基本中的基本
那片LCD在室內其實相當好用,搭配手動鏡準焦時還會有些微的輪廓抖動
也算是“類峰值對焦”的意外功能了,免放大對焦也是可以準焦
更無理的做法就是加裝SONY的外接LCD(附加峰值對焦功能)
只是,這樣一來一開始的輕便初衷就會漸行漸遠了
且經過改造之後,本來經典的外觀也會變的越來越醜
目前組裝上老鏡的時候,就有種脫離初衷的沉重感
外閃+20mm+14-42mm+50mm一起攜帶的時候,一天下來肩膀也不太輕鬆...
17mm這顆鏡頭我也觀察很久了,正是我所需要的焦段,也是輕薄取向
就是光圈與對焦速度問題早該換代了,偏偏O家至今無消息
不行,這樣下去我又會變成器材控了
應該把焦點轉移到“攝影眼”的修練上才是
老關注器材,越來越少出門拍照的生活也真夠矛盾了
今日,我依然接受著E-P1的嚴格試煉,緩慢求進步當中
手滑了順手就帶回兩隻新夥伴了(共約台幣四千出頭)
本來外觀都髒髒的,這是自行整理後的模樣
近日還有考慮添購拆鏡工具組,挑幾顆入塵嚴重、甚至發黴而相對廉價/易砍價的鏡頭挑戰看看
上回挑顆鏡片中央入一顆大灰塵的50mm,就便宜很多,後來自己清乾淨了,真的有賺到

回來的路上塞車,打開車窗拍了幾張,難得塞車也可以如此愉快

28/3.5,果不其然,f3.5就有不錯的景深範圍,3公尺外幾乎免對焦
28主要是用來街拍用的,深影深的特性符合我抓拍的期望,等效也接近標準鏡頭(56mm)

135/3.5
練習135的操作中(防手震焦距要手動調整到135mm,28mm那顆也同理)



這顆135則是希望能用來打鳥或是拍花卉,不過我估計拍鳥類可費勁了
如果能的話,我還肖想能否打月亮(偏偏今天沒月亮可拍)
另外,由於都是f3.5,裝在高ISO悲劇的機身上,沒腳架差不多就注定是日光鏡了
夜間純室內照明我用閃燈輔助手持拍靜物,還是有點勉強
室內+閃燈+最大3.5光圈測試照(這兩顆鏡頭官方建議f5.6-8,但是室內5.6要拉高ISO,雜訊會隨之增加)
28/3.5+閃燈(最近對焦30cm)

135/3.5+ISO400+閃燈(最近對焦1.5公尺,約肩部以上的大頭人像)

同135/3.5+ISO400+閃燈

本來我也拍了很多夜間散步的照片,但是大都慘不忍睹就算了,別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我就說手滑了,居然捨MZD 45mm or 17mm不買,跑去買細光圈的手動鏡頭
但真正的評價,我想等道明日白天再多拍點會有更不一樣的感觸
今天其實還發現一台很新的E-P2黑+EVF合售RMB4000元(台幣19000有找)
怎麼辦?手癢了......明知道與E-P1幾乎沒有差異,但是EVF耶!不心動嗎?
當初一年前的夢,該不該去圓呢?(當初買不起E-P2,所以在E-PL2與E-P1之間掙扎,結果就是....)

難道我要繼續這樣邊罵邊拍嗎(相信有些人已經對我的抱怨文感到很煩了)
在O-MD連影子都沒見的日子裡,跑攝影城真的是很容易手滑
但是遇到喜愛的鏡頭真的是緣份,上回看到的幾顆可愛手動鏡,今天就消失了
趕緊翻找了一下,終於在一堆保存惡劣的鏡頭堆中,挖出5顆鏡片通透的
攝影城下班關門的音樂聲響起,怎麼辦?買或不買?.....於是我手滑了
趁著打烊時機點,兩顆合買小砍了100元RMB
有幾顆帶皮桶的大光圈鏡頭,約莫在RMB 1000~3000左右
對於選手動鏡初衷是為了省錢(相對於電子鏡)的我,高價的手動鏡還是暫不考慮的
好比知名的F2系列、怒滔般的名玉(巨大的白鏡筒+原廠鋁箱裝),或是九枚羽
即使到了今日仍然是極高價的收藏品.....
而且,才過沒幾周,OM老機身好像也偷偷漲價了
順帶一提,若有人在北京,建議去趟新光天地百貨公司
裡頭有國際牌的常駐展覽場,有GX1、GF3、GH2、G3+多顆鏡頭可以把玩
我玩了GF3+8mm魚眼,還有14-42X鏡頭,真得很有趣(回來後查報價才知道那顆魚眼好貴)
另外也有展示多顆國際牌與奧林巴斯的4/3鏡頭,其中不乏巨砲,該展覽相當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