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Olympus宣布150-400mm f/4.5 TC 1.25x Pro將在冬季推出,但同時預告還有特別的超廣角鏡8-25mm f/4 Pro

Nelson626 wrote:
最終你還是低估了


我說"二十萬跑不掉",意思是"至少要二十萬"啊

用過300/4手持,這支光想像就好過癮~~和40-150無縫接軌、自由zooming至任何焦段,一支單腳搞定...

只是現在知道O記的狀況,要把退休後的興趣押注在這邊賭它十年後的維修,實在猶豫
jenhoxen wrote:
我說"二十萬跑不掉"...(恕刪)


我跟你的打算差不多, 不過o記會想讓我多留一會兒.
後續就看新東家如何操作.

畫質和重量下的平衡, 總也是要犧牲一些東西.
朋友的目的是認識自己, 放下尊嚴, 不要計較, 知足得自在.
jenhoxen wrote:
我說"二十萬跑不掉"...(恕刪)

https://youtu.be/56uchBwW1HY
有開箱影片了,OLYMPUS HK發表的,影片最後面有提到63990港幣,明年一月開賣。
我還是存錢買100-400好了·······
【小聲問一下100-400幾時才會有便宜的水貨啊~】
jenhoxen wrote:
我說"二十萬跑不掉"...(恕刪)


所以他基本上如果他有差不多 sony 600GM 解像力的能力下,
以 sony 600GM 的價格達到 sony 200-600 能在 sony 主流鳥機的對焦以外的效果瞜!
然後扛出去的總體機也差不多 200-600.

是這個意思嗎!
CP-9 wrote:
所以他基本上如果他有...(恕刪)

一般來說,成像圈較小鏡頭可以做到更高解析力,所以要比其他家640強是很正常。

問題是在於成像面,在同樣距離下,真實影像大小是實際焦距大小決定,m43的等效800mm與800mm,實際大小就是相差一倍。

所以其實望遠優勢,是在於設計與製造上可以降低,但是隨著真實焦距提高到一個程度,成本就很難掉下來。

否則其實olympus 機身鏡頭都是水準之上,但是就投資角度還是限制較多,再加上olympus 財務問題,這是一般如果沒有特別熱愛olympus而難以一頭栽下去。
diffusionless wrote:
一般來說,成像圈較小(恕刪)



應該是看像素密度
M43 2000萬像素很自然的約等同全幅 2000萬像素的密度4倍
鏡頭設計時也有相應要求,而不是單單的去想全幅只切去不要的玻璃部份
所以是鏡頭需求本身要更高解釋力,而不是成像圈小了解釋力就高

現在全幅頂級鏡頭大概以滿足Ff 1億至1.5億像素需求設計,而m43的2000萬像放到ff已經8000萬,滿足等同全幅1億像素需求是基本,可能有些鏡更達2億等級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diffusionless wrote:
一般來說,成像圈較小鏡頭可以做到更高解析力,所以要比其他家640強是很正常

我覺得不見得吧
片幅小是需要更高分辨率的鏡頭
不代表片幅小的340比全幅640分辨率高
因為各家640的鏡片也是用料頂級,分辨率極高
況且全幅的高像素能帶動鏡頭分辨率再提升
M43的340要比各家的640強,是不太可能的

還有飛行中的鳥快門速度都至少2000以上
雖然等效都600mm,光圈也都f4
但在高感下m43的躁點高
如果加上後製提升鳥羽的暗部層次細節
那躁點會更加飆高
軟體降躁後鳥羽細節會大幅流失
等於分辨率又下降

光學是很公平的
輕巧的鏡頭是建立在小片幅或小光圈的基礎
但小片幅或小光圈又會帶來高感分辨率的下降

但這是在極限環境下的落差
如果是大太陽下或打呆鳥的情況下
iso不高的情況下
M43是很有競爭力的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ponsayboss wrote:
我覺得不見得吧片幅小(恕刪)


300.4和600.4比畫面質量誰勝誰負難說
不過如果是用上減焦距增光鏡,600.4變成300.2的情況下,就肯定比300.4要強了

基本上解像力和光圈有一定正向關係也是如此原因,以前是玻璃打磨功藝等未到位,收光圈用中間較好的成象部份加銳度,但現代鏡也越來越可以全開光圈可用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300.4和600.4比畫面質量誰勝誰負難說
不過如果是用上減焦距增光鏡,600.4變成300.2的情況下,就肯定比300.4要強了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

Rx10系列比300f4解析更高

Nikon 1鏡頭無疑每顆鏡頭比全幅優秀

Olympus 75mm f1.8解析力贏過135gm

你完全排除高像素縮圖至2000萬像素
解析力提升的事實

這是a7r2縮圖到1200萬像素比較a7s
(這是螢幕截圖,所以有點不清楚)

點圖放大



兩台都是同樣鏡頭光圈快門
但縮圖後的a7r2分辨率大幅提升






所以為什麼dxo評測鏡頭銳度
配高像素的鏡頭分數永遠比較高

縮圖還有個躁點變小看不到的好處

這是未縮圖



這是縮圖後



縮圖後變純淨了


增光減距鏡你應該是被AbdA洗腦成功
A7r4用apsc模式裝上增光減距鏡
增光一格並無法降低高iso的躁點

光學是公平的
因為當全幅裁切apsc時
高感躁點也會同時被放大
也就是iso3200裁切apsc
躁點會“等效”增加至大約iso6400左右的感覺

縮圖看不到躁點,放大躁點會明顯
本來就是常識
放大apsc躁點明顯後再增光減距降iso
沒啥意義

flody wrote:
基本上解像力和光圈有一定正向關係也是如此原因,以前是玻璃打磨功藝等未到位,收光圈用中間較好的成象部份加銳度,但現代鏡也越來越可以全開光圈可用了


解像力不是和光圈有關
是鏡頭口徑

Sigma為何會變bigma?
擴大口徑投影超越全幅成像圈
正好鏡頭邊緣畫質差的都在成像圈外
就像apsc接全幅鏡邊緣畫質都不差
連邊緣的口徑蝕都沒了

鏡頭在1985年後
開始進入生產機械話
就已經沒有人工打磨的誤差了
所以日系鏡頭開始慢慢追趕上德國

90年代後進入電腦化
日本騰龍,tokina, sigma
製鏡技術也大幅提升

那時可以卻不作銳的原因是底片不好後製
大光圈人像全開不必銳
低反差散景比較有油潤感

加上那時f1.4口徑普遍都不到58mm
如果那時硬要銳
散景邊緣會二線性明顯,散景過渡差
就像55mm f1.8那樣

以上全是我的記憶印象
如有不對請指正^^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ponsayboss wrote: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Rx10...(恕刪)


75 1.8和135 1.8同光圈呀,怎會得出75一定比135好的結論
我們先假設135可以減焦增光到67.5時那是0.9光圈了
話說只要成像圈相同,口徑和光圈基本也是正向關係
Sigma也是一種做法,其實按理說它是在更大的成像範圍也做到高入光量,自然口徑也會加大

先換個角度去看
假如本身135 1.8可以在全幅成像圈上滿足1億像素
75 1.8可以在m43成像圈上上滿足2500萬像素
那135 1.8經過減焦增光變成67.5 0.9後理論上可以達到m43成像團圈上滿足1億像素性能(假設市場上有如此高質的減焦增光鏡)
同理也可以套用在

在全幅上用減焦增光是浪費
但如果是只有半幅甚至M43時就還是可以使用的,雖然我個人不會用

畫質和光圈有一定正向關係,但不是唯一關係
同光圈同焦段的兩支鏡,雖然入光量一樣,但不一定鏡片上每條光線都進到同一位置,因此做成畫質高下之分
而大光圈鏡因為光線量大增,可以發生的錯誤也大增,這當然不止鏡頭打磨精度,還會包含設計上的問題

當然亦有你提及的細底Iso影響畫質問題
另外也要涉及像素密度
相同密度下
全幅2400w=半幅1100w=m43 600w=1寸機 300w
而假設300f4能滿足1億像素要求,rx10鏡頭“同級”時其實最多只能滿足1200萬像素左右。。。

這些都會綜合到最後成品畫質
所以才總會說底大一級壓死人
雖然可能太籠統甚至不正確,基本上我認為只要像素量相同,那無論底多大,鏡頭應該要同等大才可以做到最終畫質“同級”

回到最初,如果有支75 0.9,相信重量已經超過135 1.8了,而單以滿足超高密度解像力來說,相信也會超過135 1.8
但我不是說75 1.8本身超過135 1.8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