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問,M43在2024還有什麼優勢?


工作用Nikon全幅DSLR和無反,但生活用或是家裡拍貓我幾乎八成都用M43,GF系列搭14mm f2.5或20mm f1.7餅出門,是真的可以放在外套或工作褲口袋裡的,對焦也好過GR3系列,這種便利性還是很棒。
當然真的要跟全幅比畫質還是跟手機比便攜都比不完,但相機是拿來拍攝而不是拿來比較的,只要機器本身特性適合你不就好了。
cpliu60
人家都講GF跟GR3 這種體積的機身跟鏡頭了, 你拿 ZF+40MM 出來講是多重多大台沒概念嗎 ? 要紙上談兵把 GR3 跟 ZF 左右比一下很難?會放在外套或褲子口袋的OM-1可能都嫌大台了
ironguy
我根本不會選擇OM1,所以也不會拿Zf跟OM1做比較。嚴肅的拍攝我用全幅機就好了,而m43的入門機輕巧易用剛好符合我生活需求,你覺得沒價值表示你不需要它罷了。
cpliu60 wrote:
但長焦這塊, 現階段 OM-1 + 150-400 F4.5 Pro 或是 OM-1 + 300 F4 Pro + 1.4X 這組合在拍飛羽跟生態類的題材, M43 在防震、輕便的優勢對比 FF, FF 離 "趕上" 絕對還有明顯的距離


FF成相圈大鏡頭小不了這是物理特性,但是高ISO這塊M43除了OM1其他還是被打趴,我最近就想我要買松下100-400二手還是買FF的100-400,松下100-400或是100-300我可以輕鬆拿到600或800的等效,但是對焦效能和ISO上就是輸給我的鳥RP,除非我花個6萬多去買G92,但是6萬多我可以買R62了而且高ISO還是輸R62,RF 100-400光圈很小,但是想到M43的ISO 1600掉很多細節,可用ISO=800,和我鳥RP可用ISO 3200甚至6400都還可以救甚至細節多一點,這兩點性能差異就把M43給KO了,所以總結來說,M43只剩下體積重量優勢,其他價格等等優勢都沒了

我常常在低光源下街拍,ISO的對比對我來說非常明顯,連用松下100-300拍飛機白天用300端快門都不能低於1/1000但是ISO飆到800,而且光圈還是全開5.6,用FF還可以用高ISO拚一下

你高ISO拉不上來那只能把對焦加強,不然除了重量和體積優勢還有啥可以和別人競爭的
acsd6850
沒錯,我也是有同樣的感覺
cpliu60
Whahaha214看你把R62 捧的 ... 他明顯的果凍效應不提了嗎?你要不要多看一下6萬多的M43"旗艦"的果凍效應vs.R62果凍效應 ? 那R62這麼好棒棒,你買了嗎?
acsd6850 wrote:
OM新旗艦機也出了,...(恕刪)


還有防塵、防滴特性....不過現在其他家也追上來了
可以耐低溫的話就不太確定算不算優勢
畢竟雪地或冰島之類的地方
其他陣營的單眼也沒說完全不能拍
以其片幅大小,在DC其實頗具優勢
acsd6850
會選的都是死忠 跑不掉的啦
Wahaha214 wrote:
FF成相圈大鏡頭小不了這是物理特性,但是高ISO這塊M43除了OM1其他還是被打趴,我最近就想我要買松下100-400二手還是買FF的100-400,松下100-400或是100-300我可以輕鬆拿到600或800的等效,但是對焦效能和ISO上就是輸給我的鳥RP,除非我花個6萬多去買G92,但是6萬多我可以買R62了而且高ISO還是輸R62,RF 100-400光圈很小,但是想到M43的ISO 1600掉很多細節,可用ISO=800,和我鳥RP可用ISO 3200甚至6400都還可以救甚至細節多一點,這兩點性能差異就把M43給KO了,所以總結來說,M43只剩下體積重量優勢,其他價格等等優勢都沒了

我常常在低光源下街拍,ISO的對比對我來說非常明顯,連用松下100-300拍飛機白天用300端快門都不能低於1/1000但是ISO飆到800,而且光圈還是全開5.6,用FF還可以用高ISO拚一下

你高ISO拉不上來那只能把對焦加強,不然除了重量和體積優勢還有啥可以和別人競爭的


先不管繼續亂槍打鳥勾稽拍攝題材跟器材選擇之間的大亂鬥, 單就最後一句 "除了重量和體積優勢還有啥可以和別人競爭的", 你知道以全世界這 5 年來的相機銷量趨勢, 多數人選擇功能越來越強的手機而棄入門甚至中階相機的原因是甚麼嗎 ?
flody
廠商同時出24和28所以24-70和28-70(或近似)就是不能比較的理由?[不知]你看同時買了24-70和28-70的消費者很多?結果不就是人的錢只有一份
flody
28-60/24-50是口袋用途鏡頭,自然也打到其他尺寸級的口袋機鏡,焦距是否有到哪裡根本不是這人群的選擇重點,你否定也改變不了市場就是這種競爭這個客觀事實
蠻意外大家熱烈討論的,M43版上應該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
看完大家覺得機身可能不優勢,但M43的鏡頭還是有一定的輕便優勢。
大家覺得FF鏡頭因為物理限制無法做的輕便,但這幾年FF也出很多餅乾鏡,已經再往輕量做突破。
舉例O家7-14 F2.8重量534g,而Sony FE 16-35mm F2.8 GM II 已經做到547g,當然焦段差2mm,但重點是重量已經差不多了誒,現在M43大概只剩下長焦可以拿來嘴別人,又會被回嘴但你高ISO不行啊。
mahoro1046
Wahaha214 um...其實我完全沒說要一次帶兩套系統出去, 只是行程是一早決定的, 帶甚麼系統純粹是當天的取捨
ironguy
長焦m43比ff輕便是物理,這是永遠不會逆轉的,只是當然這也不是否定全幅,就特性不同而已。
不是要戰這戰那,而是你能不能面對現實,你能不能老實面對現狀

你要說M43相對便宜,2.8變焦鏡比起CNS系統相對便宜很多,但是你希望有FF價格4萬等級的對焦能力,不好意思,M43沒有,要就是松下的6萬多G92或是O的6-7萬多OM1,沒有其他價位可以買了,所以優勢在哪? 面對現實吧

如果沒鏡頭包袱的人同價位會選甚麼市場已經展現的很明顯了,會去買富士或SONY APSC去了,富士XT5的KIT水貨6萬多

如果有一台M43機身賣不到3萬或是3萬然後對焦能力與CANON R8相當,那M43的2.8變焦鏡價格優勢就出來了,但是高ISO還是無解(除了O的OM1)

現在M43要小要看機身吧,松下G92那個和FF同等級大小的機身有體積優勢嗎? 到現在也只剩下鏡頭小,這也難怪,成像圈又不大當然可以做小,要小PENTAX的Q系列不是更小,CCTV的C MOUNT不也是很小(2/3吋)

我也不希望扛大又重的相機,又不是要練身體

目前M43只能在機身價格/對焦/高ISO取得更好的平衡才會有優勢,還有個優勢啦,二手鏡頭價格幾乎對半砍,LECA 100-400舊版公司貨新的最低36500,二手現在2萬就有,只是很稀少,因為買的人不多,拋的人心痛

我的M43機隊啦,我可不是沒用過,是自己有好多台一路用過來的心得



松下的錄影規格是給得不錯,如果沒錄影優勢真的要滑鐵盧了
acsd6850
Wahaha214 平反一下,嫌貨人才是買貨人,我用O家也常常噴OM阿,這很正常的
cpliu60
Wahaha214 你繞來繞去就是把你5年前的M43供神桌上然後說新M43機絲頭不符所需不想買,再拉之前噴你GH5人有問題,那現在這個版面上噴你的那些人用OM1,FF,ASPC是誰有問題?我快笑翻XD
acsd6850 wrote:
OM新旗艦機也出了,...(恕刪)


鏡頭體積我覺得很有優勢,至少出勤率比較高(對我這種年紀大的人而言)

機身價格我也覺得親民許多

當然其他家也有其他家的優勢
cpliu60
你不知道E-M1X跟OM-1並列M43旗艦機嗎?XD 很多E-M1X的用家噴OM-1沒質感,按鈕難按不是旗艦機嗎?再說某人不用旗艦機然後說這系統爛,是這個人邏輯有問題還是用旗艦機的人有問題啊 ?
acsd6850
E-M1X是2019的旗艦機(而且現在已停產),還不知道會不會出mark2呢?如果出的話應該會超級貴的吧
全幅的價格和重量下限確實一直在衝擊APSC和M43的上限
A7C(2) 20-70/28-200的組合重量才1KG,如果把2.8的定焦都考慮就更只有700g
這算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重量
價格上A7C已經壓到4萬,Z5和S5更只要3萬

相對APSC就是拿個A6700也嫌重了﹐基本上要到ZVE10加上sigma18-50/sony18-135,組合重量700g
要是A6700的組合800g以上就差別太少寧可用全幅了,價格太高當然也成問題

M43近年就是下限方面沒更新
最適合的機身已經是GX9這個老機器了
OM5的價格則明顯太高
flody
OM現在確實沒長眼
aliao
是嗎?有商人願意為堅持去犧牲?那還真要去支持一下!
kenkenss wrote:
鏡頭體積我覺得很有優勢,至少出勤率比較高(對我這種年紀大的人而言)

機身價格我也覺得親民許多

當然其他家也有其他家的優勢


我覺得那優勢是M4/3帶幾支鏡頭出去, 還可以比較輕鬆, 不然只計較畫質和人眼對焦, 一台R8+24-50或A7C+28-60 是更強的, 當然這輕便是犧牲了堅硬外殼, 手感, EVF, 繼航等很多東西的結果。
我去年12月時在新北投旅遊, 當時在下小雨, 我拿著E-M5 III + 12-45/4 在拍也不怕, 其他旅客都把相機收起來了。
當然防塵防滴的FF設備也可以一樣出來, 但大家價位不在同一層次。
我用M4/3, 就是圖個輕便快樂, 拿著35-100拍朋友婚禮很輕鬆, 拿著75-300走走停停拍鳥也開心, FF系統, 如果要用相同的焦距, 我要此多幾倍的錢(還有那體積), 不可以一邊吹噓FF最小機身怎樣怎樣, 又一邊無視如果同樣焦距的鏡頭要付多大代價。

機身價格, 初始價我覺得OM是定得太高了(謎之自信), 一點都不親民, 要等一段時間才比較合理, 例如2022年的OM5, 現在HKD6200可以買全新的平行進口, 而2020年的A7C, 就要HKD8300左右, 如果不介意那EVF, 那麼一機一鏡用A7C性價比真的很高, 但是玩攝影的朋友又有多少可以堅持只用一個鏡頭的? 當然我對OM5沒興趣, 至少要OM5 III才考慮換機。

FF用一支普通標準鏡的性價比已經可以贏所有APS-C和M4/3 (所以我用FF最長只到標準鏡), 但是一到略為優秀的變焦或長焦, 那真是重, 所以我比較建議雙修或三修, 就像家中的螺絲起子, 一樣需要不同尺寸一樣。
cpliu60
您前面講的是 "像素密度被追上其實M43的長焦優勢等同消失", 我提醒大溼的是M43長焦優勢不是只有像素密度,不會這個被追上就直接下結論叫 "M43長焦優勢等同消失",大溼的客觀怎麼變來變去啊 ?
flody
你大可以說一下,M43長焦到底有甚麼優勢哦,不是輕量化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