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zach wrote:
大大, 你好像沒有比...(恕刪)
你怎不說那些全都是APS鏡, 成像圈面積大約是4/3的2倍(註: 除了sensor面積外, 還有sensor 3:2 vs 4:3的差別), 但體積重量只有不到1.5倍?
甚至還有一支是FF鏡勒

話說回來, olympus standard grade鏡頭的邊緣失光跟其他家APS鏡是差不多的
http://www.cameralabs.com/reviews/OlympusE400/page4g.shtml
重量的問題, 麻煩樓上去拿拿sigma與olympus, 看看做工的差異再來說重量差一倍也不遲

只要用料差一點, 塑料多一點, 重量像tamron那隻355g, 甚至要down grade到300g以下也不是不行啊
使用telecentric技術的鏡片, 以相同片幅來比較。確實鏡頭會作得比較大。
但是因為4/3片幅小的關係,這在4/3系統相對上比較不明顯, 雖然也會有影響。
如果FF要用telecentric技術, 以小川治男的說法鏡面就要做大四倍,相當驚人。
以Oly的標準鏡頭來說, 雖然使用telecentric技術, 可是大小、重量上並不會因此比較大和重, 甚至還平均上比較小和輕一些。也或許因為使用telecentric技術, Oly的標準鏡, 一般認為平均素質, 比其他系統低階鏡頭好一些。
Meridian似乎一直有個想法, 4/3唯一的優勢就是小, 我卻認為就望遠來說, 4/3鏡頭確實有小巧的優勢, 但是4/3的真正優勢是, 鏡頭和4/3片幅的搭配表現. 平均來說, IQ有優勢。
標準鏡頭上面談過了,
Oly的超高階鏡頭和別家銀線鏡的表現比較, 大概差不多。
但是就高階鏡頭來說, Oly11-22, 50mm, 12-60, 50-200的IQ, contrast和銳利度, 還是比相同等級的其他家鏡頭有優勢。
Oly有很多缺點, 高iso是缺點, 沒有足夠的prime群是缺點。這些都必須要承認。
但是如果不在意這些缺點, 其實就鏡頭來說, 如果不想上超級高階或者銀線鏡頭, 我認為Oly的標準鏡和高階鏡搭配4/3片幅, IQ(MTF, 顏色, tone rendering), contrast和銳利度上有優勢。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