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無直射入光畫值較優的實證?

akihindo wrote:
還有關於"4/3吋就是4/3系統的FF"這個說法,想看看官方是否有正式這樣的聲明
因為我知前看舊資料,有看到4/3系統"使用FULL FRAME TRANSFER技術"的說明
不知道是否是在那個地方開始產生"FF"的誤會的?
而且那個FFT技術好像是KODAK那塊CCD才有的?
希望4/3系統的前輩可以替小的解惑一下...(恕刪)


不能說是誤會,而是美麗的誤會,

人家4/3一開始說的ff就是指FULL FRAME TRANSFER技術,
但一堆人看到FF兩個簡寫字就全幅全幅的叫,沒不管這是什麼意思,就這樣被傳了下來,

當時的確,kodak的embaded interline技術可以稱之為FFT,
不過今年sony也推出號稱受光面績加大的技術,所以這項"全受光"的技術也不再是特色了,

那到底O家還存在什麼優勢呢?

meridian wrote:

重量的問題, 麻煩樓上去拿拿sigma與olympus, 看看做工的差異再來說重量差一倍也不遲
只要用料差一點, 塑料多一點, 重量像tamron那隻355g, 甚至要down grade到300g以下也不是不行啊

可不可以請你說明一下,什麼叫做用料差?
以前在學校上材料科學概論這門基礎課時,老師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講到,材料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只有選用適不適當的問題
我不知道olympus在standard grade的鏡頭用了多少塑料,我只知道這個層級的鏡頭確實達到了輕量化以及保有入門鏡頭該有的光學水準,這樣的鏡頭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如果你覺得olympus在這個等級鏡頭用料差,那麼用鑽石當鏡片,鏡頭框金包銀,你覺得如何?沒意義吧.
就算真的用了很多塑料那用如何?要知道,一般人眼中認為廉價的壓克力,在二次大戰時是用來做為戰鬥機的透明罩,更合況,塑膠並不完全等於廉價,目前光學級高分子的技術大都掌握在日本等國外大公司的手上,價格也不便宜,不是你用嘴巴說說這麼簡單
又開始了 .... 每月一戰

話說來去別家開一個「請問有無除塵機制有效的實證 ?」
好像也很有趣 ~
ASRAAM wrote:
FF與否是看對於Fu...(恕刪)

非常有趣的定義....聽您這麼一說....除了把像場不足的鏡頭裝上太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前面這種情況以外
任何"正確搭配"的系統都是FF囉,APS-C配APS-C鏡,只要使用者開心,也可以稱為FF....
那麼把135mm專用鏡頭裝上APS-C,像場大於感光範圍,不是更好,那麼這種破表FRAME應該稱為?
akihindo wrote:
那麼這種破表FRAME應該稱為?......(恕刪)


應該稱為........沒意義吧!!!!!

科科科

akihindo wrote:
非常有趣的定義....聽您這麼一說....除了把像場不足的鏡頭裝上太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前面這種情況以外
任何"正確搭配"的系統都是FF囉,APS-C配APS-C鏡,只要使用者開心,也可以稱為FF....
那麼把135mm專用鏡頭裝上APS-C,像場大於感光範圍,不是更好,那麼這種破表FRAME應該稱為?


有另外一種講法是說 Full Size

135 鏡頭裝到 APS-C 就稱為 under size (感光元件小於感光面積)
反過來就稱為 over size

至於 Full frame 是否跟 Full size 相同定義
就眾說紛紜了


不過這篇好像是討論直射光的
我想多看點這種討論
uczach wrote:
丟出一行沒附理由的批評, 不是引戰文是什麼?

指出對方是引戰文就是對自己品牌缺乏了解, 沒自信? 這個推論...嘆氣

你可以去看一下dpreview的forum, 引戰文一出現(trolling), 看有多少人會出來點出這是引戰文... 這些人都對自己品牌缺乏了解, 沒自信? 鬱卒

最常指出對方是引戰文的, 你可以去看dpreview 4/3論壇的Bootstrap , 他對4/3品牌缺乏了解, 對自己沒自信?


樓主寫得是
wrote:
Olympus標榜「直射入光」的光學設計,據說這樣會有比較好的邊緣畫值。但是我在網路上找了好久,都沒有看到實際的比較或是實驗的結果。請問版上各位「直射入光」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

這怎麼會是沒由來的批評???

樓主的問題我就在Olympus研討會上問過日本原廠的人,也沒有哪次有得到具體的答案,有人說不具體的「做給你看」是因為不想攻擊競爭對手,那是日本人的民族性.......這點我是不太瞭解

但是既然日本原廠沒有能力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充分有效」呈現出4/3系統的光線垂直入射所造成的畫質優勢
那4/3使用者又有沒有人可以幫原廠做出來呢?

廢話不用多說,如果你也認為4/3系統的垂直入射只是一個噱頭,那你也可以講出來,這也不是什麼多嚴重的事,你不會第二天走在街上就被砰砰掉了

如果你相信垂直入射是真有畫質優勢,但是你無法表先出來,那也沒什麼關係,只是也不用去講什麼樓主是戰文,戰文就不用鳥了,都講這種話,會讓人懷疑4/3的使用者群是不是思想跟Olympus原廠一樣封閉,反正原廠說的都是真理,不用去探究,只管信就對了。。。

如果你相信,你也能證明,那不是更簡單,直接貼圖給大家體會一下,這樣你不是更可以義正辭嚴地指正,叫樓主閉嘴了嗎?

Walt Yu wrote:
樓主寫得是這怎麼會是...(恕刪)


Walt Yu大大

我了解你的問題在哪裡了
你看錯了我的回應
我不是在回應開欄者, 我是在回應mono5210, 你沒看到我quote他的文章在下面嗎?
開欄者的問題當然有意義, 我很有興趣討論, 也討論了...

Olympus E1, Leica M6, D Summilux 25mm, Summicron 50mm, FL36, Vivitar 285HV*2
Walt Yu wrote:
樓主的問題我就在Olympus研討會上問過日本原廠的人,也沒有哪次有得到具體的答案,有人說不具體的「做給你看」是因為不想攻擊競爭對手,那是日本人的民族性.......這點我是不太瞭解

但是既然日本原廠沒有能力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充分有效」呈現出4/3系統的光線垂直入射所造成的畫質優勢
那4/3使用者又有沒有人可以幫原廠做出來呢?

廢話不用多說,如果你也認為4/3系統的垂直入射只是一個噱頭,那你也可以講出來,這也不是什麼多嚴重的事,你不會第二天走在街上就被砰砰掉了

如果你相信垂直入射是真有畫質優勢,但是你無法表先出來,那也沒什麼關係,只是也不用去講什麼樓主是戰文,戰文就不用鳥了,都講這種話,會讓人懷疑4/3的使用者群是不是思想跟Olympus原廠一樣封閉,反正原廠說的都是真理,不用去探究,只管信就對了。。。

如果你相信,你也能證明,那不是更簡單,直接貼圖給大家體會一下,這樣你不是更可以義正辭嚴地指正,叫樓主閉嘴了嗎?


廢話一堆哩!!!!指著別人對品牌步了解?!?!?你是又拿出多少東西來了????
就算原諒你沒料~~!!!!第二篇回應裡面就已經有原廠投影片PK範例比較了~~!!!!!簡單明聊又充分有效~~!!卻有人是連眼睛都不會用來看????
整串就你一個~不就事論事~~!!!!是直接衝著別人開幹~~~
akihindo wrote:
非常有趣的定義....聽您這麼一說....除了把像場不足的鏡頭裝上太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前面這種情況以外
任何"正確搭配"的系統都是FF囉,APS-C配APS-C鏡,只要使用者開心,也可以稱為FF....
那麼把135mm專用鏡頭裝上APS-C,像場大於感光範圍,不是更好,那麼這種破表FRAME應該稱為?

事實上我認為他的論點完全正確
不然為何只有135這個片幅可以稱FF,120跟更大的片幅為何不能稱FF?
片幅大小不同導致先天特性不同,但我想這不能代表哪一種片幅絕對好或者絕對差,片幅不同的畫質差異固然可比,但憑什麼135 DSLR「就是王道」?才配稱FF?
您說是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