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你不可以就這樣棄4/3於不顧啊!

看來EM5還可以撐好幾年!
想直攻專業領域可以買EM1
不想花太多錢可以買平價OM
體積與畫質兼顧就EM5&EP5
這種平衡的方式還不錯!
就等發表了

--------------------分隔線---------------------
雖然個人還是會期待會不會有E-7這台終結者機身出現…

MarkSeven wrote:
先說明

俺是4/3...(恕刪)


時代在變,我一開始就押M4/3所以不痛,你是老手了,用M4/3沒差啦! 無損於你的攝影品質
is1128 wrote:
我怎麼覺得是你更換鏡頭的方式錯誤
說明書明明就告訴你,CMOS 朝下更換鏡頭
你為什麼會朝上更換呢?


實務上鏡頭卸掉之後,重心就偏机背那邊,開口自然朝上(這時你一手撐傘、一手換鏡頭,沒有手去扶机身)

灰三郎 wrote:
時代在變,我一開始就...(恕刪)


我也曾經壓過M4/3,就在E-P1剛出來的時後



真的不習慣那種接近隨身DC的手感啊....
lowlence wrote:
我覺得機身這個大小就算手比較大的人,握感都足夠了


先聲明,我是非常喜愛EM1外型的,因為真的想買,所以認真研究.

在第一篇EM1外型討論大樓我講過,EM1的手把還是有E1相同問題,礙於不會截影片的圖一直無法解釋,現有圖了正好借用下:


1~3箭頭所指全部沒有蒙皮、1處相當狹窄,2處為平滑轉角、3處完全沒有止滑處理;光憑正面那個和E520差不多大小的手把要"刁"起整組14-35+外閃+底座來做職業活動記錄/婚攝,右手大拇指關節過勞拉傷應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D700比EM1的1位置那道稜線厚2倍以上都有這個問題,到D800改了手把外型(3度空間的修改,4的位置凸出,增加"掛住"的力道)才改善了一些.
jenhoxen wrote:



先聲明,我是非常喜愛EM1外型的,因為真的想買,所以認真研究.

在第一篇EM1外型討論大樓我講過,EM1的手把還是有E1相同問題,礙於不會截影片的圖一直無法解釋,現有圖了正好借用下:


1~3箭頭所指全部沒有蒙皮、1處相當狹窄,2處為平滑轉角、3處完全沒有止滑處理;光憑正面那個和E520差不多大小的手把要"刁"起整組14-35+外閃+底座來做職業活動記錄/婚攝,右手大拇指關節過勞拉傷應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D700比EM1的1位置那道稜線厚2倍以上都有這個問題,到D800改了手把外型(3度空間的修改,4的位置凸出,增加"掛住"的力道)才改善了一些....(恕刪)


XD 您說的我都了解了,
我會買一台回來開箱的,
使用者體驗還是比較重要,
好與不好一試便知囉!

等我開箱吧〜


lowlence wrote:
等我開箱吧〜


一言為定
ACON99 wrote:
講清楚一點
這樣還是沒法解決你那個圖示:大角度入射光修正角會比直射光修正角小的可能

放大十倍給你看,滿意了嗎?



ACON99 wrote:
我所知的NEX7 + range finder 廣角鏡會紅移就是沒微透鏡

沒有微透鏡,要怎麼讓紅光進得去而藍光進不去?
可以請你用光學跟我解釋嗎?

ACON99 wrote:
我所知的NEX7 + range finder 廣角鏡會紅移就是沒微透鏡



底下是SONY資深用戶所說的:

airsama wrote:
每一片感光元件的像素上都會有微透鏡,NEX7 單純只是像素密度比以往機種高,微透鏡需要新設計而已。

jenhoxen wrote:
先聲明,我是非常喜愛...(恕刪)

J大,
個人覺得,姆指伸直,四指彎曲,抓握相機,以四指的第一個關節彎曲的話,只能握很小的東西,所以往外運用第二與第三關節彎曲來抓握.而第二關節的活動角度又比第三節關節大,所以舒適的握持形狀就會類似E-M1的這種銳角三角形然後將銳角導大圓角的斷面.這樣長時間握持提著相機比較不容易產生疲勞.

您想要的那種Nikon式的設計,只能在Nikon機身上去找,OLYMPUS機身上就不用想了,我打包票您一定會用不慣!抱怨...

沒有4/3鏡在手,真的不需要為了E-M1再去弄一管14-35mm F2,對焦雖然改善很多,但也絕不會是您習慣的D3/D4等級的那種.E-M1真要發揮,大概還是用M4/3鏡頭比較務實啦!

小弟一堆SHG在手,對E-M1當然喜出望外,但是沒有SHG包袱的人,買OLYMPUS M.ZD PRO好像比較合邏輯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