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旅行這件事關於旅行這件事情,或者其實應該這麼說「關於在旅行選擇鏡頭」這件事情。我相信你或許會有兩個問題想問:「我應該怎麼搭配這隻M.ZD 12-50mm鏡頭?」、「我該不該替換掉我手上的某某鏡頭呢?」一件一件事情來解決,先從怎麼旅行搭配起鏡頭來看。說實在的,M.ZD 12-50mm的焦段涵蓋等效的24-100mm這樣的焦段,又具備相當不錯的微距能力,唯一可能帶給旅行比較大的困擾就是越往望遠的地方光圈越小而已。這樣的情況下,我或許會在等效35-50之間挑一支輕便的大光圈鏡頭來選擇,這其實是考量到這隻鏡頭在廣角12mm端與望遠50mm端畫質都不錯,但中間部分稍微有下滑的趨勢。等效35-50這樣的焦段其實是很適合在室內,或者拍攝一些比較集中視感的照片,像是人像照片或者旅行中的小物。那麼,也延伸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添購這樣大光圈的鏡頭?這倒也未必,有些人特別重視廣角端的畫質,那直接帶隻M.ZD 12mm也無妨,有些人偏好望遠部分的大光圈壓縮感,那帶個M.ZD 45mm也很不錯,這端看個人喜好的拍攝狀況。所謂「可交換鏡頭數位相機」,即便是需要在體積的考量之下,沒辦法每支變焦鏡都做到恆定光圈F2.8,那正巧可以發揮「交換鏡頭」的魅力。以習慣的鏡頭輔助M.ZD 12-50mm,那樣擷取便利跟畫質的交換點,是在好不過的了。先前的文章有人問到,是不是應該拿M.ZD 12-50mm替換掉原有的12mm,除了焦段使用跟體積以外,我們或許也可以嘗試著以理性的角度去評估。這是韓國網站SLR Club對M.ZD 12-50mm的測試報告、這是M.ZD 12mm的測試報告、這是M.ZD 45mm的測試報告雖然是看不懂韓文,但其實這個網站的測試資料整理的非常完善,在下面一點點有個ISO12333的測試,這是關於解像力的測試。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M.ZD 12-50mm的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但畢竟是便利取向的鏡頭,還是稍微落後一點點。單就畫質的絕對值,甚至納入體積的大小,都還是M.ZD的定焦鏡勝出,可是便利性卻大打折扣,如何選擇跟取捨,就是我們常常面臨的大問題。有些人對於旅行選購鏡頭的定義是要包山包海,什麼都拍的到為主,所以有了14-150mm這樣的鏡頭。有些人則專注在自己的範圍內,所以有了14-42mm與12-50mm這樣的鏡頭。而有些人捨棄了便利性,專注在自己喜愛的題材內,帶的是全套的定焦鏡。這些都沒什麼不可以,也絕對是旅行時候都可以做的到的方式。只是對我來說,旅行這件事情給我的是更多的體驗,所以我選擇了放棄一些望遠的畫面,專注在常用的範圍內(28-85或者24-100)。然後,搭配一顆我喜歡的有特色的定焦鏡頭,不管是M.ZD也好,或者是比我年紀大兩倍的電影鏡,甚至是趣味的Holga for m43也好。對於旅行選擇這件事情,我選擇利用可交換鏡頭這件可以變化的事情,想辦法把便利、畫質、個性全部融合在一起。在旅行選擇鏡頭這件事情,不該是苦惱自己旅行的一件事情,反倒是思索自己想要怎麼樣的旅行,最後得出的結果。旅行途中很多變,選擇當然也絕對沒有標準答案。對吧?本文網址延伸閱讀:這回文章全部的原圖,都放在這裡了,有需要的人請自行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