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12-35mm 在GF1跟EM5的邊角表現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什麼叫做紫邊是數位攝影的產物?
「M4/3的架構其實不差,只是你要給它一個好的光學」
(這句話,“M4/3”可以套用到其他任何數位機身品牌規格)

我知道一些用心製作的遠古鏡頭
轉接到M4/3上,大光全下也不會有紫邊

名貴的就不提了
就比較平價的OM系列來說好了
OM50mm/f1.8,最大光圈就不會有紫邊,且有一定的銳利感

還有就是有些歐洲來的
硬底子就是扎實,最大光圈就能用了...
要清晰有清晰、要飽和有飽和、要立體感有立體感

這樣的水準會很貴?不好意思比AF新鏡都還便宜

當然啦,拿老MF打新AF算是橘子比蘋果
但跳回來說,紫邊是數位攝影的產物?我不太認同
最起碼,我認為不是機身的問題

那顆O家的M4/2旗艦鏡,居然也有紫邊,我真的滿訝異的......(恕刪)


鏡頭光學素質有關系,但是數位攝影催生的高畫素小底也是紫邊形成的元兇之一。不敢說膠片機一定沒紫邊,只是很少人會把膠片放大到30吋以上來查看。但是數位的方便,讓人動輒100%原圖查看,紫邊就很容易顯現。

至於遠古鏡頭,你也只會說“有些”素質較好,特別是50這種標準定焦,各家的結構都相對簡單,而遠古鏡頭沒有AF,結構還可以再簡單些,所以造成的光學問題也會少些。

至於歐洲產品,LEICA M9搭35/1.4或者50/1.4一樣有紫邊。

所以lightroom把紫邊修復作為一項基礎功能放在4.0以上的版本中,也說明紫邊已經是一種很尋常的現象了。

你也可以說就是現在的廠商都批量化生產不再精益求精了,但這就是現實,跟原廠副廠無關。

而又由於紫邊也有機身或者說感光原件的原因,所以素質再高的鏡頭,也不敢保證一定無紫邊,所以現在的廠商,更多的會採取機身數位修正這種相對低成本的除紫邊方案,而去代替通過鏡頭光學改造消除紫邊。這樣也能讓廠商在鏡頭端更關註鏡頭成像素質。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名貴的就不提了就比較平價的OM系列來說好了OM50mm/f1.8,最大光圈就不會有紫邊,且有一定的銳利感...(恕刪)

OM50mm/f1.8 ??
沒試過不便評論。
不過你怎麼知道他接上更大片幅時,
不會有色散!?
色散確實有一部分成因來自於數位感光原件的特性
也因此,底片時代的鏡頭大多在這方面的表現都比數位鏡頭要來得更差
即使數位鏡頭大多也已經表現不好了

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哪顆底片大光圈鏡色散很低的
OM 50/1.8我個人也沒有經驗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名貴的就不提了
就比較平價的OM系列來說好了
OM50mm/f1.8,最大光圈就不會有紫邊,且有一定的銳利感...(恕刪)


若我找的OM 50mm/f1.8與您所說的是同一顆鏡頭的話,
那您也得失望了

這張是拍出神鶴的mzd 75mm f1.8的色散測試


這是om 50mm f1.8的情形

ryu0215 wrote:
若我找的OM 50m...(恕刪)


不要只依賴數據,這樣你會錯過很多東西的...
當代鏡頭相當著重MTF,或者說消費者過於信靠MTF
但是數據漂亮表現卻過於生硬的狀況也不是沒有

很多事情是你當下去體驗,一定能感受到些東西
光看數據比高低,那永遠就只能停留在討論數據了

老光學,最大光圈即可用的確實也不多
有的要縮一格,有的要縮到兩三格,才會讓色散降低、整體畫質趨向扎實
這也是我不會去追求特大光圈的原因

好比我同時有OM50/1.8與OM80/1.4
後者是前者的兩倍價以上
單論轉接,很令我訝異的是
1.8的版本,最大光圈即是工作值
1.4的版本,最大光圈影像是鬆散+紫邊
要縮到F2以上才會區於扎實、消除紫邊
所以整體上來看,有時候不要太過度迷信大光圈鏡頭

但傳統機身上,1.4與1.8的差別意義
我可以提出兩點~

1.更大的光圈,可以增加觀景窗的明亮度
低光源下,沒有大光圈鏡頭,取景與對焦會較吃力
好比換上F3.5的鏡頭,觀景窗就暗了不少

2.更大光圈鏡頭,可以換取更快的快門速度
這對於底片一般最高只有ISO400的傳統領域
多一格光圈所換取到的快門速度
往往就是“拍的起來與拍不起來”的直接差異

但以上這兩點,皆與畫質無關...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不要只依賴數據,這樣...(恕刪)


關於大光圈下的紫邊其實我也一直有著疑問
多數測試網站都認為其成因是控制不良的側向色散 (lateral CA)
但我們知道側向色散不見得是在大光圈時最明顯 (且通常正好相反)
這就和實拍經驗互相牴觸

Diglloyd近來的文章認為大光圈紫邊的主因應該是Primary longitudinal CA
我不確定這是否正確,但至少這和實拍經驗較吻合 (縮光圈後逐漸改善)
也比較能說明有些大光圈鏡頭的側向色散雖然控制良好
但大光圈下紫邊仍然相當明顯

目前就我看過的測試數據都是針對側向色散
或許是軸向色散還無法量化

以上是我個人推論,歡迎大家討論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不要只依賴數據,這樣...(恕刪)


沒有人說MTF、CA等單一測試結果即等於鏡頭的整體表現。
另不需要過度神化老鏡..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什麼叫做紫邊是數位攝影的產物?
「M4/3的架構其實不差,只是你要給它一個好的光學」
(這句話,“M4/3”可以套用到其他任何數位機身品牌規格)

我知道一些用心製作的遠古鏡頭
轉接到M4/3上,大光全下也不會有紫邊

名貴的就不提了
就比較平價的OM系列來說好了
OM50mm/f1.8,最大光圈就不會有紫邊,且有一定的銳利感...(恕刪)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1.4的版本,最大光圈影像是鬆散+紫邊


造你之前的說法, 這顆有紫邊的就是廉價爛鏡,

ryu0215 wrote:
但傳統機身上,1.4與1.8的差別意義
我可以提出兩點~

1.更大的光圈,可以增加觀景窗的明亮度


如果你說1.4 和3.5之間的觀景窗明亮度有差那還蠻明顯的
但1.4和1.8之間的差別其實很小, 不會有影響

另外事實證明即使所謂鏡皇或高價鏡頭, 還是有紫邊問題存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