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什麼叫做紫邊是數位攝影的產物?
「M4/3的架構其實不差,只是你要給它一個好的光學」
(這句話,“M4/3”可以套用到其他任何數位機身品牌規格)
我知道一些用心製作的遠古鏡頭
轉接到M4/3上,大光全下也不會有紫邊
名貴的就不提了
就比較平價的OM系列來說好了
OM50mm/f1.8,最大光圈就不會有紫邊,且有一定的銳利感
還有就是有些歐洲來的
硬底子就是扎實,最大光圈就能用了...
要清晰有清晰、要飽和有飽和、要立體感有立體感
這樣的水準會很貴?不好意思比AF新鏡都還便宜
當然啦,拿老MF打新AF算是橘子比蘋果
但跳回來說,紫邊是數位攝影的產物?我不太認同
最起碼,我認為不是機身的問題
那顆O家的M4/2旗艦鏡,居然也有紫邊,我真的滿訝異的......(恕刪)
鏡頭光學素質有關系,但是數位攝影催生的高畫素小底也是紫邊形成的元兇之一。不敢說膠片機一定沒紫邊,只是很少人會把膠片放大到30吋以上來查看。但是數位的方便,讓人動輒100%原圖查看,紫邊就很容易顯現。
至於遠古鏡頭,你也只會說“有些”素質較好,特別是50這種標準定焦,各家的結構都相對簡單,而遠古鏡頭沒有AF,結構還可以再簡單些,所以造成的光學問題也會少些。
至於歐洲產品,LEICA M9搭35/1.4或者50/1.4一樣有紫邊。
所以lightroom把紫邊修復作為一項基礎功能放在4.0以上的版本中,也說明紫邊已經是一種很尋常的現象了。
你也可以說就是現在的廠商都批量化生產不再精益求精了,但這就是現實,跟原廠副廠無關。
而又由於紫邊也有機身或者說感光原件的原因,所以素質再高的鏡頭,也不敢保證一定無紫邊,所以現在的廠商,更多的會採取機身數位修正這種相對低成本的除紫邊方案,而去代替通過鏡頭光學改造消除紫邊。這樣也能讓廠商在鏡頭端更關註鏡頭成像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