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Walther wrote:
所謂Jpeg直出,...(恕刪)
在這個已經相當成熟的數位化時代,個人認為比較身機發色根本就意義不大了
各家廠商對於色彩還原的調教功力都已經漸趨成熟
不信把各廠牌現役機種搭配等級差不多的鏡頭
使用同樣焦段、光圈、快門、裁切後的照片
能分別出來的用戶絕對不超過5%
特別是不被歸類為"專業機種"的微單,為了要做出市場區隔
往往會加入許多"專業機種"反而沒有的功能如"濾鏡"或"藝術模式"
就以往老派思維,只要是機身輸出的JPG就可以定義為"機身直出"
那套用一堆濾鏡後的照片也依然該視為機身直出了
但這些老派人士真的這麼認為嗎?
不,這時候他們肯定又會推出另外一套說法
強調不能調色、不能機身拉曲線、更不能套濾鏡才叫直出
但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只是反過來在打自己的臉而已
今天用戶花了4、5萬買一台相機,大師們卻要求人家只能用預設模式來拍,不然就算作弊
等人家改用預設模式來拍,拍的比大師爛的時候,又反過來嫌人家技術差
最好來上一上大師的課,就能功力大增...
話都給你們說就好了

另外前面個人也有提過,數位時代,比較機身性能,看RAW才有意義
因為發色早已不重要,內行人買相機看的是畫質、寬容度、細節和噪訊比
什麼網路流量撐不住RAW,根本只是藉口
另外要看發色,用PS或LR來統一輸出,反而更可靠
因為大家的PS和LR都是一模一樣的
不會因為機身設定或參數上的區別,也不會因為各家原廠編輯軟體特性不同而有差異
稍微有點邏輯的人,就知道做實驗時,首先就是要消除所有不確定因素,並盡可能統一實驗標準
機身直出這種東西,本身就是個超級大大大變數
以O機來說,光是色彩模式就十幾種,每一種還可以細微調整彩度、對比、銳利度和灰階
再來還可以調整曲線,這些完了還有ART模式的20幾種濾鏡
真的要玩,一台O機就就可以配出幾千幾萬種不同變化
會強調評測要看機身直出JPG的人,根本就缺乏對相機的了解
發色這種東西,說穿了不過就是廠商和業配拿來呼弄人的玩意罷了
稍微懂後製的人就會了解發色的重要性遠遠小於畫質、動態範圍、甚至噪訊比這當中任何一樣
不過這些道理懂的人就懂,不懂的再過10年還是繼續跟你盧發色就是了...XDD
我來分的話就得看後製的結果是「加強」還是「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