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幅來勢洶洶,M43 用者備受沖擊,來,互相支持一下

最近FF市場真的是動作頻頻,尤其是無反FF的推出又開始讓很多人在意M4/3家族會不會推出FF系統
但是我真的覺得FF的無反並不會衝擊到M4/3,因為M4/3畢竟已經推出這麼長的時間了
4/3片幅先天的優、缺點,當你在選擇跳進來的時候大多很清楚,會選M4/3就是在意優點

至於FF的無反推出,就跟當年O家從4/3系統轉至M4/3系統是一樣的道理
EVF的進步漸漸的可以取代OVF,雖然OVF還是有它先天上的優勢
不過不可否認EVF也有OVF所做不到的優點,所以當使用EVF之後,反光鏡構造就可以捨棄
拿掉了反光鏡最直接的優勢就是體積的縮小,不管是機身或是同焦段與規格的鏡頭
還有就是少了反光鏡之後,可以大幅提升整體拍攝時的處理速度與節奏
但是這一且都是「相對於單反系統」,跟M4/3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個人的感覺是,FF無反系統的推出,除了是廠商對於EVF的信賴度提身之外
另一個就是想滿足單反使用者離不開FF規格的優點,卻又希望可以如M4/3一樣的體積優勢
也可以說,C與N家FF無反的推出,最直接衝擊的是S家的A7系列吧

至於如果要還是要拿FF無反與M4/3來比較
確實FF無反的機身是可以做到如同M4/3的PEN或是GF系列一樣大小
還記得當初S家不也推出一系列NEX相機,當時就是號稱可以跟M4/3一樣輕巧
問題是機身輕巧了,鏡頭呢?搭配KIT鏡確實很輕巧,可是一旦換上高階鏡頭
就完全不能跟M4/3相比,而且還有著很致命頭重腳輕的配重問題
這都是讓NEX在輕巧佔不到太大便宜的主因

同樣的清況回到現在的FF無反上,光學是物理現象,所以多大的片幅就是要配多大的鏡頭
就算今天拿掉反光鏡,拉近了鏡頭與感光元件的距離,讓鏡頭縮小了一點
可是拿同樣等效焦段與規格的FF無反鏡頭與M4/3鏡頭相比,我想高下立現

再者,假設OLYMPUS真的要推出FF片幅相機的話,有多少人會從C、N、S跳槽過來?
我相信不會太多,畢竟在全片幅這塊,O家的競爭力真的太弱了
否則當初E-1就不會走4/3片幅,O家就是要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市場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現在讓人津津樂道的五軸防手震,如果放上FF片幅效果還會這麼好嗎?
畢竟這個系統是針對4/3片幅下去設計的,FF的尺寸與重量都大很多,在位移的動能也相對的大
所以當要處理反向位移上,勢必要用更大的動能去抵銷
這樣還有辦法做出像E-M1 MKⅡ這樣5.5級的機身防手震嗎?

如果要作出這樣的效果,伺服馬達的規格可能也要加大,耗電、反應速度、體積、發熱等等
是不是都會影響到機身的設計與體積,牽一髮動全身,結果體積跟其他家相比又比較大
價格還比較貴,這樣還是沒有競爭力啊

因此,FF無反的推出,吸引到的會是離不開FF尺寸,卻希望可以輕一點的使用者
還有對於FF念念不忘,但是為了便攜只好跑來M4/3系統的使用者
對於像我一樣一開始就直接選擇M4/3的人來說,FF無反的推出並不會吸引我
畢竟還是那一句「帶的出門的相機,才是好相機」,規格再好,不願意帶出去拍照,都是枉然
這才是讓我一直都待在M4/3的最主要原因,所以4/3片幅就是我的FF
不是要打槍樓上
當年O家開發43規格
是因為全幅數位單眼幾乎全日本都沒法製造
不然連鏡頭都不用換 各家大廠都樂得輕鬆
一開始SONY推廣小數位相機普及化
全部的造型規格都全新設計
很多奇奇怪怪翻轉鏡頭 圓形機身 卡片機身
但是遇到CN兩家力推專業用機種就是要跟以前單眼系統一樣
結果高階市場就被吃走了XDD
當年43系統片幅只有FF 1/4大小
對於研發半導體製造剛好相對輕鬆
達成小廠也有辦法製造
但是
現在看來FF全幅是半導體製造主流XDD

不要難過 我光是E1就四台XDD......
銀★Club wrote:
傳說中的黑科技“像素...(恕刪)

43那片是黑白色感光原件!
工業用?
我不是專業人士
如果交換鏡頭 Canon EF 600mm f/4L體積與售價能跟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看齊
那我就衝全片幅了
很明顯m4/3高階機身cp值是已經被a73打到不省人事。
雖然m4/3仍然有鏡頭優勢,而我想入一台最新m4/3旗艦取代原e-m1一代。
但全幅的進步幅度不管是規格及價格已經遠大於m4/3旗艦。
我現在已經很難再次入手了,除非跳水撿便宜了。(我看到p機g9水貨4萬可以買嗎)
smithson wrote:
很明顯m4/3高階...(恕刪)


M43 的優勢愈來愈倚重鏡頭
機身的優勢近乎零,尤其P家
M43鏡頭因爲只覆蓋細sensor, 可以又鋭又細又便宜,這是物理原理,除了上帝插手,全幅是輸定了
eggwah123 wrote:



M43 的優勢...(恕刪)

嗯,現在我雖然不會入手高階,但是會考慮入手中低階機,這是目前的優勢了!
最近雖然NIKON也出了MILC的相機,看起來也是聲勢大好
不過我相信這對M4/3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就算將來M4/3有所衰退,它應該會是輸給手機
而不是SONY、NIKON或是未來的CANON。

由於物理的限制,這些全幅機對我來說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鏡頭太大顆。
以原廠的35 F1.4來比的話SONY 630克、CANON 760克、NIKON 600克,就算機身輕個200克
整體搭起來也不能稱為輕便。

早在SONY推出全幅時我真的很有興趣,看是看到鏡頭的樣子之後,火就熄了。
轉向SONY 對我來說比較像是CANON DSLR的用戶轉到NIKON的 DSLR那樣,
一樣是以畫質要求為主要訴求,而不是輕便。

M4/3目前是站在一個很平衡的位置。
除了1.2戰隊外,其它鏡頭大都平易近人。
即使是恆定2.8的三顆變焦,不論是購買或攜帶,都不至於造成很大的困難。
畫質也明顯落在手機和全片幅之間,
算是走出自己獨特的市場。

看好M4/3在相機界的市場,但不一定看好整個相機的市場
http://tw.myblog.yahoo.com/zaizai_chen
M43: GX7機身(402克)+Panasonic LEICA DG 8-18mm (315克)= 717克
個人應該不想再拿更重的組合了!

全幅:5D3(950克)+Canon EF 16-35mm f/2.8L III USM(790克)=1740克

1740克/717克= 243%
不是做攝影這行的, 願意拿約2.4倍重量的, 應該沒這麼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