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O家版提過多少次自己想出清O家器材的事情。但時至今日,E-30仍舊很奇怪的躺在我去年增添的防潮箱。然後鏡頭也莫名的多出兩顆,閃燈也蹦了出來。去年是覺得,一旦有了好一點的鏡頭,我就比較願意用E-30,而不會是更依賴微單眼。但實情是:用了好鏡頭、好閃燈,自己卻更加不願意用E-30。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PO文反覆唱頌自己想出清器材~隨之而來的,是自己越來越摸不清楚自己與攝影間的定位。於是我轉而覺得,自己像是在拍照,而不是攝影。攝影有種投射想法的意義價值。但反觀回圖來看,我卻不覺得自己當下有任何意念在其中。『啊,好漂亮,構圖不錯。』這是我最常有的念頭。縱使是近期我拍的下列圖片,仍然如此。或許是因為我習慣用快拍方式去紀錄作品,比較沒有充裕時間去思考『這畫面中的寓意』,而是『事後尋找含意』。但說真的,好鏡頭加持下,我仍舊沒有找到新一代的自己。於是我開始尋找可以效訪的對象,能有助於突破我此刻迷思的人都可以當老師。不過,說找專家?曾聽過一堂課某位專家的解說,但發覺那不是自己期待的。一張精準、精準、精準完成的照片。或者基礎功打的很紮實的圖片,那些很漂亮的大景之圖中。我除了美麗之外,卻看不到寓意,如同看到自己的照片,除了構圖、白平衡、曝光、雜訊等等,我仍然不知道那堂課給我的價值點。除了『基本功要多練練』這個很深沈的感觸。最近欣賞了公司內部攝影社邀請的講師分享的攝影美學。我很喜歡上半場,可以去看到不一樣的創作者的意念,有老師講解,可以更快的理解那些圖中的趣味。同時也發現,自己其實沒法很正確的去即刻分辨出,一張圖中的寓意。當老師詢問一個老前輩從圖中看到什麼時,老前輩說了:『我看到了空虛。』一時我不能理解那句話的含意,但等老師講完那張圖的意義後才發現,自己其實空的很。我試圖找回的自己,一直停留在三年前的那一條巷弄上,並未真的前進。從去年持續有在買的一本雜誌『SNAPPP』,最新一期中有段John Tao說的,我覺得很符合「最近」我看待E-30的想法。『我知道許許多多的人追求器材的完美,可用ISO、對焦點、連拍速度等等,但我也推薦另一種攝影器材的追求-「攝影者與攝影器材共同創出的人生」。相機只是相機,它真正的價值是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而對於這樣的伙伴,會產生相對應的情感與感激,這是自然不過的。』雖然不知分享這段話會不會被投訴,但我覺得很適合最近的自己,也分享給O家人。我持續在慢慢走,目前回歸在拍照的巷弄怡然自得,不知哪日可以重新找到攝影的道重拾思想。然後,我知道大家都會這麼說:(近期使用X100與E-30,但依舊說不清楚想要拍照還是攝影的Olympus Blue Bird)
虛砷 wrote:不知在O家版提過多少...(恕刪) 去嘗試沒拍過的題材吧,至少就不會覺得空虛了,我想 再不然就去學習 PS,透過修圖讓自己表達的出想要達成的意境我拍照/攝影或許沒有你資深,但因為繳了不少的學費,器材的高低/CP值我看淡一陣子了 :)
拍照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尋找的過程 .美美照誰不愛, 不管是創作或是從中模仿前輩的相機設定, 角度, 設備. 其實模仿的過程也是打底的另類方法. 打底過程中必須熟悉與自己的相機和平共處, 接著就是思考不一樣的想法與拍攝意圖展現.拍照跟人生一樣, 人云亦云 , 一路追求設備的更新, 自己蠻累的. 在拿起相機毫不思索拍照時, 先欣賞一下周遭景色吧.用同理心,讓自己不經意容於環境中, 有天拍出令人心有戚戚焉的照片時, 連自己都會感動.看大大真的拍得很好, 或許換個角度, open mind 多加"欣賞 or 在意"不經意的角落或是一沙一世界的微觀. 這也是我目前還在試試看的方法.E-30 + 14-54 II 滿足使用中
虛砷 wrote:不知在O家版提過多少...(恕刪) 拍照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尋找的過程 .美美照誰不愛, 不管是創作或是從中模仿前輩的相機設定, 角度, 設備. 其實模仿的過程也是打底的另類方法. 打底過程中必須熟悉與自己的相機和平共處, 接著就是思考不一樣的想法與拍攝意圖展現.拍照跟人生一樣, 人云亦云 , 一路追求設備的更新, 自己蠻累的. 在拿起相機毫不思索拍照時, 先欣賞一下周遭景色吧.用同理心,讓自己不經意容於環境中, 有天拍出令人心有戚戚焉的照片時, 連自己都會感動.看大大真的拍得很好, 或許換個角度, open mind 多加"欣賞 or 在意"不經意的角落或是一沙一世界的微觀. 這也是我目前還在試試看的方法.E-30 + 14-54 II 滿足使用中
因為久久沒練閃燈,剛好瞧見高雄電腦展開始了。(真的是沒啥宣傳,若非看BBS還真的不知道有)便操起傢伙E-30+12-60+58AF-2很累的去練習一下。缺點是,久久一次的話,閃燈等於沒練到...習慣都沒養成,一樣拍不出好畫面。好處是,白平衡還不需要太傷腦筋,拍完就很不錯了,最後只是靠LR修飾一下有點粉嫩紅的色溫。這次的展覽除了9:55前排隊的之外,居然還要收50元入場費,實在很悲哀...去年資訊展都免費入場,而且攤位與廠商都比較多。這次不知道在收辛酸的...基本上裡面除了這兩攤(一個華碩,另一個居然是洗髮精廠牌?)之外。扣除很漂亮的工讀生,幾乎沒有SG可供練習...台北場我想才是重鎮。這次高雄場能有華碩的SG就真的是感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