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m4/3接通告!kit雙雄,所向披靡!



路易叔叔 wrote:
有良好的攝影觀念以及技術
還有多餘的預算來追求更高階的鏡頭這樣才能享受更豐富的拍照樂趣。


這是原文的最後一句話, 也算是結論, 版主也是很支持高階鏡頭的使用, 只是先後順序的不同而已.

小弟也常對別人說: 一開始以為拍照不過就是按下快門就好了;

等到真正進入這世界 才發覺又是一片天, 如果學全了真的可以再拿一個PHD了.

如版主所說, 從0到60分也許不是那麼的難, 可是從60到90分就要下苦功了.

收工, 吃便當看相片了...

臺灣拍不到的主題 - 運動篇 - 高中樂隊 (E30+50-200mm) 極限挑戰

123


ching43202 wrote:
這是原文的最後一句話...(恕刪)


不過預算購的話,反過來直接攻頂
拍不好就不能怪器材了,也是種激勵學習的方式
定焦鏡百百款
Lumix 20mm f/1.7 算不算KIT鏡呢?
M.ZD 17mm f/2.8 算不算KIT鏡呢?
Lumix 14mm f/2.5 算不算KIT鏡呢?
http://antonylin.blogspot.com/


我自己對kit鏡的定義比較偏重光圈,通常光圈不大,通常3.5以下或是更小,

如果光圈夠大,即使是搭機身kit組的鏡,我自己也不會定義它為Kit鏡。

路易叔叔首篇最後那段文字,我有想過貼上來,但是實在也不想在一團口水之中淹沒而作罷。

其實事情到底該要怎麼樣?什麼鳥都有人玩,大家爽就好,任何執著都是執著,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重要。

拿kit鏡電庸手有電人的爽,把玩高價鏡頭的滿足有奢華的爽,嘴皮逞威有逞威的爽…都爽!如果每個人都一樣,所有的人都沒得爽。








路易叔叔 wrote:
有些玩家常常看到一堆定焦鏡開箱文,就盲目的衝....
也不知在衝啥?難道買了定焦鏡就會拍出好照片?


小弟還是覺得, 討論器材就討論器材, 拍照技術是拍照技術, 後製是後製
買個EPL-5+17/1.8, 拍小孩, 爭取快門速度, 不為過吧?
到餐廳用餐, 不能開閃燈, 用EPL-5+17/1.8, 也不為過吧?

想拍鳥, 如果有能力, 買428/640+1DX, 也是工欲善其事, 對吧? 還是我們必須先經過拿Canon百系列+18-270mm之類的鏡頭, 充份享受對焦對一直對到樹枝的挫折感, 再升級呢?

大大您又知道別人是為了什麼原因買相機買鏡頭? 買相機買鏡頭本來就不奉送技術, 我妹最近想買相機拍他的小孩(我的外甥, 之前都是我在操刀), 聽她報的預算, 我還是推薦了EPL-5+17/1.8, 同時, 我也知道, 以她的技術, "一開始"最多就是拍出清楚但不具美感的照片, 但對她而言, 這樣就滿足了, "她只是想記錄小孩的成長", 有何不可?

下面這張是我替公司拍Demo的照片, Raw轉JPEG直出, 不過後續的美編是行銷部門同仁操刀, 我沒參與; 很多同事問我用什麼鏡頭拍的, 我說是40D+Canon 55-250mm, 他們說: 怎麼可能, 上次誰誰誰拿什麼gear, 拍的一蹋糊塗, 我回答: 其實這種照片, 閃燈運用比鏡頭重要...; 不過大致上說到這, 就沒人要聽下去了
討論器材就討論器材, 討論技術, 就好好討論技術

還有, 開箱文無非就是給大家一個參考, 所以, 小弟認為, 拍得越是糟糕的開箱文, 越有參考價值
因為艱難的拍攝環境, 才能考驗Gear的極限, 大太陽底下的小DC測試文, 也是每篇都拍得美美
----------------------
睡一個覺起來居然不能回文了, 不過, 越是不讓我說, 我越要說

只是有感而發寫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這篇文章並不是強調平價旅遊鏡可以拍多美
->別人的開箱又何嘗不是給那些未入手的網友一個參考, 開箱文, 測試文如果都拍的很好, 說真的, 就好像那些小DC在大太陽底下的測試, 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BTW, 開版的語氣, 至少在我眼中看來, 一點都不像"好好的一個分享文"

討論器材就好好討論器材, 想討論技術, 就開個樓討論技術
我又再度對AUTO改觀了
朋友說不懂設影,缺人幫忙拍照
邀請我去幫他的朋友拍婚紗

朋友與這對新人算是老朋友
算是互相幫忙這樣

又說新人要求很低,不用緊張輕鬆拍就好
我原本還覺得只是這種層度的話我就不用太緊張了
反正也不收錢,沒什麼壓力可言,就這樣傻傻得跟去了

但跟去拍了一天發現到不得了
朋友與新娘借了一台600D+旅遊鏡
一路開AUTO,死命的狂摳快門
我本來還想說亂槍打鳥大概沒幾張能看吧
結果借來看看發現不得了了,雖然拍得數量很龐大
但是也拍出了大量的美麗照片

別人所謂的亂槍打鳥是上百張挑幾張
他的比例是大概是10張可以挑出6~7張
重點是記錄下的影像相當的“活”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所煩惱的光現反差過大問題
這相機的AUTO居然處理得還算不錯

新娘也說她不懂相機操作
也只會開AUTO拍
她還借我iPad看她拍的照片
我又更驚訝了,好多都是可以當電腦桌面的精美花卉等等

兩個宣稱自己業餘的人用AUTO拍得如此好
真的不知道是過度謙虛還是相機真的太聰明

我這時候就有感而發的告訴兩位朋友:

「你們一直說沒時間學攝影,又說不懂操作,所以只會用AUTO
但我倒覺的操作這種東西,花時間學就學的會,根本不是重點

要拍出這些動人的照片,還真的是要有點美學的天份
這是很難用“學”的方式去獲得的,但你們卻擁有了」

看完他們的照片後,讓我開始有點緊張了
根本不敢放輕鬆的去拍

他們又一直強調真的沒麼啦不要有壓力
真的只是AUTO隨便拍拍而以

我當然知道你們真的都是用AUTO拍的
不過按下快門的瞬間,你們自以為信手拈來的輕鬆事
其實是很多人花了N年去學都不一定拍的出來的東西

外面教的啥構圖啥比例也不用去聽了,繼續保持這信手拈來的心態就夠了
也就是說,你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美感

然後就是,科技真的幫助很多
讓沒有啥操作基礎的人,也是可以發揮出一定的水準


只是有感而發寫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這篇文章並不是強調平價旅遊鏡可以拍多美
也不是強調相機後面的腦袋才是重點

基本上我對“高價器材無用論”
或是“拍照只需要靠頭腦,器材不重要”...之類的言論持反對態度

我想說的是,現代的AUTO科技
還真得把很多複雜的事情給簡單化了,重點是表現的還算不錯

這與M4/3很聰明的PANASONIC相機一樣
iA模式也讓我很驚艷

這科技讓一些創作者,可以更容易得去發揮了

當然過程中相機還是會出現誤判之類的快門速度過低,或是色偏
但是朋友也就利用數位的優勢,不斷的重拍再挑張滿意的留著就好

好比第一張AUTO過曝、第二張AUTO曝光剛好,那就留第二張
第一張AWB色偏,第二張AWB又抓對了,那就保留第二張

大概就是這樣“傻傻得拍下去”
然後出產了一堆好圖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我又再度對AUTO改...(恕刪)


現在的相機早就已經跳脫專業的框架。

讓大家可以各取所需....還是一句話,高興就好。

但是我相信拍得不好不能怪罪器材差,一定是自己技術問題。


拍的好可能是技術好,或是機器好,或是兩者都好。

拍的爛,那就肯定是技術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