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用了o家的機身防手震,讓我拍照成功率提高非常多,非常肯定他的功用,而且經驗上高感光畫質就會變差,從來沒有想過拉高感光來拍,寧願降低快門多拍幾張總有勉強ok的
可是最近在室內拍小朋友的爬動,深刻瞭解到防手震跟高感光的差異
防手震是在提高慢快門下的成功率,例如手持夜拍不太動的被攝物,em5五軸防手震功能強大,有看到網友手持半秒拍攝實在令人驚嘆
高iso則是提高快門速度,除了降低自己手震外亦可避免被攝體的晃動,後者是防手震沒有辦法解決的,所以全幅可以拍攝的主題最廣,因為同時降低兩者的晃動才是根本之道(當然最好的是閃光燈,暫先不討論)
我拍小朋友的爬動,經測試快門最好至少到1\120,否則永遠不會有清楚的畫面,x-pro1高感光的純淨就派上用場,搭配他的c模式連續對焦讓我成功了不少畫面,真心覺得若五軸防手震搭配這樣好的高感光,應該就沒不能拍的場景吧
jimnan2 wrote:
X-pro1 畫質絕...(恕刪)
X-pro1 畫質絕對比較好
但有一點很大差異 =>
x-pro 可能之後的中長焦鏡頭才有防振
但E-M5 在機身防震加持下
靜態題材x-pro1 要開到iso1600 時, E-M5 可能iso200 就夠了
這時就打平了
(除非是要補捉高速動態題材, 但x-pro1 AF 又不太優...)
幾個重點:
1. 數位相機感光元件的ISO值沒有統一過,從來沒有,
底片時代是那個時代的事
底片時代,感光度曾經有數套標準: 美國標準局(ASA)、德意志工業標準(DIN)、蘇聯國家標準局(GOST)、
日本攝影學會(NSG/GHQ)
1987年後,改採國際標準(ISO),將ASA與DIN並列使用,例如ISO 100/21度
這些數值是根據底片上的化學物質感光後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而制定的,但對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來說,
感光元件受光後是光能轉變為電能的物理反應而非化學反應
當你去查詢數位感光元件的Datasheet,多半是用Sensitivity這類的參數,也就是受光多少lux,
感光元件可產生多少mA的光電流,給相機廠的Applicatio Note/Guide之類的才會有ISO數值的描述
然而,底片時代的標準,從來沒有定義過數位感光元件的mA/lux與ASA/DIN之間的關係,
所以,感光度就變成各相機廠自由心證,DPREVIEW等網站會去測各相機的ISO Accuracy,
原因在於此,透過測光表來判斷機身的ISO標示與測光表之間差了多少
E-M5之間被說實際ISO值少了2/3EV也是來自於這樣的測試
2. 其實這是常發生的錯誤...M4/3系統的名字,全名是Micro Four Thirds,所以簡寫一定是"Micro 4/3"
或者是更簡化的"M4/3",絕對不是M3/4,更不是4/3或3/4
4/3與M4/3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唯一相同的是感光元件的片幅大小,還有主要的兩家投入廠商
另外4/3這個名字包含了其系統標準的重要指標,寫成3/4實在有點誇張...
3. 選相機是看自己的需求與用途,舉個例子,對錄影需求重度者,是不會去選擇X-Pro 1的
錄影跟拍照不同,拍照的安全快門概念完全不可以用在錄影上
以及影片檔與照片比起來,多了一條時間軸的資料,在人眼平均下,只要資料更新率夠高,
小片幅也有機會在高ISO下得到相對純淨的畫面 (GH2的破解會追求高碼率的原因在此)
以及M4/3系統在錄影上其實有優勢,錄影時的畫面比例是16:9,
原生4:3的感光元件相對原生3:2的APS-C來說,可以不用裁切到那麼高的比例
GH2則更有優勢,Multi-aspect的感光元件讓16:9下仍能使用到全畫素去作pixel binning,
原生3:2的APS-C裁切過後剩下的畫素反而比GH2 16:9下還要少,所以在錄影畫面解析力上,
GH2可以一拼APS-C甚至FF機種的原因在此
(錄影時1920x1080的畫面是作pixel binning得到的,不是只有用感光元件中間的兩百萬畫素)
aztec1234 wrote:
幾個重點:1. 數位...(恕刪)
"改採國際標準(ISO),將ASA與DIN並列使用,...當你去查詢數位感光元件的Datasheet,多半是用Sensitivity這類的參數,也就是受光多少lux,感光元件可產生多少mA的光電流,給相機廠的Applicatio Note/Guide之類的才會有ISO數值的描述. 然而,底片時代的標準,從來沒有定義過數位感光元件的mA/lux與ASA/DIN之間的關係,所以,感光度就變成各相機廠自由心證,DPREVIEW等網站會去測各相機的ISO Accuracy,原因在於此,透過測光表來判斷機身的ISO標示與測光表之間差了多少"
小弟只有第一點有疑問,
既然ISO 在底片時代已被國際標準認定, 用一定亮度的EV=0, 光圈 和 速度, 就會產生一定公認的ISO 值. 現在數位化了, 也用ISO 這詞, 應表示會沿用國際標準的ISO? 應該不會再回去戰國時代吧?

事實上各大廠商也尊守國際標準ISO規範, 沒有越軌太多. 所以也不需要再重新定一個數位化的ISO 吧? 也沒有這個必要吧? 只要用一定亮度的EV=0, 光圈 和 速度, 所產生一定的值由感光元件的mA/lux來控制就可以了吧?

DPREVIEW等網站會去測各相機的ISO Accuracy, 應該只是例行測試吧?
例如變焦鏡根本不需要國際標準, DPREVIEW/SLRGEAR 也測實際的焦長.
NIKON 的鏡皇 70-200mm F2.8 II 就被抓包 只有 70-128mm 而已在最近對焦點 (Focusing closer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the longest possible focal length; at the minimum close-focusing distance of 140 centimeters, the lens is offering an actual focal length that's reported to be 128mm.). 是的真的只有128mm哦!


ching43202 wrote:
"改採國際標準(IS...(恕刪)
首先,ISO不是單位,鏡頭焦段的mm是單位,
mm來自於公制量測單位標準,絕對不是你所講的"無標準"
再來,對底片來說:
1. 國際標準只定義了底片的感光度由ASA/DIN合併表示 (ISO 12232:1998),
2. ASA或DIN定義的是底片受光的化學反應速度
只有底片才有統一的感光度標準
對數位感光元件來說,要參考ISO 12232:2006
但問題來了,這份標準定義了兩種ISO Sensitivity的量測方法,
第一種方法: Saturation-based method
測量出讓感光元件達到飽和的焦平面曝光量(受光量乘上曝光時間),再用78除以這個數字,
得到ISO Sensitivity
如果是無法量測焦平面曝光量的相機(例如DC),則要透過與場景亮度、曝光時間、鏡頭光圈、
鏡頭透光率、漸暈參數、目標影像與光軸之間的角度這些參數統合來計算
第二種方法: 比較不同的曝光量達到不同的訊噪比
第一種方法跟鏡頭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鏡頭透光率與漸暈參數等等會變,不是固定的,
再來,廠商為了避免碰到感光元件接近飽和的區段,會故意作所謂"ISO灌水"的手腳,
減少高光爆掉救不回來的機率
第二種方法的問題在於,A/D轉換中,位元數一旦決定了,訊噪比的理論值也決定了,
再高也沒辦法高過理論值,所以只能在有限的訊噪比範圍作分段
最後量測出來的多半只有相對關係是準的,絕對值只能自由心證
(舉個例子,不同相機ISO 3200下的訊噪比會一樣嗎? 不會)
所以,數位相機的感光度標示沒有想像中那麼一廂情願
量測方法的不同會有差異,相同的量測方法但控制變因不同,也會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