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我的PEN-F之後,
接上12-40 PRO第一次去拍螢火蟲。
用的是O家的LIVETIME去拍攝。

我覺得LIVETIME比LIVEBULB要方便,
按一次開始,再按一次結束。
當天其他攝友都是C家的,
沒有"LIVE"的功能,
都必須要曝完等"開獎"。
這時就體會到有LIVE的好處。

第一次曝光這麼久,
我有先把長時間曝光後的降噪關掉,
然後JPG直出。
以下兩組照片,有經過OLYMPUS VIEWER 3的減少雜訊處理,
強度調到100%。
不過噪訊還是相當明顯:

A. F4.0 132S ISO1000
長時間曝光的噪訊

B. F4.0 300S ISO1000
長時間曝光的噪訊

我另外有一張用LIVECOMP去合成
可以看得出來,疊圖真的很強大,
曝光時間短畫面相當乾淨。
這張沒有經過減少雜訊處理。
只不過這時比較晚了,螢火蟲比較少了。
C. F3.5 13S ISO640 5張合成
長時間曝光的噪訊

------------------
要請教各位:

1. 大家的O家相機,長時間曝光後的噪訊也是這樣明顯嗎?
2. 因為給相機降噪,拍1分鐘就要等價交換1分鐘去給相機降噪。我想應該很少人會給相機去降噪。那麼,透過後製的降噪,如果有輸出RAW檔的話,用RAW檔降噪的效果,是否比JPG降噪處理來得佳?
3. 其他廠牌的長時間曝光噪訊是不是比較小啊?
4. 其他攝友拿C家全片幅,我看他拍的照片沒什麼雜訊。我知道全片幅的高ISO顆粒較小,但是連長時間曝光的噪訊也比較小嗎?

文章關鍵字
噪點有兩種, 一個是high iso下的雜訊, 在PenF的選單E裡把雜訊過濾功能設為弱即可. 開太高的話會把照片抹的很不自然.

另一個是長曝下的熱噪點... 是電流產生的雜訊而且跟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溫度越高的環境下噪點越多.

以前在拍銀河或夜景時也是拍一張等一張, 相機本身除噪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但是後來因為覺得浪費太多時間, 尤其是要拍多張接全景的時候, 等個三十秒星星也會移動不少.最省時的方法是把"減少雜訊"關了, 然後在全部拍完後把鏡頭蓋蓋上在參數不變的情況下用相同的曝光時間再拍一張黑幀, 回家後再用PS修. 方法可以參照這裡, 說明的蠻清楚的.

星空攝影及PS後製

eori wrote:
A. F4.0 132S ISO1000
B. F4.0 300S ISO1000


光圈縮一級是為了景深嗎?
要不然同樣的曝光量,用光圈2.8時間可以省一半,對於感光元件的熱噪點也得以減輕

另外不用怕高iso
即便是 E-M5 iso1600 也沒那麼不堪
E-M5 + 12-40/2.8 iso 1600 60s 機身jpg直出

_4143566 - 複製 by Ramsa Huang, 於 Flickr

E-M5 + 12-40/2.8 iso 1000 212s 機身jpg直出

_4213670 by Ramsa Huang, 於 Flickr

--
1.同上圖
2.其實我會開減少噪聲,即便是要再花跟快門相同的時間,原則上不會因後製除噪而降低畫質,且,懶的後製 XD
3/4.你的問題應該都是長時曝光所造成的熱噪點,熱噪點的產生與感光元件的散熱效率有些關聯性
pen-f/e-m5/e-m10 甚至於 e-m1 都因為機身大小,多少犧牲了散熱性能
才導致熱噪點產生的機會高了一些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