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q822 wrote:呃...我之前找到的...(恕刪) 這樣的比法不對吧 ?!!!表中您標示的這些 135 FF DSLR 都是有反光鏡的機身, 要比也是與 4/3 DSLR 比較才對.M4/3 是把 4/3 DSLR 的反光鏡拿掉以達到減少機身厚度的目的, 同樣的 135 FF DSLR 拿掉反光鏡一樣可以縮減機身厚度.
若然能連續拍攝, 沒有時間及容量限制, 很像十分吸引, 不過這樣會使 Panasonic 的 Video Cam 賣不出嗎 ? 一部備有 HD video 拍攝的 Video cam 售價亦是跟 GH1 ( US1400-1500 ) 的售價差不多, Panasonic DSLR 一向售價較高, 愛拍攝相片的又未必會/喜歡使用 / 著重 Video Cam. 倒不如買部較平的 DSLR + 一支更好的鏡頭的組合.於Micro 4/3 的相機總覺得 G1 / GH1 於呎碼上不是有多大的競掙力, 真的不是細過 E420 很多只是數個 mm....希望 Olympus 的 mirco 4/3 於呎碼上會較有突破...外形上我本人亦不太喜好 Panasonic 於 G1/GH1 上的設計及顏色, 不過外形及顏色上只是個人喜好.
benq822 wrote:在不改接環及鏡頭設計...(恕刪) 你我的論點沒有交集.4/3 DSLR -> M4/3 當然要改鏡頭接環與鏡頭設計, 但是 135 FF DSLR 同樣也可以用相同的模式達到減少機身的厚度的目的, 您拿 135 FF DSLR 與 M4/3 相比較意義不大, 因為 135 FF DSLR 就如同 4/3 DSLR 有反光鏡, 機身厚度無法降低, 135 FF RF 底片機身(無反光鏡設計)如 Leica M 系列早已存在許多年了, 要比也拿 Leica M 來比 M4/3 才對.一般說來鏡後距是指機身的規格, 單眼機身的鏡後距長度至少要大於反光鏡的大小, 也大約是感光元件的大小, 以容納反光鏡動作.鏡頭的焦距值大約是鏡頭的後鏡片組到感光元件的成像距離, 對稱型光學設計的 28mm 鏡頭後鏡片組到感光元件的成像距離是 28mm, 只能使用在無反光鏡的機身. 在單眼機身因為有反光鏡, 這種鏡頭裝上後會被反光鏡打到, 所以有另一種 retro-focus 的光學設計, 使得28mm 鏡頭後鏡片組到感光元件的成像距離大於鏡後距, 當然原本鏡頭焦距就大於機身鏡後距的鏡頭就不必這麼麻煩了.Leica M 的機身鏡後距大約是 28mm, 如果使用 21mm 鏡頭時該怎麼辦? 很簡單, 把 21mm 的鏡頭後鏡片組做得更突出, 裝上機身後能更深入機身, 即可獲取這 7mm 的差距.Leica M vs. M4/3 鏡後距只有 8mm 的差別, 這樣比較合理不是嗎?
rtsi wrote:你我的論點沒有交集....(恕刪) 小插嘴一下,複雜鏡組設計的鏡頭焦距是從鏡頭的等效中心到焦平面的距離.若是對稱式構造應該約略是鏡身長度的一半到焦平面(這只是粗估),不會是鏡頭尾端到焦平面啦...逆望遠型的等效中心在哪就真的要原廠資料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