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Panasonic不堪相機虧損 將相機業務整併至家電 Lumix系列該何去何從?


wakao0526 wrote:
大家忘了去年小蟻微...(恕刪)


那也許就代表這顆對Sony來說不是自家最好的,
不屬於不外賣的範圍?

之前不是還有人期待有BSI的4/3 sensor?
但對Sony來說,在片幅較大的Sensor上使用BSI是他們獨到的技術
其他廠出的1吋DC,用的還是RX100m3的那片而不是RX100m4的BSI

所以這個期待能否實現,完全看Sony的心情決定
如果有人認為要看SONY臉色心情才能拿到高端元件,我認為這個問題不需要過多的疑慮。

SONY的晶圓廠營業額與利潤,遠非相機部門能比,小巫見大巫。而晶圓廠的利潤來源,主要靠的是手機攝影元件,不是賣相機感光元件。換句話說,SONY要是拿掉手機攝影元件這一環,他的晶圓廠、還有比別人多的實驗室,都會"不久熄火無以為繼"、失去比別人快速更新與研發的養料。

SONY的手機2266沒啥賺頭,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自己手機輸了沒關係,別人手機大賣他一樣賺錢,憑的就是感光元件技術優勢、與自產免去被多賺一手的"多些蠅頭小利",前年甚至賣到缺貨需要增資擴線。

所以我認為,"萬一將來自己的相機不如預期也沒關係、別人的相機大賣我也一樣賺錢",類似這種理念如果在SONY管理階層中已經成形,應該是合理的推測。準此,他怎會輕忽感光元件與晶圓廠的當前優勢、不圖賣CMOS給各家相機的長久大餅、只為了扶植自家"小兒科"的相機部門?捨大就小這不太可能吧?此舉也不太符合大企業多角經營、以避趨勢發展風險的經營慣例。

此外,設計CMOS要SONY代工?那也得"等他有空"才行啊~當自家感光元件還需要趕工交貨時,誰會貪圖代工工作啊?除非舊契約需要執行完畢,不是嗎?

綜上,我認為短期相機部門還在成長階段,SONY會依據產能良率而考慮暫緩高端元件外賣。一則這不是當前最大賺頭所在,二者藉此推抬一下自家相機部門。但長久之策,應該會在相機部門成氣候之後,賣元件賣相機兩頭都想賺。所以有"看SONY臉色"想法的人,可能是多慮了。而箇中階段性比例平衡拿捏,這只有平井一夫才知道 -- 我認為這才符合SONY的最大利益,用他最大利益角度推測SONY動向,可能比較合理些。

聽說平井一夫也喜歡拍照,甚至親自擔任自家相機測試員,但這點喜好,應該還無法左右他"怎麼做對SONY最有利"的全局思考,畢竟他的年紀與經驗都夠了。
widther wrote:
我認為這個問題不需...(恕刪)


我沒有疑慮啊,你從哪個地方看得出我有疑慮?
這是Sony自己接受Imaging Resource採訪時說的
「Best sensor keep in house」

可以再往前翻,我有一篇回覆有引用來源

Sony現在的政策就是你認為的「捨大就小」「不符合大企業多角經營」

倒是你有些一廂情願啊!

aztec1234 wrote:
我沒有疑慮啊,你從...(恕刪)


這就是為什麼期待P家與F合作的有機感光元件推出的其中一個原因...
一個幾乎什麼都做的"家電廠"(?!),要淪落到看人臉色好像有點委屈啊~

widther wrote:
我認為這個問題不需...(恕刪)


另外講一下Sony代工的部分,Sony一直都有在接ASIC的案子,
如果你認為Sony沒空的話為什麼要代工,倒不如問問Sony

那為什麼Sony要接下這個ASIC案?
Sony的產能是不是填不滿?

你的角度是從Sony是這領域的老大,所以Sony可以完全主導要不要接別人的case
但你又認為Sony的產線光靠自家的產品無法把產能填滿

這就有矛盾了,
在自家產能填不滿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等Sony有空」這種事?

ahkulai wrote:
這就是為什麼期待P...(恕刪)


關鍵零組件如果是Only source,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手機也是相同的

所以即使是Apple,也一定會想盡辦法找到2nd source,
即使無法趕上這一代的產品也要找到

銀★Club wrote:
我猜是類似塞亞人那種頭戴式設備...


我實在不相信二十年內心電感應控制的裝置可以商品化.

不過假如有的話, 那務必買一個來玩.
aztec1234 wrote:
「Best sensor keep in house」


可以再想想買他們家cmos廠商的老闆看到這句話的時後
心裡想:買的都是次一級的cmos
那我的產品競爭力都是次一級
有需求但不想要次級品時後怎辦?(例如nikon的D5與D500)

當然現在的回文情況搞得好像sony稱霸了
而canon與nikon都倒了的感覺似的
實際上賺錢的居然還是cmos劣勢的canon
widther wrote: "萬一將來自己的相機不如預期也沒關係、別人的相機大賣我也一樣賺錢",類似這種理念如果在SONY管理階層中已經成形,應該是合理的推測。準此,他怎會輕忽感光元件與晶圓廠的當前優勢、不圖賣CMOS給各家相機的長久大餅、只為了扶植自家"小兒科"的相機部門?捨大就小這不太可能吧?此舉也不太符合大企業多角經營、以避趨勢發展風險的經營慣例...(恕刪)
aztec1234 wrote: 這是Sony自己接受Imaging Resource採訪時說的「Best sensor keep in house」

說的都沒錯,而IR後來又成清一次

[第一次發佈新聞]
轉自新攝影網原文摘要
Imaging Resource採訪了索尼數碼影像公司傳感器部門的經理Kenji Tanaka,並向其詢問了諸多有關產品及今後研發方向的問題,以下是本次採訪的主要內容摘要:
1、索尼傳感器優先為索尼相機服務
2、索尼已在傳感器技術及鏡頭技術上投入數十億
3、儘管全幅市場已趨於穩定,但索尼仍想進一步推動它
4、在4200萬像素面市前,沒人會說我需要4200萬,但現在許多人都享受4200萬像素機型
5、索尼有三個目標,一為解析力、二為感光度、三為速度
6、體育題材攝影師或許會享受100-120fps的連拍速度
7、自動對焦的速度及智能性仍有提升空間
8、尼康和佳能採用兩套對焦系統,因此它們並不智能。但索尼的系統十分智能,因為索尼的傳感器就能完成自動對焦
9、AI技術能夠讓自動對焦及曝光獲利
10、無反相機的真正優勢在於直接的信息,而不是沒有反光鏡
11、無反相機早期的技術難題在於快速獲取傳感器上的數據,而現在的難題在於處理所有數據
12、對於業餘用戶來說,他們更需要先進的技術,希望使用到更加智能的相機和傳感器,這是我們接下來的研發方向
13、全畫幅是索尼研發的首要領域
14、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幅與APS-C畫幅的價格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15、索尼希望展現技術,技術能夠改變未來。現在,索尼認為美國用戶依然視DSLR相機為最好,但技術能夠改變這種觀念,而索尼則是唯一能夠做到這點的公司。傳感器是其中的一環,而鏡頭則是另一環,最後還有智能化。通過結合這些方面的最新技術創造出新的相機產品,索尼希望用最新的無反相機向人們展示就連專業單反相機也無法做到的事。

[第二次發佈修改]
1)索尼內部的合作開發並不阻礙索尼將先進CMOS賣給競爭對手;
2)如果索尼以某種方式降低給競爭對手的CMOS規格,其他CMOS生產商就有了可乘之機;
3)索尼的優勢在於相機工程師可以直接與CMOS團隊合作,共同開發新的系統架構,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widther wrote:
如果有人認為要看SONY臉色心情才能拿到高端元件


Sony 確實會採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但這不等於要給其他廠商最佳元件.

至於其他廠拿不拿得到Sony高端元件, 不是看Sony臉色, 而是靠本身實力.

以手機為例, Sony 的手機實力普通, 但是感光元件極強, 此時自然捨手機就元件,

找其他手機廠合作. 所以合作廠商的實力才是Sony願不願意合作的關鍵.


反過來思考, 假如Sony決定把高端元件留給自己, 那就表示有可能Sony覺得其他相機廠根本不行,

或是其他廠已經打算退出這個市場了. 把一流元件給其他廠也無法創造出更多價值.

那還不如把最好的留給自己, 早一點一統江湖, 反正萎縮的相機市場最後只會剩下少數幾家廠商.


其實走一趟三創就會有感覺了, Sony的場子最大, 花最多錢行銷. Panasonic的攤位要找到還很不容易.

廠商的企圖心與對未來的期望一目了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