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淺景深就是一切的話
那你是對的
但拍得愈多你就會發現光圈愈縮愈小
恨不得細節愈多愈好 XD
不好意思
我挺討厭太淺的散景,拍到都不知道在哪裡拍的
日後看照片回憶時,還得要拼命想想到底是在哪拍的~
實在很耗記憶體呀
DC最大特點就是體積小、便利攜帶,書包可以隨時塞一台(不過有被手機取代的趨勢)。

我的攝影歷程是: DC->APS-C->APS-C/DC並用->M43

除了APS-C初期會與人家出去外拍外,絕大部分都是高山攝影(一年2次百岳,其餘是中級山/郊山行程),所以重量變成最大考慮因素,DC在晨昏時有其成像極限,APS-C對我來說又太重了,所以後來就選擇M43,但是在平地街拍時,散景就一直很難搞出來(長焦與大光圈的散景效果不太一樣,不過現在有很多DC會搞數位散景,但是與光學散景還是分辨的出來)

這篇只是想討論手上設備的最佳應用性,不涉及各系統的優劣問題,如果已經確認自己的攝影目的,還是得使用便利的系統。

gt82025 wrote:
那用小DC的是什麼?...(恕刪)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不好意思我挺討厭太淺...(恕刪)


同感~~~~~景深太淺應該就要稱作 "特寫了" 。。。

沒想到類似這樣的主題之前已經論戰過了,現在又再重貼。。。。

如果要背景很糊的糊到認不出來,在攝影棚拍就好了,搞不好背景是雜物拍出來還無法辨認。
吉米3256 wrote:
DC最大特點就是體積...(恕刪)


不知道你指的 "散景" 是哪種,M4/3 在某種條件子下還是可以拍出很漂亮的散景。。。

任何器材的使用只是熟悉度的問題,如果機器太多系統太複雜,通常那個系統都還沒摸透就換另外一個系統,這樣往往會混亂。。。。。

要拍出散景 除了光圈、快門外還有被攝物體、背景、跟相機三者的距離。。。。。

如果嫌焦段不夠還有手動鏡頭可以徹底的壓縮背景呈現很漂亮的特寫鏡頭

例如 卡爾蔡斯的 85mm F1.4 這個在網路上評價超差的,不過在 M4/3 上就非常有特色。。。。(也不貴,因為被網友嫌到超難駕馭所以大概 美金800 就可以在 e-bay上買到品項幾近9成新的鏡頭) 還是西德做的。。。



85mm F1.4 上了M4/3 變成兩倍焦長 約略等於(底片機的) 170mm 不過光圈沒變還是維持 F1.4。。。
目前有哪一隻鏡頭可以到達 等效焦長 170mm 光圈可以大到 F1.4的。。。。。還小小的。。。。

善用器材的特性才是重點吧!!! 而不是拼命的檢視器材本身的缺點。。。

~~以上個人觀點分享~~

PS.兩倍等效焦長是 M4/3 的罩門也是優勢。。。。 就看取捨之間,任何器材都有缺點跟優點,端看你怎麼看待缺點,怎樣把缺點化為優勢,把優點更加善用。。。。應該才是攝影的最終目標吧!!!
其實我好想大聲說,

「等效視角」這詞比「等效焦長」
來的正確。

比如說,m4/3的25mm f1.4,
上面所標的焦長,是100%的25mm,
永永遠遠就是25mm,散景景深壓縮感就是
25mm而已,只是因為成像圈是FF的50mm
視角罷了,所以說25=50等效焦長並不完全正確。

因人在外面簡單打幾個字...
但是看到這個老問題,
還是忍不住要回一下,
太多人誤會了.....


lowlence wrote:
其實我好想大聲說,「...(恕刪)


最近都在用手動鏡頭,我好像也覺得"等效焦長" 怪怪的。。。。

修正一下好了

85mm F1.4 上了M4/3 變成 170mm的視角 不過光圈沒變還是維持 F1.4。。。

目前有哪一隻鏡頭可以到達 170mm的視角 光圈可以大到 F1.4的。。。。。還小小的。。。。

~~~~這樣會不會怪怪的啊~~~~~~


gt82025 wrote:
那用小DC的是什麼?...(恕刪)


小DC因為感光元件小,景深範圍大,使用在微距題材是比全幅好用的
J.J.player wrote:
最近都在用手動鏡頭,...(恕刪)

這樣說了話,
85/1.4接到Pentax Q,要乘以5.5變成570/1.4不就更賺...
全幅鏡頭接到全幅就最虧了,都沒變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vofan/


米歐飯 wrote:
這樣說了話,
85/1.4接到Pentax Q,要乘以5.5變成570/1.4不就更賺...
全幅鏡頭接到全幅就最虧了,都沒變


這只是一體的兩面而已,看你怎麼描述罷了。

反過來講 Canon EF 24mm 廣角鏡頭裝到 APS-C 上面變成 38mm 就不廣了,如果接上轉接環接到 m43 機身上變成 48mm 就更不廣,實在有夠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