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349分
文章編號:70259333
個人積分:19分
文章編號:70259699
個人積分:7485分
文章編號:70260579
個人積分:413分
文章編號:70260758
個人積分:225分
文章編號:70260765
個人積分:1511分
文章編號:70260845
airport724 wrote:
另一等效光圈定義為“整片感光元件能感受光線之總和....(恕刪)
哪裡來這種模糊又不精確亂七八糟的定義,
因為定義的方式不正確所以會導致一堆人腦補衍生出各種解釋,
光圈定義很清楚就是孔徑跟焦距的比值,
感光元件的受光量物理上叫通光量--flux,
單位面積上的通光量叫做照度,
焦距就是焦距,等效焦距只是視角FOV的換算法,
crop factor 就把他想像成裁圖,也是用來換算視角,
至於底大景深淺這種說法,是基於"同一視視角"的比較,
底大必須物距比較近,物距近景深淺,
舉例來說好了,
全幅裝35mmF2,
APSC上要退到50mm取得同樣視角,但是退比較遠啦,
光圈要開到F1.4(還1.6?)才得到同樣景深,
所以有人會說F1.4 在APSC的"等效光圈"是F2這種描述,
物理或者數學在推演的時候都有前提,
很多人沒講前提,劈頭就"等效光圈"blahblah"
有的人是清楚但懶得講,有的人是根本不知道有這個"視角相同"的前提在那邊胡扯一堆,
追根究底等效光圈就是一個沒有被精確定義的詞,
才會有各種解釋各種誤傳各種搞不清楚,
沒有人去精確定義他是因為沒必要去化簡為繁,
簡單幾個公制單位就能描述的事情...
這個名詞會出來大概是一開始某些人愛裝B自己發明的然後一直被解釋到現在,
而且我猜30年後一模一樣的問題還會在論壇上流傳然後各自解釋。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