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LX3 ISO 標示灌水,唉唉

不知道是否是我個人問題~~用慣了CANON
我也覺得P牌相機得+2/3 EV左右才是OK的曝光
0 EV有點曝光不足
樓主啊, 你顯然是沒看懂那個網站在測什麼
該網站測試的是以自己寫的解RAW軟體解出原始影像, 然後再分析得到的結果
但是哩, 相機輸出的影像並不是該網站的影像
你看到的JPG檔, 或是經由其他方軟體解開的RAW檔, 都已經不是原始影像了
(因為會包含該RAW軟體的特色在, 譬如用SILKYPIX解, 跟LIGHTROOM解, 看起來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些經過包裝的輸出結果, 絕對不會讓你看到那麼大幅的ISO shift
講白一點, G10的ISO100與LX3的ISO100, 相同光圈快門下亮度看起來會差不多
嗯...我自己使用的經驗也是把ev+1/3視為常態.
我是屬於結果論者...在照這張相片的當下,我只想著要拍好它.
畫面太暗就加ev....環境光源不足就加ISO...
但當加到ISO400還是不行的話,
我會開始衡量有沒有照這張相片的價值,或是怎麼樣可以讓這畫面被補抓下來.
(補光,開閃光,腳架...)當我覺得真的太麻煩..那我就會放棄.
我想說的是..就算是ISO灌水..那又怎麼樣...我又不是瞎了...
我只知道這台機器標示的ISO 400..是我能容許的最後極限...
它背後的值代表多少...我一點也不在乎(反正我拍的起來,而且達到我的要求就夠了)
至於G10的ISO 400就是真的ISO 400...
Lx3的ISO 400其實是不足400的低ISO...
所以把G10跟Lx3的ISO 400相比,G10明顯有雜訊,不公平...
樓主想表達的是這樣對吧~~~
所以結論是C家真是一個誠實的廠商嗎?,P家只會灌水嗎?
請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數據再怎麼精準..也準不過你的眼睛,
可以取決這畫面的存留與否是自己...而不是數據.

媽呀,怎麼一堆人搞不懂測光系統和ISO標示是不一樣的事情?
請先搞清楚什麼是測光什麼是ev補償吧。
要不要先花時間搞懂數據的意義,再來說人家有沒有灌水...
http://picasaweb.google.com/azatodeth
meridian wrote:
樓主啊, 你顯然是沒...(恕刪)


我並沒有沒看懂,就是要看 RAW 才是正確的評測方式,才是 Sensor 最原始的資料。看 JPEG ,用 JPEG 來評斷,就好像你把照片丟到電腦上,用軟體往上調 1 EV,硬是說我曝光正確。這一切當然就失準了。這也是為什麼 Dxomark 要用 RAW 來評測。

除了 SuperCCD 或 Foveon X3 CCD,其實 RAW 檔都很單純,就是一點一點畫素感光出來的結果。因為 RAW 動態範圍都大 JPEG 許多,不同軟體解出來後,轉成 JPEG 所定的曝光準位當然會有不同,紅綠藍比重當然會有不同。就好像您在 Photoshop 玩 HDR 時,會調整曝光到您需要的準位一樣。同一個 RAW 用不同軟體來解,再互相比較當然失準。但是不同相機都拍成 RAW,再由同一個軟體去判斷 RAW 的資訊,這樣當然正確,也比較科學。從相機儲存下來的最原始數值,去判斷相機的能耐。

LX3 與 G10,同光圈同快門同感光度拍出來的亮度是否相同。若依據 Dxomark 的測試結果,G10 的 RAW 曝光是比 LX3 充足的,但 LX3 自己轉 JPEG 後,與 G10 轉 JPEG 後的亮度是否相同,就不一定了。這並不在 Dxomark 的測試範圍。

當然,這對已經買 LX3 的人來說,根本不造成影響。但是對於未買 LX3 的人,在比較其他相機與 LX3 的高感光雜訊時,LX3 會有偷吃步的嫌疑。所以重點並不在 LX3 拍照時要不要加 EV 的問題。要考慮 EV 還要另外再考慮 LX3 的測光是不是準位,這也不在 Dxomark 的測試範圍。

這告訴大家的是不要盲目的看不專業的測試,光圈可以灌水、 ISO 可以灌水,甚至快門都可以灌水(比較少見)。在完全相同的場景,想辦法讓兩台相機在相同的快門之下發揮拍攝的極限,這樣測試才有意義。
反正結果論就是

用P家的相機,T或A模式,就是要常駐+EV就對了咩~~

通常不加上傳到電腦都會曝光不足,因為LCD會騙人

以上也不是我說的,而是使用者們的心得!!


根據上面的推測~
同ISO下,光圈或是快門相同,居然要+EV才能得到相同的進光量~ 那ISO應該有稍微灌水吧!!
這樣用低ISO跟人家比拼,贏面比較大
不過P家的機身性能真的不錯





徵史上最短小說:1.三大門派 2.門派間多年恩怨情仇,又打破世俗倫理 3.同時情節扣人心弦兼腥風血雨之勢 4.令人期待續集 5.越短越好!
嗯...這個測試樓主應該會很高興才是...
沒什麼數據...反正您自己用眼睛看了就知道...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panasonicdmclx3/page7.asp
結論是...您看完之後還會認為LX3的ISO把C家的ISO打趴嗎??
您不就是以C家的ISO輸LX3為基礎...進而找到P家疑似偷做弊的測試報告..
才得到請要買Lx3的人請三思...不要被灌水的機器所騙...
我貼的這篇...是直接把你的基礎給推翻...
C家的ISO本來就比Lx3純淨呦...所以你也沒什麼好計較了吧...
總之,青菜蘿蔔各有喜好...我當初買時,也是G10 VS Lx3天人交戰了一番...
再讓我做一次選擇....我一樣是會選Lx3...
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理由...不是嗎
spplkk1234567 wrote:
嗯...這個測試樓主...(恕刪)


暈~
這幾張G10圖的細節都抹光光了也能比?

老實說,再怎麼比也都算是同等級同時期的產品,
君不見某家連raw都會抹noise,
而G10和LX3的CCD片幅差距這麼小,
哪會有什麼天差地遠的表現?
還不就是NR抹多抹少而已?

PS. P家的測光的確常常偏保守,但又不是很固定偏低,這點真的很頭痛...
http://picasaweb.google.com/azatodeth
Azatodeth wrote:
暈~這幾張G10圖的...(恕刪)

嗯~~

dpreview 小弟也很常看,但是他的 ISO 測試參考價值滿低的,很難看出所以然,還是實際的整幅照片比較具參考價值。小弟從來都不愛看 1:1 放大的圖片。

同一時期但不同款式的 sensor 其實還是有比較價值,例如今日 Exmor R CMOS 算是有很大的進展。比 Nikon D5000 還新的 Nikon D3000,卻使用 CCD,雜訊比相同片幅的 D5000 高出很多。這類的例子其實很多。

josephyen wrote:

我並沒有沒看懂,...(恕刪)


您好, 依據 dpreview 對這個議題的說明,看來跟您的見解似乎有些出入..

http://blog.dpreview.com/editorial/2009/09/moving-the-goalposts.html

(若我沒有誤會)

文中提到 ISO 值的設定,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標準
用來界定使用各種像機在同樣光圈、快門與環境光源下,最終呈現出來照片的亮度。

光圈、快門與環境亮度都有其 '絕對' 的定義與量測方法。有沒有灌水,甚至不必拍出照片就可以知道

但 Sensor 每家設計可能不同,每個型號的 Sensor 最佳的使用方式也可能不同。要怎麼驅動 Sensor
去讀出存在 raw 檔中的數值,如何最佳地利用 Sensor 搭配相機演算法產生最好的結果,每個廠商的
設計決定都不相同。

讓 Sensor 存入 raw 檔的讀數高, 可能反而降低了高光部位可利用的 Dynamic Range (細節).
讓 Sensor 存入 raw 檔的獨數低, 則相對犧牲暗部的細節。

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搞不好某些 Sensor 在某些區段的解析能力特別好, 雜訊特別低...
所以設計相機的工程師傾向將 Sensor 的受光讀數調整到各 Sensor 效能最佳的區段。
可能是 panasonic 用的 sensors 正好這個區段是在讀數較低的部分 ??

而這 Sensor 讀出的值, 無論如何都比 jpg 檔可以紀錄的 8x3 = 24 bits 資料有更大的 Dynamic Range.
只要最終輸出是 jpg 檔,且整體亮度相當。 RAW 檔驅動方式似乎可以不必計較。

且, 相機的 Sensor 大致上是 Linear 的 response, 跟我們的視覺感受差別極大
至少要將 Sensor 讀數對應到符合人類視覺的數值上再比較才對。
否則比較結果只能用來讓設計 Sensor 的工程師參考,對人類視覺可能沒有太大幫助。

依此來看,比較未經任何形式較準的 RAW 檔資料,似乎沒有太大意義。
除非比較的兩台相機用的是完全同樣的 Sensor,
這時若快門, 光圈, 環境光 都完全相同, 但亮度讀數不同... 就是有人的光圈或快門灌水了
但如前所述, 光圈快門是否灌水, 直接量測計算孔徑與焦長比例或快門開啟時間即知


若您只比未校正的 RAW 檔數值,等於硬是忽略相機整體設計, 把不同的相機從中間剖開
然後僅就這個剖面的結果來做比較。 所得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反應兩組工程人員不同的設計理念。
用 '有無灌水' 來做評價似乎太沉重了點 ?

我是攝影新手, 拍照多年, 但最近才開始真的試著去了解光圈、快門、景深、ISO...

希望我沒有誤讀 dpreview 上的文章。若我的理解有錯,也還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