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smitake wrote:
panny:請洽GH...(恕刪)


終於有人點醒大家了,
各位就不要太認真討論G5的錄影有多強,還什麼GH2.5
請大家轉頭看看GH2,GH3 3Q~~

allen6812 wrote:
.....
Panasonic真的很注重G5錄影這塊嗎?
小弟對於現在的Panasonic誠意只做一半,實在有點感冒!

便宜有便宜的玩法啊... 不然直接攻頂不就得了...
Panasonic就是從DV這角度切入市場的, 所以比其他廠商更注重錄影, 看那第一顆X鏡就知道了

雖然很多人的影片其實不需要現場聲音, 都嘛用配個樂就帶過
早期DV時代, 我那組的畢業專題有要錄影, 系上的DV有孔可是沒麥克風插
克難的方式是隨身帶個錄音筆, 至少要錄到那嘴形是講了什麼, 聲音回來後製合成就好了
事後查了一下防風麥克風價格... 很慶幸當時沒錢
工廠苦命人の沒力人生... Orz

ayler wrote:
猜測G5錄影繼承了G...(恕刪)


體積
G3: 115.2 x 83.6 x 46.7mm
G5: 119.9 x 83.2 x 70.8mm

排除G5的手把,其實G5不會比G3大很多
(G5手把手感不錯)
allen6812 wrote:
很多人一直在幫G5的...(恕刪)


不要無限上綱到"沒人想用",
常常看到你把你自己個人的喜好放大到"所有人"的喜好,
但是個人喜好從來就不等於所有人的喜好,個人的用途更不等於所有人的用途

你分享你對某產品甚至某廠商的不滿是好事,
但不需要放大到"所有人"來支撐你的言論,何況這"所有人"也只是你自己的猜測放大,
並非事實

=====

而且你的舉例還有問題,連GF2都可以被國外的新聞台拿去作紀錄片報導,
(講述關於泰國曼谷人妖,英國Skynews的記者作的)
E-PL1也曾被拿來拍可口可樂廣告一些畫面,GX1也能拿來當婚禮紀錄的B-cam,
這些機器都沒有你說的功能,甚至功能還比G5少

就你提到的兩種拍攝情況,
對紀錄片來說,訪談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需要在對方身上別領夾式麥克風獨立收音的,
你不太可能在對方身上拉麥克風延長線然後進機身,除非你有買無線麥克風,
不過這玩意不便宜,會考慮G5與GH3之間價差的人,不太可能有多餘的預算去買一組

而對電影拍攝來說,上Boom桿獨立收音更是必備條件

在機身上外接指向性麥克風其實在錄舞台表演或樂器表演時比較有用,
因為聲音來源的方向很明確,但也要看場地狀況,或是對於室內場地造成的回音是否有收音的需求,
有些場合其實是要用全域性麥克風而不是指向性麥克風

另外,麥克風的角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與收音對象之間的"距離"

有麥克風輸入孔當然有方便同步的好處,G5就是沒有這個介面可用,
希望有這種方便性的人當然就不適合選G5

我不是要幫G5說話,不過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與別人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外接麥克風輸入其實要與其他功能一併搭配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

麥克風輸入最好能搭配耳機輸出監聽才能即時調整收音設定,
強調外接麥克風的好處,卻不強調是否有耳機輸出孔,
也不強調錄影過程中是否能調整麥克風收音的音量,也真的蠻奇怪的,
這些都是對收音這塊注重的人會想到的點

M4/3機種裡只有GH3在機身上有內建上述的功能,以GH2為例,
它沒辦法在錄影過程中調整收音音量,也沒有耳機輸出孔,所以後來購入了Zoom H1

某次使用GH2去錄活動,用Zoom H1接衰減線進GH2的麥克風輸入孔,
因為沒有耳機孔可以監聽進到機身的內容,
結果到了在電腦上剪輯時才發現Zoom H1的輸出音量忘了調低,
與GH2的麥克風輸入阻抗不匹配,一些噪音就被GH2收進去,
幸好當時有H1同時錄音,在Zoom H1上錄製的內容沒問題才沒有造成遺憾

這個狀況如果是用機身內建的麥克風反而不會發生,因為不會有阻抗不匹配的問題,
只是要先了解全域性麥克風的收音範圍,錄影時注意自己的呼吸,
還有相機的位置儘可能避開閒雜人等。

之前我曾經分享一個英國天空新聞台的記者Andy Portch,他用GH2採訪西藏喇嘛自焚事件,
他的收音方式出乎意料的簡單,環境音用GH2機身內建的麥克風直接收音,
訪談對象則是用Olympus LS-11加上領夾式麥克風獨立收錄,事後剪接時再作同步,
完全沒有外接任何指向性麥克風

沒有這些功能我會不會抱怨,當然會,
問題是這些功能都會增加價格,GH2的單機身平輸一台也才不到14000台幣,
當初是因為價格便宜才買,那麼自己當然要考慮到機身能力上的缺陷自己能不能克服

======

題外話,最近日本有報導提到Olympus的影像部門問題點:
庫存管理,人力配置,以及機種介線不明

最後那一點報導裡提到,某競爭對手的高階主管質疑,
高階機種推出不到半年就推出相同畫質的低階機種,導致高階機種販售不易,
只能走向削價競爭的路

先姑且不論這個競爭對手是那間(看起來像是C開頭那家?)
至少可以看得到,消費者想要的,低階機種最好都能價格低廉,規格功能又可以以下犯上,
對企業經營來說有時反而是不利的

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會希望Olympus能從其他地方改善財務狀況,
又可以不改變現在的產品策略,這樣不只可以打這些競爭對手一個大巴掌,
也可以讓這些競爭對手仿效Olympus的產品策略,消費者也能用低價買到"以下犯上"的低階機種

但如果Olympus的財務繼續惡化下去,
也許Olympus以後的產品策略就會變得跟這家競爭對手一樣了


想要某種或多種功能的人多得是
但只用普通相機就能拍出一鳴驚人又叫好叫座之影片的錄影達人卻少之又少
箇中原因就不多詳說,各位就請自行探究

但猶記得阿奇老師的簽名檔說過:
「要記得相機只是工具,人才是最重要的 ;)」

不曉得每位看過他的發文的人,有沒有注意到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