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review 論壇討論:G6勝過GH3的幾項功能

G6還沒上市 進一步報導當然也很難生
公布時已經發一批了!@@

純Contrast AF 也不是那麻不濟事
只是C-AF 追焦 比較吃力了點
還是得靠演算法進一步加強

cdx wrote:
最近都沒啥G6的消息...(恕刪)


台松該不會是想要GF6跟G6還有L1一起上吧!!!

我覺得所謂相位式對焦的追焦較快
那也是建立在足夠多的對焦點
而且那幾個對焦點都還要是準度足夠的狀況
以中階機來說根本就不可能
相位式對焦本身問題很多
鏡頭和感光元件的位置精度要求很高
用久了很容易就跑掉
整天再聽到單反再抱怨移焦調焦什麼的

反差式對焦只要加強演算法及運算速度應該是可以做得不錯的
而且重點式精確且幾乎所有的提升都是靠運算速度
以電子產品來說運算速度提升根本是最好解決的
何況目前相機的運算能力還遠不到目前手機或者顯卡GPU的計算能力

簡單來說可以交給電子處理的基本上都比較好解決
如果是機械或光學精度問題的我認為都很難突破
所以一直覺得微單發展會比單反好
主流片幅也會一直做小
因為感光元件的差異只會越來越小
或者說10年後小片幅的表現可以跟10年前大片幅一樣
但是光學或機械部分10年後大概也沒辦法有多大進步的

tagahu_1 wrote:
blackmagic那臺口袋機台灣代理價已經出來約33000,不過應該沒有自動對焦和人臉對焦。拍照應該也沒有這功能。
gh3應該還有它的優點


Blackmagic出的都是攝影機,都沒有拍照功能。
也沒有自動對焦,但是有峰值對焦,這對拍影片的人來說,比自動還好用。

而且支援鏡頭防手震,還可連筆電監看,非常貼心。
而且S16的片幅解放了一堆C-Mount的老鏡。
如果有一點點高格,60p就好了,那就完美啦!!

tagahu_1 wrote:
我是覺的錄影沒有調光需求的話blackmagic這台可能對一般使用者的需求性不會太高,畢竟網路上的影片機乎都已經是調色過的


調光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影片又比照片難很多。
Blackmagic給的13級動態範圍對一般消費者的吸引力應該是低的吧?
充其量就是當動態的HDR在用。

不過買一台機器,不能拍照、沒有高格、沒有數位濾鏡、片幅又小,只會正經八百的錄影。
最大的強項動態範圍又用不太到。
我想在消費市場裡GH系列還是比較有吸引力一些。


tagahu_1 wrote:
gh3後既機想要出4k解析度可能不太容易。片幅是一個問題


片福不會是問題,片幅也與此無關,
JVC也出了一台1/3"的4K攝影機,它的片幅更小,而且小很多。

不過實在不懂4K現在的優勢在哪裡,
沒有後製支援,沒有播放設備。
拍4K到底要幹嘛?

imAlonZo wrote:
JVC也出了一台1/3"的4K攝影機,它的片幅更小,而且小很多。

可是片幅小擠進這麼多的像素,不是很容易產生雜訊嗎??
BMC的4K攝影機至少還是用S35MM的規格,至少片幅大一點有時取景會好些,否則廣角端會不太夠
本來是下單了4K攝影機後想再買一台口袋機,不過最近再看自GH2錄的影片檔,已經比很多專業攝影機好很多了。應付生活錄影已經綽綽有餘
我覺得有利也有弊,
小片幅的高iso固然不好作,
但是大片幅的鏡頭也不好作。

光是像4/3系統的12-60這種,
高畫質、光圈適中、變焦範圍從廣角到小望遠、體積不會過大的鏡頭,
要出現在FF就已經很難了。
何況是一堆1/3"的攝影機,
隨便配都是10倍變焦+2.0光圈。

所以如果圖方便,小片幅會有它的優勢。
尤其在某些商業條件下,
精準跟便利可能會比質感更重要,
譬如電視劇、節目、新聞、紀錄片等。

imAlonZo wrote:
我覺得有利也有弊,小...(恕刪)

紀錄片確實挺適合的,小小台對其他人也比較沒有壓力~~
講到12-60 F2.8-4 M4/3什麼時候要出一隻阿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做成餅乾頭
NEX的16-50mm F3.5-5.6都可以做成餅乾頭了
M4/3 要求望遠多一點 光圈大半級應該不過份吧

雖然當時14-42X真的很厲害
可是其他家都趕上來了
M4/3聯盟要再努力了
本來感光元件就是輸一點
餅乾頭不多出幾個讓大片福的吐血還待什麼時候

M4/3就是要靠餅乾頭打天下阿
多出幾個 定焦變焦都要
盡量走沉筒式設計才是輕便的精隨
可塑每次看到餅乾鏡都覺得比例怪怪的~~
你說的應該是跟GH系列吧
GF或GX或者O家的相機
大小我覺得都很合
我是覺得鏡頭也許該分兩種系列來出

一種是跟GH一樣走專業工作用
畫質優先體積第二

一種就要跟GF走輕便
體積第一畫質第二
(基於光學設計我個人覺得收納可以做小就好
所以沉筒設計是不錯的選擇)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