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留言無法傳照片只好另外回下面照片用R8拍的,選手正對我衝過來,快門1/1250無法完全凝結有幾張有震動(我把IS關了),這種近距離對衝的很考驗對焦運算能力與鏡頭馬達速度,你可以看R8的準焦度,對焦點是在右邊的那位選手,R8電子快門每秒20張連拍模式,我只能說這種價位的機身有這樣的對焦能力沒啥好嫌的了,掛的鏡頭是EF 24-105 4L II
好心動,我想要,S5功能已經很符合我拍攝需求了。S1R2的高畫素、5軸8級防手震、相位對焦(追蹤對焦)、手持高解析度照拍攝、高速連拍、高ISO色偏比S5優、換鏡頭時有遮擋避免灰塵入感光元件,這些進步就讓我很心動了。但在看看公司貨的價格,讓我無法馬上行動,繼續把S5用到壽終正寢。
tyf000 wrote:他設定的場景,高速連拍對焦 R5ii 合焦率 98%,S1Rii 95%,A7R5 88%但 AI 識別不夠強,容易被前景障礙物影響 我是沒機器沒設備,本身QA出身的,我不會這樣測試要測試我會所有機身同時測試,相機鏡頭使用同焦段,使用同樣的光圈,這樣光線一致,人物動作相同,排除時間差與動作速度上的差異,但是我要其他人幫我按快門其實真要測試AF對物距改變的對焦能力要定義下面這幾項1 相同的環境亮度,以前拍TEST CHART有定義要在750燭光下拍攝2 相同的焦段3 相同的光圈4 單點對焦,避免使用物體辨識,因為這是兩回事,這裡要測試的是AF在連續拍攝下的準焦率,不是在測試物體辨識能力5 被拍攝物體的移動路徑與速度一致,這我有拍過車子正對我開過來,使用兩台不同廠牌相機在同一位置拍攝同一台車,不然要使用伺服馬達上滑軌控制定速移動6 被拍攝物體的形狀與對比定義,例如要拍一個十字,這個十字要多大,線條要多粗7 被拍攝物體的物距距離定義,距離10公尺以上與距離2-5公尺的移動是不同的,這牽涉到三個變數,A 相機的AF運算能力,B 鏡頭的對焦行程,C 對焦馬達的速度8 連拍張數嚴謹的測試不是那麼簡單,不然測試出來的數據是無效數據,對RD來說沒太多工程上參考價值一般的測試只能說是使用者體驗(業界所稱的monkey test,盲測)附帶一提,有的機身在拍照的連續對焦和錄影的連續對焦表現是不同的,這是故意設定,因為錄影方面忌諱對焦上的快速改變,這在視覺上會造成不自然的過度上面那支影片還暴露了一個缺點,每家都一樣,在錄影對焦的思維上,尤其是識別到人眼人臉後,當識別物消失時對焦系統馬上找最近的或是最遠的物體,而不是停在人物最後消失的物距,這在正規拍片手動對焦上跟焦師是不會幹這種事情,因為在畫面的呈現上非常怪異不自然,但是這幾台機身沒有識別物消失時對焦點落在最後準焦位置的選項有機器的人無法作嚴謹的測試只能說可惜有一點非常重要,你是在測試AF的物體識別能力還是在測試AF本身的精確度? 影片的測試只是整體測試,沒有拆分開來S52的1080錄影對焦使用CDAF,對焦會爛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