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player wrote:
請教大大14mm泛焦...(恕刪)


c並不是常數。

因為circles of confusion不同啊

m43是0.015mm而非0.03mm

所以公式的c要代0.015而非0.03

因此是14mm*14mm/(0.015mm*2.5)=5200mm

另外參考DOF公式

near limit跟hyperfocal distance是兩回事,不能搞混喔~

任何物距下(focus或subject distance)都會有sharpness的near limit跟far limit,然而只有在某光圈特定物距下才有可能達到超焦距對焦。也就是從hyperfocal distance的一半距離到無限遠都是在景深內。

如果單單只想要記near limit而不考慮超焦距的話,就必須把不同的物距也考慮進去,而且此時far limit也不一定是無限遠。因此沒有景深尺就會很難預估。

這裡所說的物距其實就是subject或focus distance,在公式裡是s。當手動對焦時轉動對焦環就會出現對焦尺..

大大可以做個實驗,當變動物距時超焦距距離是不會變的,如果物距大於超焦距距離,far limit就是無限遠,反之一旦小於超焦距距離,far limit就會從數千公尺到數十公尺等快速下降。而Danny大所提的情況,是物距=10m,F5.6下的near limit,因為10m已經超過超焦距距離,自然far limit就是無限遠了。

說了這麼多,就是兩件事...

1.縮好光圈。
a.20mm餅乾鏡的光圈預估為27/被攝物距離
b.14mm光圈為13/被攝物距離
2.調好焦距(無限遠再往前些)

然後注意距離與光圈間的關係不要被打破了;被攝物至少要遠於超焦距距離的一半,這樣就可以拍泛焦的照片了,好處就是不用對焦,讓一定範圍的景物都在景深內也可以解決樓主的問題。
OASYS wrote:
c並不是常數。因為c...(恕刪)


謝謝!! 真的懂很多了,感謝大大無私的傳授!! 原來以前前輩指快失傳竟然就是這些重要的東西!!!
難怪很多前輩感觸良多,說數位化了這些都沒用了!! 不過今日看來要拍出個性化的相片這些確實是重要的技術。

先前都忽略這些,想說交給相機就好了,後來發現還是有瓶頸,原來看到這篇文章只是稍稍忽略,後來發現文章中還是有相當的文章!!!

待會兒就來試試看!!! 再次請教大大說在前一點,是指 往相機這邊對焦還是再遠離相機(望遠端)對焦?!?!
這點不太懂!!


再問~~~這張好像以前爸爸的老測光錶上面的東西啊??!?!? 爸爸已經往生了,測光錶因為壞掉了就丟了!!
希望不是上面的東西,如果是我還要找老相機店翻壞掉的測光錶來研究!!

J.J.player wrote:
謝謝!! 真的懂很多...(恕刪)


大大可以去DOF Calculator網站,先選好自己的相機,光圈跟鏡頭焦段,然後開始改變subject distance,你會發現變動的只有near跟far limit相關的數據,當物距愈長,你的near limit也會愈遠,而這代表了到底要將焦距拉到多少。小弟在某一樓也有提到..Pana的G系列相機,手動對焦沒有刻度..

所以只能憑感覺,所能依據的就是near limit,先目測好被攝物的距離,例如2m,這代表如果想要拍2公尺到無限遠的景物都在景深內,超焦距距離至少要4m,以m43的14mm鏡頭來說套用公式13/4=3.33..所以至少要F3.5的光圈,接下來就是調整焦距,一直到被攝物清楚即代表落在near limit以後了,但是這樣可能會很吃緊,因此建議將光圈再縮一級,如F4,,這就代表1.5m到無限遠都是清楚的。可以連人帶景拍進來。

一些前輩的建議是先對到無限遠,再慢慢往回拉,一直到要拍攝的人物清楚了。同時還要跟人物保持好距離喔..不然焦距可能會比超焦距距離還短而無法泛焦了。

這是因應沒有景深尺的作法。

說了這麼多,就是兩件事:

1.想想自己要的超焦距距離的near limit為多少,例如2m,就要時時保持被攝物跟自己在2m以上。然後多縮一級光圈(以14mm的例子為F4)

2.找個距離自己2m的東西來決定焦距

以上兩件事決定好就儘量不要動了。如果發現脫焦了,通常都是離被攝物太近,快速補救的方法就是再縮光圈或往後退啦~~如果練熟了..或許即使對焦尺沒有刻度也可以知道大概焦距要轉到哪..這也是小弟目前的方向//
PS.能夠全自動該有多好..
OASYS wrote:
大大可以去DOF C...(恕刪)


懂了!!! 懂了!!! 謝謝大大,這樣就可以多了一個技術了!!

~~~~3Q大大不藏私~~~~

J.J.player wrote:
懂了!!! 懂了!!...(恕刪)


不客氣..大家一起學習!如果有錯也歡迎指正喔~
這張不知道算不算泛焦拍的,不過我使用大大教的技巧

G2 + 45-200mm 45端 ISO 100 F4.5 1/200

1.先開 M 模式 自動對焦完 對在中間
2.馬上切 MF
3.對焦焦點落在老人的頭

原圖縮成1024*768大小



不過我使用單點對焦

OASYS wrote:
不客氣..大家一起學...(恕刪)
J.J.player wrote:
這張不知道算不算泛焦...(恕刪)


很有感覺的一張,請問大大知道距離老人多遠嗎?

如果是45端,攝影者要跟老人距離15mm~30m以上才能照得出泛焦照片喔!

(45mm*45mm)/(0.015m*F4.5)*(1m/1000mm)=30m (已經換算成公尺)

或用更簡單的算法:

鏡頭焦段的平方(單位是mm^2)/(15*光圈)=超焦距距離(m)

換句話說越廣角的鏡頭愈容易達成泛焦的條件。越是望遠端所需要的距離就愈遠。

風景照效果會更明顯。您可以檢查更遠方的景物看看是否是清楚的。

只要確定焦點落在30m以後,用自動點對焦也無仿(找個距離30m以上的景物對焦),不過不確定這時切到mf會不會改變焦距,您可以試試點對焦完後就按AEL將焦距鎖定住而不需切換成mf(用AEL意義相同),或全程都用mf對焦。用mf決定焦距。

如果大大跟老人相距15~30m之間,還是可以拍得出泛焦照片,但此時不能以老人為對焦依據,而是必須找一個30m左右的景物來決定焦距!請記得泛焦的near limit為超焦距距離(30m)的一半(15m),表示從near limit處(15m)到無限遠都是清楚的(\infty),但"焦距"必須要等於超教距距離(30mm)

然而實際上會碰到的問題是:
a.很難真的找到一個準確的景物剛剛好在30m
b.因為a,很難確保near limit真的在15m,所以老人很有可能會脫焦。
c.假設老人真的在15m~30m間,小弟會用(45*45)/(15*15)=F9這個光圈值,則無論如何老人一定會清楚~
總之必須確保些寬容度,不是往後退一點,再縮點光圈,就是用廣角的焦段。



總括地兩句話:

1.不管是用任何對焦方式,焦距一定都要落在30m(超焦距距離)以後(G2,45mm,F4.5)。
2.要確認是否是泛焦照片,只要確定愈遠方的景物是否在景深內(清晰),同時主題也是(清晰)即可。
OASYS wrote:
很有感覺的一張,請問...(恕刪)


見笑了!! 就是鹿港的 龍山寺啊!! 第一大門到第二大門的距離 沒超過30mm,不過這可能是弄巧成拙,使用大大的技巧拍出這種感覺!! 我想想應該有五米吧?!? (不是很確定)

因為急著拍忘記了那個公式,如果換成餅乾,應該會有效果出來了吧!! 所以大大說的不錯一急就會忘記公式,只是一心想要把 "泛焦" 拍出來!!

已經懂了大大在說什麼了!! 這張的 Fu的條件是G2 + 45-200mm 45端 ISO 100 F4.5 1/200
被攝物體 離我大約五米,對焦對在中間,拍攝點坐落在老人的頭,可能是距離條件不足無法拍出泛焦的感覺,不過卻意外的拍出以往沒有的感覺!!!

不過我很賊現場問了拿很"高級"的數位相機問他們會不會使用"泛焦"技巧!!! 每個人都搖頭!!看來真的如同大大說的大部分的人都已經不會了!! (應該正確的來說拿著一台高級的相機使用自動模式拍攝!!)

PS.還有人很沒水準的打閃光燈,我只是好意提醒他,他竟然說是自動的,後來要走前我丟一句話:古蹟會被閃光燈拍的提早老化!!

接著就不管他們了,反正台灣拿著高級相機沒水準的一堆!!! 我只是機緣的丟了一句話,要聽不聽隨便他們囉!!! 就像是開著高級的跑車(機車)完全不遵守交通規則是一樣的!!

謝謝大大再次無私教導


J.J.player wrote:
見笑了!! 就是鹿港...(恕刪)


別這麼說,小弟也只是剛好知道而已,版上其實也有不少高手,例如Danny大,知道是一回事,能活用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公式可以再簡化,以G2,45mm的焦段來說,您可以用

135/光圈=距離



135/距離=光圈

而14mm只要把135換成13,20mm把135換成27,25mm則是42,45mm為135。

就很好記了。(m43)

而通常光圈跟距離都可以選一個較常用的數值,這樣就比較不怕手忙腳亂了..進而熟能生巧。

期待更多泛焦的大作出現~
OASYS wrote:
別這麼說,小弟也只是...(恕刪)


這張應該有符合 "泛焦" 條件了吧!! G2 + Leica D 25mm F1.4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