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鏡頭設計能力來至於萊卡?

K K wrote:
怎說都好, sony...(恕刪)

樓上離題了....

我也想離題一下...sigma 18-35mm f1.8這種鏡頭真不錯~畫質好.價格合理!!
缺點~有點重~800多g
如果能出個M4/3版的不知道重量能到多少?

幻象一下....@@
cdx wrote:
樓上離題了....我...(恕刪)


既然談到 PANA 的光學實力 , 樓上把 SONY 相提並論.

沒離題.

看 E EMOUNT 的鏡頭群, 也看看收下 MINOLTA 後有幾多 SONY 自己設計的 A MOUNT, 實在懷疑 SONY 是無心還是無力, 還是認為機海可以打進 C N 霸權.

我是覺得E接環主要問題是鏡後距過短~導致研發難度很高
當然短不是問題,多花點成本總是能搞出東西~
問題是E接環的鏡頭都是低價位....低價位要搞出高難度的產品....太拼了啦
至於高價位的菜頭為何都很大一管?這我真的不知道....

cdx wrote:
我是覺得E接環主要問...(恕刪)

卡口太短,這個怎麼會是問題,研發上的困難。



在過去,鏡頭設計最簡單設計,就是根據一個鏡頭焦距作對稱性設計,通常像差可以簡單修正很好,也就是焦距越短就越靠成像面,越長則是越偏離。


Hologon Biogon等這些ZEISS自家對於超廣或廣角設計模式,後面是因為有測光元件,而使得鏡後距要求越來越長。






像是DISTAGON就是在這樣產生的複雜設計,在前面增加凹鏡組延長鏡後距,使得結構設計變得複雜。


原本在短鏡後距設計優勢的是SONNAR標準鏡,也因為鏡後距問題而往往只能用在更長焦距鏡頭上。











並不是鏡後距較短設計較難,或著研發難度高,相反是研發彈性高,難度較低。
即使數位感光元件特性會讓短鏡後距優勢變得沒有過去優勢,但同樣彈性空間還是比較大。



最大問題是廠商策略上或著市場狀況考量。


研發是沒有停下過,只是要不要推出生產就是行銷考量,很多產品是研發差不多,但市場行銷上考量而沒有生產發表。

因為公司是營利目的,看的角度是產品最大收益。






















cdx wrote:
我是覺得E接環主要問題是鏡後距過短~導致研發難度很高
...(恕刪)
三顆 Sigma DN 就是反例..

EOS M 法蘭距跟 NEX 差不多
EF-M 22mm 的成像也是可以跟 20/1.7 pk,這一顆現在全新品只要三千多

NEX 鏡頭真的是無法搞好?或是無心搞好?
diffusionless wrote:

卡口太短,這個怎麼會是問題,研發上的

感謝d大,著實長知識了,既然短鏡後距在設計上不會有什麼困難,為何S家的邊角失真程度,令人汗顏?F家鏡後距比S家短,邊角失真程度就沒S家高,難道S光學設計,有這麼不堪
可是這樣為何A接環跟E接環鏡頭畫質的差距不小...
難道SONY只想爽爽賣~反正片幅大就是有人買...畫質好不好~反正買NEX的人不知道也不重視.....
數碼感光元件的特性的影響還是客觀存在的,4/3的垂直照射理論也是成立的,不要小看這點與膠片的差別,S社的問題是想靠數碼修正來解決所有問題,這與通過加強後鏡組的鏡片設計,成本當然有差別。。。

可以找RX1的拆解圖,看看那個鏡頭後面的鏡片有多誇張,再看看E口鏡頭。。。

再拿X12-35和14-42的後鏡對比下,區別還是挺明顯的

jamistw wrote:
感謝d大,著實長知識...(恕刪)

jamistw wrote:
感謝d大,著實長知識...(恕刪)


大部分狀況在於策略考量。


前面就有說<鏡頭最難還是于起頭時候設計方向,再來就是設計的出來,做不做得出來問題!

而現代鏡頭則是會變化多端,而通常會在成本與生產考量下,不會採用最佳光學設計。>






也就是像恆定光圈變焦鏡一樣,並不是恆定光圈的鏡頭先天就素質,而是相反非恆定光圈比較容易做好。
只是在於產品定位上,恆定光圈是塑造出比較高階賣比較高價位,這些其實是有點刻意塑造出來。




diffusionless wrote:


大部分狀況在於策略考量。


前面

看來在相機界的兩家家電廠,P家比較用心在經營,至少我很慶幸當初選擇微單時,未被品牌形象入錯家(家裡很多家電是用S的)想不到D大的指出,E鏡鏡後距不是主因,哪S家到底是在做什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