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鏡頭為何不內建減焦環突破物理限制?

e1299129 wrote:


據說Metabo...(恕刪)

視角看起來類似,但透視不一樣,
減焦環還是有它的特點呢!


我的M43系統幾乎都玩轉接老鏡,
因為就算用減焦環還是要乘1.5的樣子,
所以才跳APSC,減焦可以有全幅視野。

e1299129 wrote:
據說Metabones的對焦比較快,也比較準,不過價格也是很貴...我是買NIKON的沒AF

18-35真是好鏡頭,我也曾經擁有但賣...(恕刪)


樓主這些對照照片真是很驚人啊, 看了也好想買一組.

對了,這些照片能否也貼在一樓方便網友觀看呢?

jeff200565 wrote:
o家14-35mmF2...(恕刪)


其實就是前面有人提過的,你要餵飽等校全幅8000萬的畫素密度,
就是這麼貴,未來全幅如果出現8000萬畫素的感光元件,就會看到能餵飽它的鏡頭有多高價

sunny2502 wrote:
我覺得高階鏡頭的的問題還是定價太高貴
像我自己最近收了一顆12mm F1.4 跟去年剛發售比已經便宜11000以上(公司貨)
如果訂價一開始就很合理 長期下來大家都可以早點用到好貨


很簡單,因為所有人都會預期之後會砍價,
剛出的時候買的人一定比較少,不抬高價錢,以後被砍更低就更沒有毛利可言

這是毛利的問題

====

Metabones的Speedbooster我用過,如果沒有原廠接近的焦段去比較,
可能不會有感覺,只要一比較就知道畫質衰退有多少了

例如以前用過但已脫手的Sigma 17-50mm f2.8,接上Metabones Speedbooster後,
全開光圈太軟,要縮光圈才會好轉,即使縮了光圈畫質仍比不上Panasonic自己的12-35mm f2.8
因此減焦鏡國外都是用在錄影

至於內建減焦鏡,O家以前4/3的SHG恆定F2.0的就是了,
跟輕巧一點也搭不上邊
減焦環是因為要把對象系統原先設計的光路給特定片幅,轉給片幅較小的。

要達到同樣效果怎麼會是在鏡頭設計後,加上減焦環???
就直接鏡頭設計大口徑,大進光,大光圈就好了。

問題就是單純的,為什麼不設計恆定2.0大光圈標準鏡。
那因為市面上標準鏡目前也沒有這樣,除了SIGMA 1.8一支,但他焦段也比較窄一點。

以目前O家發展出各樣的高曲折鏡片,把過去銘鏡ZD 14-35 2.0 SHG為基礎,改小完全技術可行,
但是有這樣的市場嗎?有需要嗎? 我認為PRO鏡補上定焦,是符合需要的。但「需要」是見仁見智,
樓主就覺得,標準鏡焦段有2.0以上光圈有需要。

比較想提各人看法是,其實PRO鏡等校沒有很大,
但是又是有一個百年爭論,真的不要再鬼打牆,就是m43 APSC 135片幅之間,到底怎麼「公平比較」,
m43有沒有「比較小」.............

總之,O家、P家的說法,就是你要有等校135片幅的焦段、光圈,所構成的鏡頭群,比起135片幅和APSC都輕很多。

其實就是一開始樓主就沒搞清楚減焦鏡到底對鏡頭特性做了什麼事

你得先有成像圈能涵蓋APS-C片幅的鏡頭,而且鏡後距比M4/3接環所需的還要長,否則減焦鏡加上去就算不管畫質衰減,成像圈涵蓋範圍縮小這件事就不可能用在M4/3上

另外有很多人上減焦鏡轉接環後發生跑焦的問題,其他家的不清楚,Metabones的鏡片可以手動調整,我幾乎每轉一顆鏡頭就要調一次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視角看起來類似,但透視不一樣


距離一樣的話, 透視是一樣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0%8F%E8%A7%86%E5%8F%98%E5%BD%A2
另外我高度懷疑本樓的「透視點」爭議,
其實應該是有部份人理解成「成像變形」。

這部份跟光學設計有關。而不是說m43之12mm vs APSC之16mm vs 135之24mm 就一定是12的變形比較嚴重。
對於同樣大小成像圈而言(意近片幅),焦距愈短確實有變形愈大的光學限制,應該說要校正需要克服更多的相差。
所以可以說,一般而言135片幅12mm 要比起24mm 「可能」變形來得嚴重。但還是要看光學設計。

那對於同樣m43而言,也是如此,但是以成像圈而言,m43的12mm 和 135的12mm成像圈不同。

減焦環本身就是多了球面相差的介入,也改變了原本的變形,
因此整個也變得很難去討論。球面相差的變形自然也造成周邊解相力變化,
這些複雜因素使得根本無法控制變焦鏡減焦後的品質。

因此,樓主這個問題,本身有矛盾點。
「直接設計成大光圈標準鏡」才是鏡頭設計會先考量的。

回到主題,我推測,至少幾年內,O、P兩家戰略是不會開發ZD 14-35 2.0的縮小版了。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視角看起來類似,但透視不一樣,
減焦環還是有它的特點呢!

減焦環只可能產生其它變形,空間透視感基本上應該完全相同.

若鏡片結構相同,不同片幅只是比例縮放的關係
FF 50mm/F1.8 跟 m43 25mm/F1.8 的設計難度是一樣的
差別只在於後續投產時可以做成 FF 尺寸,或是尺寸減半做成 m43 用的.
視角、變形、解析力、色差...等光學特性都會完全一致



老蛙的 15mm/F2 for FF & 7.5mm/F2 for m43 就是實例,一種設計吃兩種片幅
(但因為 sensor 前面 IR filter 厚度的關係,實際應用上還是需要小調整)
tyf000 wrote:

減焦環只可能產生其...(恕刪)



你不覺得兩張照片的壓縮感與變形不太一樣嗎?就像中片幅,視角等效FF的50mm,變形也會更小,壓縮感與立體感也不一樣。


本篇的案例不單純只是大片幅鏡頭,
拿視角等校的去跟M43原生鏡比,
好比FF25轉接去M43機身,
去跟M43原生25MM比,
而是透過減焦環,
讓更長的焦段,好比35FF鏡
取得一樣50mm的視角轉接到M43上,
雖然視角看似相同,但本質上壓縮感,
以及淺景深、變形都不同不是嗎?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你不覺得兩張照片的壓...(恕刪)

沒這回事,透視感差不多


真要說有差異,除了光圈以外,就是轉接減焦環的鏡頭較長,鏡頭前玉更靠近人偶造成的距離小差異.
(話說減焦後,實體焦長也不等於另一顆的)
要嚴謹實驗的話,就是把鏡頭完全固定住,只換後面機身來拍拍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