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ider 鏡頭專為 M4/3 發表了一顆定焦鏡頭

土香 wrote:
結果我一顆也沒買,那...(恕刪)


我也在期待這顆鏡頭的效果。。。。。。。看有沒有人先開箱,再決定要買手動老鏡 還是投資這顆!!
sn17185 wrote:
八羽怪 helos-...(恕刪)


好像也是。。。。。。那天買了一個中篇幅的 蘇聯鏡頭,含那個叫蛇什麼的。。。。很像風箱的那個!!

等了十幾天,最近從烏克蘭寄到了,最近這幾天比較忙,有空拿著這個便宜的大怪物拍拍看!!!

那個鏡頭好像跟 德系、日系 的都不一樣。。。。挺有趣的。。。。

我先貼幾張相片




這個品牌叫做 INDUSTAR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兩片玻璃。。。反正結構很簡單,價錢也不貴。。。。



可以直上 M42 再接到 M4/3 不過不能對焦就是了!!!

老毛病又犯了,不懂又喜歡亂買奇怪的東西。。。。。。常常被老婆罵。。。。。不過就是有這種實驗精神!!

~~~以上分享~~



這顆鏡頭,有幾分像八羽怪但沒有前面的遮光罩與大圓圈
買老鏡盡量不要選中片幅,怕解析度上了M43後太低了

這樣的道理也是我想批評Sigma為M43改屁屁的鏡頭是一樣的
大片幅用在小片幅的結果並不止是裁切
更重要的層次變淡了,差距越大,越嚴重
就像泡咖啡原本要沖200CC現在卻加入400CC或以上的道理一樣

所以玩老鏡要上M43鏡頭等級不夠的往往會讓人失望
這當然更期待信乃達的M43新鏡

﹍﹍﹍﹍﹍﹍﹍﹍﹍﹍﹍﹍﹍﹍﹍﹍﹍﹍﹍﹍﹍﹍﹍﹍﹍﹍﹍
看過空氣大的老鏡磨鏡文不難發現
以那時信乃達的光學實力是在西蔡之上
蔡司自己發明了天賽結構,而且還改良很多代,性能一直讓人失望
但是信乃達的天賽頭卻一次就做到當時的頂級了
西蔡還得搬出頂級鏡片材質,才並列第一

而且萊卡當時也沒有移軸鏡的技術,後來請信乃達製造再貼上萊卡的標籤
這是撤撤底底的一枚信乃達鏡頭
其實後還萊卡也還不只這枚鏡頭請信乃達作,如果看見結構名稱是信乃達的就是了

在空氣大的文章之中還提到剛開始玩老鏡是菜司入門,當終點卻是信乃達,自己玩老鏡也認同這點

以上不難看出信乃達在光學上有這雄厚的實力,但他卻很低調(一般新手只認識蔡司與萊卡)他的鏡頭特色亦是如此
不加上任何色系宣染,完完整整的呈現眼睛所看見的色調,而且沒一棵爛鏡頭
菜司還會有爛鏡頭的,尤其是替別人代工的那一批多層鍍膜鏡頭,人見人嫌千萬別碰
再者信乃達的鏡頭就是以解析度高聞名,高光暗部皆強

以阿福的M43 25/0.95F鏡頭,可以確認他的暗部非常優秀但是懷疑高光部分就是遺憾了
玩過的人不難發現,高光很容易爆,除此之外高光部分立體度嚴重比不上暗部
可能的因素,除了M43片幅的動態範圍不足,還有可能就是此鏡的高光部分不強
那天有人將此鏡接上高光動態範圍大的M43片幅就能釐清這個疑問了
Willien Chen wrote:
Sonnar 優秀?...(恕刪)


Sony這顆24/1.8光看光學結構我是看不太出來為什麼會是Sonnar
不知有無先進能指點一下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不過這顆雖然是14MM的,但是個頭可不小...囧

Horology wrote:
Sony這顆24/1.8光看光學結構我是看不太出來為什麼會是Sonnar
不知有無先進能指點一下...(恕刪)

這邊有官網連結

對了我不是先進,在攝影上是最近兩年內才進入的菜鳥
若有問題,我也會向諸位大大請教的,大家互相交流
你那N版與另一P版的照片很美的

jetjetjet168 wrote:
看到最後的價錢就把我...(恕刪)

老實說~這價錢真的是讓我有驚嚇到…
1800美元折合台幣要5萬多…以M4/3規格來說這價錢還真是驚人
希望到時候價錢方面能親民點…
Sonnar後來有很多變型 也是看不太出來的@@
至於為何E Mount的24 為何不作成Distagon 或許是要遷就體積重量吧
要不然做出來跟ZA24/2差不多 重量跟手感就有點怪

Industar(ИНДУСТАР) 其實也是一種鏡組結構名(之前小弟也當作是廠商名)
但是前蘇聯各廠都有做Industar
查了一下是類似4片3群 有點像Tessar(天賽)的俄國變種
以下是網路上可找得到的型號資料:
FED廠
Industar-26m 50mm f/2.8
Industar-61
Industar-61 L/Z 50mm f/2.8
Industar-61 L/D (И-61 Л/Д) 55mm f/2.8
KMZ廠
Industar-24 110mm f/3.5
Industar-50 50mm f/3.5 collapsable/rigid
Industar-50-2
Industar-58 75mm f/3.5
KOMZ廠
Industar-26m 50mm f/2.8
Industar-22 50mm f/3.5 collapsable/rigid
Industar-27
Industar-37
Industar-50 50mm f/3.5
Industar-51
Industar I-51
LZOS廠
Industar-50
不知J大是買哪一隻?
小弟記得國外有人整理各型號的解析度跟原始設計圖 有些還有原廠的MTF圖
不過記得解析度高的並不多
網址找到了
http://www.baierfoto.de/russobj/objektive/industar.html

sn17185 wrote:
大片幅用在小片幅的結果並不止是裁切 更重要的層次變淡了,差距越大,越嚴重

層次變淡? 原因是? 如果是這樣, 那轉接老鏡每個都是阿!


sn17185 wrote:
西蔡還得搬出頂級鏡片材質,才並列第一

Tessar才三群四片, 架構相似的Cooke Triplet到處都是. "頂級玻璃"... XDD Tessar vs. Xenar的討論在TLR圈裡一直都存在, 頂多就是不相上下.


sn17185 wrote:
而且萊卡當時也沒有移軸鏡的技術,後來請信乃達製造再貼上萊卡的標籤
這是撤撤底底的一枚信乃達鏡頭

Schneider在中大片幅的著墨多於135, 而移軸技巧在中大片幅上使用最廣, Leica專攻135自然是不同領域. 這與專精領域有關, 而非品牌能力問題.

Horology wrote:
Sony這顆24/1...(恕刪)


在Zeiss Fans 當初的討論,一位Zither先進有點出了這顆24 1.8所用的設計

"E Sonnar 24/1.8 用的是最新鏡頭設計思維的雙設計,前面是一組4G/5E的非對稱雙高斯,

後面是一組3/3的Sonnar"



然後對照一下

原始的Sonnar 結構



如果拿.....

Distagon 還是 Biogon 來設計這顆24 ZA 又要達到光圈1.8....



AKG K240mk2 /K240s /K240DF /K240m /K240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